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對境
普巴紮西仁波切
有些人會問,以前受過皈依是否還需要在我面前再受一次皈依?
當然,能再受一次皈依也非常好。就如同我們平常念誦阿彌陀佛般,不是念過一遍就萬事大吉,而是多多益善。同理,直到成佛爲止,我們需要從事的善法很多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以前在其他法師座前所受的皈依不圓滿,需要在我這裏再受一次皈依。
需知,我們皈依的對境是叁寶而不是某一個人。回憶一下,當我們在念誦皈依的時候,我們念誦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不是皈依爲你授皈依的這位導師。也就是說,凡是具備叁寶一切功德者,都是我們所皈依的對境。如是理解,就不應再去分別皈依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若你心中有這樣分別的時候,只能說明你已經犯了皈依戒。
喇嘛仁波切時常告誡我們:“初次修法並不重要,首先應知道如何修法。”若不理解所修之法,有時候我們會在無意中造下極大的罪業。
有些人說,我以前是顯宗的弟子,所以我對顯宗的叁寶是有信心的,但是在面對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叁寶時,我就不是很感興趣,內心甚至還會有一些疑惑以及誹謗。這充分說明你已經犯了皈依戒,因爲佛法僧叁寶並沒有南傳、漢傳還是藏傳的區別。
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所皈依的對境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即具叁寶一切功德之尊者。無論你以前是否認識他,依止過他,對他是否有信心,只要他具備叁寶之功德,就是你所皈依的對境,因爲你在第一次受皈依的時候,已經皈依這位導師了。
近幾年由于吾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功德,到亞青寺求學佛法的各地信衆越來越多,也有許多人請求能否在我面前再求一次皈依戒。如果真正理解皈依的對境就會知道,你往昔在顯宗法師前受皈依時,已經皈依我了,而且你不僅僅是我的弟子,還是具叁寶功德的一切尊者之皈依弟子。所以,我們在理解法義的時候要廣大一些,這樣信心才能普遍。若對法的理解不圓滿,你的信心就會變成一種分別心。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心的顯現。要實現這個願望,就要時時以平等心去創造一切,而不能以分別心贊自毀他,因爲我們不能獲得快樂、成辦解脫的最大障礙就是分別心。當有分別心的時候,就充分地說明了,你已經與佛法背道而馳。
對我們初次開始學佛者而言,了解這些還是挺有意義的。修法不在于口裏念誦多少,也不在于朝拜過多少聖地,閉關過多長時間,乃至在家裏打坐過多少時間等等。這些雖然很重要,但這樣的理解並不全面。修法應該先懂得你所修的法要,然後如是修持,這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對以上的道理都要銘記在心,並且時時反觀自己,我對皈依的理解如何?是否圓滿?若有不圓滿的地方,現在就要圓滿這些見解。若已經理解圓滿,當然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