..續本文上一頁願,臨終自有阿彌陀佛接引生西。只要能生西,就是下品下生,縱或邊地疑城,于願亦足矣。因爲既到西方,成佛不過時間快慢長短而已,終得一生補處預期成佛。比在娑婆沈淪六道者,不知好萬千倍了。
因有此如意算盤好打,于是有些善男信女往往把生西的責任推到阿彌陀佛身上,自己不肯努力修持,勇猛精進。早晚除作二時課誦外,一點也不遵照古人修持的方法,綿密提持佛號,用以打掃妄念、改造習氣,淨其心地、儲備往生資糧。他們哪裏知道蕅益大師的說話是二句對合語,絕不可切開來斷章取義。因爲信、願、行是淨土宗修持叁要訣,缺一不可。關于此理,淨土大德說得很清楚,無信願即不能與佛慈願力相接而生西,無行非但無從表示信真願切,更不能完成信願。故大師在上面說了信願,接下來就說:“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就是說要上品上生固要甚深之修持功行,即下品下生亦須相當之修持,方得往生,因修行不力,正是信不真,願不切也。並不是阿貓阿狗口裏念佛而心不淨的人都能往生的。更何況大師之有上語,是針對當時以念佛求定,不思生西的人說的哩。
永明壽大師說:“行人淨業成熟,心地清淨,與佛相應,方見佛現前,接引生西。”佛雖現前,實無來去。如月在天,千江萬水,一時俱現。而月實無分,心猶水也,如心不淨,猶水混濁,月雖在天,而不現影。故心顛倒混亂者,佛雖放光接引,猶生盲不能見日。
如照密宗的說法,阿彌陀佛是興無緣大慈,無人不接、無生不救的。不問什麼衆生,于命終時,都一視同仁,放光普照,接他們生西。只以衆生障重,不能相接。甚者,因佛光熾盛,畏而逃避,竄入惡道,甯不可悲可歎!
所以我們要真正生西,非腳踏實地努力用功不可,絕不能貪便宜怕吃苦,把生西的責任單單推到阿彌陀佛的身上。不然,《觀經》爲什麼教我們種種入觀的方法,《彌陀經》又教我們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哩?
觀想或觀相比較心細,功夫較持名念佛難,故晚近淨土行人都只修持名。現在我們就持名念佛法門來談一談它的修法與奧妙。釋迦文佛默察末法衆生垢染深重,難以打開玄關識鎖,離苦得樂,從悲心中運用廣大智慧,巧妙地設一念佛法門,將一粒清淨佛珠--萬德洪名--安放在衆生妄染心中,密密轉移其顛倒妄想,從切近處斷其生死根株,而得心花開敷,見彌陀佛性,往生淨土。一切唯心造,而人不能無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貪、瞋、癡。念貪、瞋、癡則殺、盜、淫惡業起,惡業起,生死輪回無有止息。佛乃因勢利導,抓住衆生不能無念的習氣,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來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覺中將妄念轉爲佛念,染心換爲淨心,從而輕而易舉地往生淨土,出離生死。古德雲:“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蓮池大師雲:“念佛就是于衆生生死切近處(妄心)作最親切、最簡易的轉換。”我們如果不體察佛祖的深心和偉大的教導,認真以念佛的功行來改造自己,單靠依賴彌陀之願力接引往生,又怎麼能達到目的呢?古德雲:單修(單靠彌陀願力)生西難,雙修(自己用功和佛力相應)生西易。真是不朽的名言!
我們明白了念佛的作用和生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確切不移、無可改變的至理名言了。上中下叁根,不問哪種人,都須遵照這確切的指示,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統統攝在一句佛號上,綿密提持不絕,自然于不知不覺中將妄心轉化爲佛心,與西方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所以古人說:“萬修萬人去。”
念佛時,既不能操之過急,追求次數,以免傷氣耗血,亦不能疏漏緩慢,讓妄念有空可鑽;既不可追求一心不亂,以免妄上加妄,更不可認念佛成片爲難,畏懼不前。我人果真看破紅塵,知一切是幻,毫無系念,定能死心塌地地抓緊一句佛號,著力提持,而不致口念心亂,妄念翻滾不歇。念佛如能像推重車上山一樣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雖下下根人亦不怕佛念不能成片,心不開悟!因念佛功夫,不在懂得深奧玄妙的道理,而貴專一。心不外馳,便能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地一心念佛,久久功純,妄心何患不融,佛性何患不見!故雲:下下根人有上上智。蓋看破紅塵,一切放下,專心念佛,即上上智也。
淨宗大德囑人,不要管他是否一心不亂,也不要問他明心見性與否。只安詳穩步秉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一是怕我們要求一心不亂或明心見性而妄上加妄,反自誤事;二是恐要求過高,膽怯衆生望而生畏,知難而退,不敢進修。並不是說念佛法門不要一心不亂,或與明心見性無關。淨宗是寓高深之理于平易踐履之中,于真實行處而暗合道妙。故上、中、下叁根人遵其所教,平實念佛,俱能見性。不似禅宗,只接上根利智,中下根人無從問津,故法門深廣也。
或者有人說,這是禅宗的說法,不合淨宗的軌則。茲爲增進讀者信心起見,節錄一段印光大師《念佛叁昧》如下,以證余言不謬:
“若論證叁昧之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反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而念,返觀而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念外無觀。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鞠到根源!須向著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此之謂也。功夫至此,念佛得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之見,是名真見。到此則溪聲山色,鹹是第一義谛;鴉鳴鵲嘈,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東升,圓明朗徹;語其體,猶皓月西落,清淨寂然。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象,唯是一色,了無異味。論其益,現在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
諸位,請看這一段說話,豈不盡與禅宗同出一轍?念佛時,非但要觀念一致,還要在阿彌陀佛這一佛念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豈不即是禅宗參話頭的功夫?及至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力極功純,豁然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界與下面一大段所描繪的悟後境相,豈不即是禅宗參究豁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的境界?我們現在對一般人不說參究提撕,只說心念耳聞,觀念一致,極力追究,功夫純熟,自能豁然脫落,證入叁昧,與禅宗明心見性,完全無二。但不能像現在一般人,僅以做早晚功課爲完事。
說到此,真難立言!連德高望重的印光大師末後還要慨歎地說一句:“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何況他人!法華會上佛說法,尚有五千人退席,遑論末法時代,要人人信入,不生疑謗,又怎麼能做到哩?!
㈢ 密宗
密宗是諸佛于末法時代度生的最方便、最完備、最當機的法門,也是一切宗派不能偏離的法門。它從體到用、從小至大、由淺到深、由末到本,樣樣具備無不完善。可惜近代學佛者,不務正修,證體成道,僅學些皮毛、啓用之法,弄玄虛、逞神通,搞得妖氣十足,爲達人正直君子所不齒。如弘一大師亦曾因不明密宗真相,爲外形所惑,而毀謗密宗。後深研密宗教觀,始知密宗深廣難思,法門完善無不具備,而深自忏悔,告誡後學,勿因誤解密乘儀軌而疑謗,應先深入研討密宗教典,精通教義後,再行探討儀軌之修持。
正因爲密宗學人不務正修之故,習禅修淨者皆遠避密宗,恐怕沾上妖氣,其實這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因爲密乘是諸佛心印,叁世諸佛也不能離開它成佛,何況禅淨等宗的後學者!你要離開它,逃避它,猶如日中逃影,徒益自勞!比如淨土宗,雖然不主張明心見性,但爲消除業障,確保生西起見,須持《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以及十小咒等,請問這許多咒是不是密法?參禅者參至種子翻騰,進不能進,退不可退,悶惱欲絕,無可奈何時,不假密咒佛菩薩加持之力,即不能過此難關而打破疑團,親證本來。憨山大師雲:“曆代禅宗大德,均密持神咒,潛假佛力,但秘而不宣。我今爲諸仁公開指呈:參禅參至無始無明種子翻騰煩悶欲絕時,須迅速加持《楞嚴咒心》,仗佛慈力,方可渡過難關。”如斯自诩自力修證,高榜門風高峻,教外別傳,直指見性之禅,也不離開密乘,何況其他法門哩!
據日本《密教綱要》雲:天皇曾诏各宗派大德至皇宮開法會,討論何宗最優,證道最快,以資選擇而從之修習。各宗祖師各自呈本宗優點並自诩爲最優、最快、最完善後,密宗弘法大師白帝曰:諸宗皆好,各有優點,但均離不開密,離密即無諸宗。以密乃諸佛心印,離佛心何有諸宗,故密實集諸宗之長,爲最完善、最方便、最迅捷之法門,爲叁世諸佛成道必由之徑。天皇深肯之,故日本密宗獨盛也。
密宗以《大日經》與《金剛頂經》爲依。立十種心,統攝諸教,建立曼荼羅,身、口、意叁密相應,即凡成聖。其不思議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菩薩所能測度,深密秘奧,又爲對未灌頂人不許顯示之教法,故雲密宗。其教派法門繁多,非今論所及,故不詳贅,茲僅就與明心見性有關的,擇其重要者,約略言之。
講到密宗,似乎就是神變,以是唐武宗皇帝深恐密宗行人搞神通把他的江山搞掉,把帝位搞垮了,下令取締密宗。至明朱元璋皇帝更忌密宗,嚴加禁止,密宗因之絕迹于中國。後來反向日本及西藏地區就學,稱爲東密、藏密,甯不可歎!降至今日,學佛者更是不重道,只重神通,誤以爲明心見性即發大神通,如未發神通即非明心見性。此種邪見,非唯自誤,兼亦誤他。殊不知明心見性所悟之理,雖與諸佛無異,但曆劫多生…
《佛法修證心要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