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器弟子之法相(四)--誓言清淨
普巴紮西仁波切
誓言清淨 1、持戒乃解脫之根本
持戒清淨乃解脫之根本,此爲曆代傳承祖師所共許。修持大圓滿的弟子可分上中下叁種根機,無論何種根機,皆未離清淨持戒。上根弟子座上證悟法性,且達到晝夜一如之境界,受持“無守持誓言”,無需經過中陰,即身成佛;或座上已證悟,然座下仍具細微散亂者,其于“外隱沒次第”五根斷絕時,于“第一本淨”刹那解脫成佛;若于大圓滿見解已得覺受境界,平時猶勵力護持見解,且持戒清淨及多行善事,亦可于“第二本淨”而現證菩提;若于大圓滿見解僅具了知者,如《叁句精要注疏》中雲:“若了知明空不二之見解,且守持清淨戒律並勵力行善者,于轉生中陰時,即得化身刹土西方極樂世界無有質疑。並于西方極樂世界中修持五百年令智慧輾轉增上,獲得永恒安樂。”若未持戒,口頭空言之了知見解,則無實義。
2、叁乘戒律要點
(1)小乘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前,懇切叮囑阿難及衆弟子:“吾涅槃後,以戒爲師。”佛法能否長久興盛,根本在于別解脫戒。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及喇嘛仁波切分別住持五明佛學院與亞青寺,均以別解脫戒爲根本而攝持廣大僧團,由此而成爲現今整個佛教的無上莊嚴。如《叁戒論釋》曰:“于諸不善自性之罪,若于大衆集聚之處,莫說初學之者,縱然內心不被罪業汙染之瑜伽士,爲護持信士之相續,亦應依聲聞之律儀而行持。”其具體行持,內心護持出離心,行爲從叁皈戒直至比丘戒的所有學處,均作嚴謹護持,在家居士亦相應持守所受之戒。
(2)大乘
相對于以護持身語爲主之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則更注重護持內心。稱贊菩提心功德之典籍多如繁星,修行者內心護持“願菩提心”,外則依“行菩提心”之六波羅蜜而行持,並且據所受菩薩戒,分別護持甚深見派(龍樹大士傳承)及廣大行派(無著菩薩傳承)的菩薩戒學處。
(3)密宗
密宗見修行果乃佛法之極頂,故其行持自然含攝下乘教派之一切要義。戒律亦然,密宗弟子所受持自宗之叁昧耶戒,其中亦圓滿攝持小乘別解脫戒與大乘菩薩戒。而上師瑜伽乃大圓滿無上竅訣法,故行者除了護持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外,還需護持由上師叁門而支分的大圓滿二十七條根本誓言與二十五條支分誓言。
複次密宗叁昧耶戒重在見解,除了護持如上行爲,尚需淨觀五種圓滿。在諸佛菩薩之境界中,一切顯現本來清淨,無有絲毫垢染。而衆生依各自業力,分別呈現虛幻六道之景象,可憐衆生無智,執以爲實,故輾轉于輪回痛苦之中,無力出離。諸佛菩薩巧設方便,依五種淨觀方式強力改變衆生不淨之顯現,最終圓滿諸佛之果位。
誓言清淨非常重要。尤其是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的前叁條:不誹謗金剛上師、不違背上師教言、金剛道友之間不産生矛盾,一定要謹慎護持,絕不能隨順自己的習氣漂泊而犯戒、破戒,贻誤解脫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