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之種類(如吉)

  禅定修證系列之一

  禅定之種類

  如吉

  佛教修行的方式方法盡管種類繁多,千差萬別,但其基本內容,不外乎戒定慧叁者。關于戒學和慧學的研究與弘揚,佛教界較爲普遍。定學的研究方面,近年來有吳立民先生的《禅定漫談》(1994、1995年《佛教文化》連載),介紹了世出世間、顯教密法的各種禅法;陳兵先生的《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1992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將佛教禅學的源流、基本方式方法、對教內外思想文化各個層面的影響都做了詳盡的說明;陳星橋先生的《略論佛教“氣功”》(《法音》,1997年4~7期),站在氣功學的角度對禅定的各個方面進行了闡釋。可見,佛教界在定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還是不少的。不過,在上述作品中,對修禅從初級入門到修學有成的有關細節說明得尚嫌不足。所以,這裏應《法音》編輯部之約,以《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彌勒菩薩造,玄奘叁藏譯。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根據1917年9月南京金陵刻經處刻本製版,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重印)等教典爲依據,對通于世出世間、大小乘禅法的基本內容、方式方法、修學曆程作系列介紹,以飨讀者。先說禅定的種類。禅定的種類很多,《瑜伽》卷十一《叁摩●多地》中歸納爲四類,即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現分述如下:

  一、靜慮

  靜慮,爲梵語“禅那”之漢譯,即于一所緣境系念寂靜、正審思慮之意。靜慮有四種,就是通常所說的四禅。

  (一)初禅,離生喜樂。即離欲界諸惡不善法(身惡、語惡),有尋有伺,于尋伺未見過患,及有對治欲界諸惡之善尋伺。喜樂者,已獲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禅定境,內心喜悅,于喜樂未見過失,一切粗重(指身心不自在性)皆得遠離,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性。此初禅具足五支:尋、伺(爲取所緣)、喜(爲受境界)、樂(爲除粗重)、定(心一境性,爲禅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說,由斷除五法、修滿五法而證此定。所斷五法者:(1)欲所引喜,于妙五欲,或見或聞,或曾領受,憶念歡喜。(2)欲所引憂,即于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憂惱。(3)不善所引憂,即由憂苦的心情而行殺業,乃至起邪見。(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樂的心情而行殺業,或生邪見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屬造殺業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惡方便,或于諸惡放任不斷;又不善現前,隨順而行。所修五法者;(1)歡,因清淨持戒,生起無悔,心意適悅。(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悅。(3)安,謂離粗重,身心調適。(4)樂,由離身心粗重故,于諸(欲界)煩惱而得解脫。(5)定,即于所緣,審正觀察,心專一境。

  (二)二禅,定生喜樂。有四支:內等淨(爲取所緣)、喜、樂、定。即于初禅有尋有伺叁摩地相心能棄舍,于無尋無伺叁摩地相系念安住;對快速變化的所緣境界能正遠離,于較爲穩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內心一味寂靜,乃至極寂靜。這種舍念正知,離尋伺亂,就是內等淨。定者,超過初禅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喜樂者,由超越尋伺,離初禅地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有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于彼喜相未見過患。

  (叁)叁禅,離喜妙樂。有五支:舍、正知、念(叁者均爲取所緣)、樂、定。舍者,于前喜相深見過患,于喜離欲,由離尋、伺、喜故,名之爲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現行,立即以慧覺知,方便棄舍。樂者,由離令心踴躍之喜,內心寂靜,便唯有樂受及輕安樂。

  (四)四禅,舍念清淨。有四支:舍清淨、念清淨(二者爲取所緣)、舍受、定。入此第四禅者,進一步舍斷第叁禅中之樂。至此,一切尋、伺、喜、樂、入息、出息都斷盡無余;心住無動,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故說舍念清淨。

  二、解脫

  “解脫”類定,包括了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叁種,略說如次:

  (一)八解脫:(1)有色觀諸色解脫——已離欲界得色界定者,爲于欲界色(如死屍等相)得觀想自在,而于欲界諸色以光明相專注思惟,而成就觀想。(2)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又不思維彼想光明相(屬于色界),但于外色(屬欲界)而作觀想。(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于第四靜慮解脫諸障,令得根本圓滿。淨,即第四禅中離諸障而舍念圓滿清淨;解脫者,能解脫淨不淨變化生起煩惱障;身即意身(體);作證,由于智斷而證;具足住,第四靜慮根本圓滿,爲聖所住。(4)空無邊處解脫——于彼空處已得離欲,即于虛空思維觀想。(空無邊處定者,即心除遣諸色、想之後,起無邊虛空觀想而安住之)(5)識無邊處解脫——于彼識處已得離欲,即于此識思維觀想。(識無邊處定,是先舍前虛空無邊處想,即于能觀之識起無邊行相)⑥無所有處解脫——于無所有處已得離欲,而于識無邊思維觀想。(無所有處定者,從識無邊處求上進時,離其識外,更求余境,都無所得,由此令心安住)⑦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于非想非非想處已得離欲,即遍于想可生處,應作觀想。(非想非非想處定,是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超過無所有處之想,及識處以下有所有想,名非有想;非無想者,謂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唯有微細想,緣無相境轉,故名非想非非想)此七解脫,于所觀法,要離彼地煩惱障染,方始修習。今觀彼境,爲除定障,起神通功德得自在故。⑧想受滅(即滅盡定)解脫——修習暫背棄受想,令離定障。(後更詳解)

  (二)八勝處:(1)內有色相觀外色少——以色界定觀于欲界有情諸不淨相,及少分資具之好、惡、勝、劣,于彼諸相能隨意隱蔽、自在回轉(改變),得如實相。(2)內有色相觀外色多——以色界定觀欲界廣大之外色(如宮殿、房舍等),令得清淨。(3)內無色相觀外色多——無色相,即離色界欲,得無色界定。(4)內無色相觀外色少。(5)(6)(7)(8)內無色相觀外色青、黃、赤、白。

  此八勝處,體即是前叁解脫。初二勝處,由初解脫出;次二勝處,由第二解脫所出;後四勝處,由第叁解脫所出。由叁解脫故,得勝定自在。此以解脫爲因,勝處爲果。又此八勝處與修叁種緣色解脫作所依止,此即以勝處爲因,解脫爲果。要之,前解脫中得觀想自在,今于勝處得製伏自在。

  (叁)十遍處:即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無邊、識無邊十種遍處。于所觀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廣大之境,故名遍處。

  初八遍處,唯從第叁解脫流出,後二遍處,即是空無邊、識無邊二種解脫。對前八色遍處修習純熟,能引賢聖觀想神通,乃于諸事轉變神通,其所變事,堪有所用。由識遍處修習純熟,便能引發無诤、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由空遍處修習熟練,于一切物隨其所欲,皆能轉空。

  修觀行者,由解脫—→勝處—→遍處,次第而進。因先于所緣得思維觀想自在,次能製伏,後即于此遍一切處,則能如其所欲而作觀想。遍處、勝處是諸解脫能清淨道,是故此叁,如是次第。

  叁、等持

  梵語叁摩地,漢譯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關叁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說有十種,略解如下:

  (一)叁叁摩地:即空、無相、無願叁種等持。解有二種:

  1行境別相。空叁摩地——于遠離有情、命者及養育者、數取趣等,即空離蘊“我”,而心住一緣。空性略有四種:一觀察空,謂觀察諸法空、無常、無我、無我所;二彼果空,謂不動心解脫,空無貪等一切煩惱;叁內空,謂于自身空,無計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執;四外空,謂于五欲空無欲愛。初觀察空是有學聖者所修,後叁空是無學聖人所行。無願叁摩地——于五取蘊思維無常、苦,無所願欲,心住一緣。無相叁摩地——于五蘊滅思維寂靜,心住一緣。

  2行別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觀,而具叁義:空性叁摩地——即于此處無有彼物,由此道理,觀之爲空。無願叁摩地——即所觀空,無所希願。無相叁摩地——觀此遠離一切行相。

  (二)有尋有伺等叁摩地:1有尋有伺叁摩地,即叁摩地尋伺相應者,如初禅。2無尋唯伺叁摩地,即叁摩地唯伺相應者,如中間禅(初禅以上,二禅之近分定)。3無尋無伺叁摩地,即叁摩地尋伺二種俱不相應,于尋伺心生棄舍,唯由一味于內所緣而作觀想,又唯一味平等顯現。此如二禅至有頂(非想非非想處定),唯除無漏諸叁摩地。

  (叁)大、小、無量叁摩地:小叁摩地者,或由觀少色故小,或由思維的範圍狹小,如小信、小欲、觀想的區域狹小,此屬于欲界定。大叁摩地者,由觀多色名大,但所觀色又非無邊無際;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諸天光明而令顯現等,此屬色界定。無量叁摩地者,由于無量無邊無際觀諸色等而名無量定;或由無量無邊信、欲等名無量定,如四無量心。

  (四)四無量叁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爲所緣之定。四無量心,解釋分二:

  1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叁種,即不苦不樂者、有苦者、有樂者。于不苦不樂者思維與樂——慈,于有苦者思維拔苦——悲,于有樂者思維其樂不相離而生隨喜——喜,又即于前叁欲與樂等,思維令不堅執、不染汙(離貪或嗔)——舍。又于一切衆生無怨(離惡念頭)即慈,無敵(離現乖爭)即悲,無惱即喜,不害(離不饒益)即舍。

  2無量之義:指慈相應等心,即欲利益、安樂之饒益相,一切無量之所顯示:所緣廣大,利益安樂思維最殊勝,極爲純熟,且能得無量果。要之,以強盛之心力,于所觀慈等相令圓滿、普遍、清白,而且專注,即四無量心。又聖者修四無量心達至極境相應之定:修慈者,極于遍淨(第叁禅);憶念空無邊處,修習悲心最爲第一;修喜定者,以識無邊處爲最勝;修舍定者,以無所有處…

《禅定之種類(如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