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淨觀?空性觀?

  問:

  1、書中都強調觀一切爲清淨。對于外境我覺得比較容易做到,但對于內心的貪嗔癡慢疑等毒,我很難理解如何去觀清淨。我必須先轉個彎,先理解五毒爲空性,然後既然是空性,那就自然無所謂不清淨。但這樣理解出來的清淨,我想也許並不是書中所說的清淨觀。懇請仁波切指點,如何理解心中五毒是清淨,或者我應該去學習些什麼書?

  2、是否必須先做到觀一切爲空,然後才可以練習清淨觀?還是可以先單獨練習清淨觀?或者二者是否可以同時練習?

  答:首先應該了知清淨觀、觀空性的目的。衆所周知,一切痛苦的根源皆來自于心。衆生之所以是衆生,皆由于自心的無明二取分別。堪布昂瓊曰:“外所取境之器界五大,內能取心之有情叁門之種種賢劣法,皆爲自心迷亂之顯現。”可憐衆生無智,將依各自業力而呈現的虛幻六道之景象,執以爲實,所喜者生貪念,所怨者生嗔心……由是輾轉于輪回痛苦之中。誠如堪布昂瓊曰:“(衆生)無我而執我,無我所而執我所,即耽著二取,故身語二者亦由此所轉,一切善惡、苦樂,皆由心念所致。”因此,修行的目的是認識自心的本性,心清淨,外境皆清淨。認識到一切顯現皆爲虛妄,所執與能執無從安立,又于何處起貪嗔呢?所以,清淨觀和空性見解是通向認識自性的方便階梯,其含義本來一如,並非個個分離之法。釋尊雖依衆生根機而傳講八萬四千法,然總攝調心一法之中,若以分別心將佛法教義割裂修行,則永遠沒有證悟的時候。

  第二,萬法清淨的觀點(顯現爲本尊、壇城,有境五毒爲五智),顯宗密宗都有說到的。顯宗的個別經典雖有提到,但沒有像密宗廣大建立,也沒有非常詳細的修習方法;而密宗有一直沒有中斷的密續講解傳承,從名言量、勝義量都可以成立這種無上見宗,並且有生圓次第、大圓滿的修法,能很快現前這種境界。

  對于大多數的根機,確實要先修空性,否則,將大光明的實有、周遍,理解成外道的神我、不可思議我,這不是內道的見解與修法。

  龍欽甯提成熟口訣法,很重視覓心法,但這個覓心法,是作爲大圓滿直斷的前行。(覓心法與顯宗的伺察推理還是有些不同的,涉及到成熟口訣法的具體引導,是昂瓊耳傳之精要,這裏不便廣講,當于具德上師前殷重求受。)前譯甯瑪巴大班智達榮索秋桑在講直斷時,詳細介紹了萬法本淨的道理,是全同于月稱之見。

  那有沒有不修空性,而直接證悟密乘之見的人呢?當然有的。明、空爲法界實相的兩個側面,如果對一類根機,以非遮的方式(從正面建立)向他直陳“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完全不以無遮的方式(從反面遮破)對他講“不是這樣,不是這樣”,雖然沒有對他宣講萬法無自性的道理,但他不起實執,這樣是可以的。但這樣的人極爲少見。按傳承規矩來作引導時,需要一個次第,這個次第,就是一定要先有空性的見解,這個空性的見解,與直斷的本淨沒有什麼不同,非常重要。我們的傳承,就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法王妙音·龍多加參)也在覓心法上修學了六年的時間,于此可見一斑。

  無論空性見解還是清淨觀皆爲通過實修證悟到的真實定解,而非以意念造作安立的概念——刻意將顯現不清淨的外境觀想爲清淨(比如將面前的殺人犯想象成一個慈善家),而是認識到顯現之本體,一切本來清淨;所謂的“五毒爲清淨”並非指貪嗔癡煩惱清淨(如果是這樣,焉需修行、哪裏會有輪回呢?),而是在證悟心的本體之時,認識到貪嗔癡煩惱之自性;所謂空性,並非將面前的牆壁想象爲空無一物,而是認識到本體爲空性、顯現爲虛幻,故斷除我執和法執。

  衆生因業力沈重,未識心之本面,將種種顯現執以爲實,妄分賢劣,顯現不淨之相。因此無論是淨觀還是生起空性之見解,都當在調心上面下功夫。

  座上,依上師瑜伽等次第修法逐步調伏內心,隨修法見解增上,自心清淨之時,一切顯現本來清淨、虛幻無實,法爾如是。

  座下,既然懂得一切皆爲自心所顯,那麼即使外境顯現上有諸多不淨之相,應首當反觀自心並勵力忏悔:“此乃由于我業力沈重,自心不淨,才會有如此的顯現。”喇嘛仁波切雲:“當我們現見諸多惡人,並伺察他們的過失時,應當先生起無量無邊的慚愧與痛苦——“您是爲了我才變成今天這付模樣的啊,我的爸爸媽媽!”衆生越是醜惡,便越是自己未孝、未利益他們的最好證明。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譴責與聲討衆生的過失呢?所以,我們見到衆生的過失,是反觀自己過失的最大提醒。”初步,我們以此意念造作的方式強力改變不淨的顯現,隨修法增上,座上與座下見解逐步趨向一如,一切本體爲空性,顯現爲虛幻,無有不淨之相。誠如大成就者吉珍紮華江措所言:“無論身在何處,皆爲清淨刹土;無論見到何人,都是吾之本尊。”

  爲了增上見解,建議你反複閱讀如下法典中有關上師的章節,並適當作一些筆記,相信你一定能夠以信心和智慧獲得上師的加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