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真正的行善
普巴紮西仁波切
回想我們剛開始對佛法有所興趣乃至初入佛門之時,常常會覺得自己已經做了許許多多善事。當然,在我們對佛法完全不了解的前提之下,並不能一概否認往昔所從事的善法不叫善法。尤其是在尊重外道的前提之下,我們共許一切善法從外相來說都是平等的。但是佛教徒應該要知道的是,從細節的角度而言,外道和內道對于善的理解天差地別。
環顧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自認爲是在行持善法,但是自認爲是在從事善法就真的是善法嗎?
例如有些人雖然是在從事援建希望小學,扶貧救困等諸多事業,但是他從事這些善法的發心是爲了能夠謀取更大的效益,能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能令自己在善名遠播的同時更能借此取得利潤和財富,那麼這樣的行爲是“善”嗎? 當然這樣的善行我們也並不排斥,但從事這樣的善法只能是表面上的善行,實際當中他的內心已經與解脫背道而馳了。因此我們在修學的過程對善的辨析還需要更加細致一些。
釋迦牟尼佛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此當我們所從事的每一件事都能針對自己內心的貪嗔癡煩惱而作調伏,就是在行持真正的善法。我們如是行持種種善法,便能令內心煩惱不斷減少,家庭自然和諧,事業日益增上,臨終之時安然自在,未來獲得究竟解脫,這不也正是我們所時時期待的嗎?
例如對世間人而言,父母把小孩送到學校學習各種知識,不就是希望子女學習到知識以後,能夠在社會當中生存發展,並且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嗎?雖然方式方法各種各樣,但是目的不都是一樣爲了獲得快樂嗎?
又比如農民天天在田地中種植莊稼,科學家天天在實驗室裏做不同的實驗,兩者雖然工作地點和和工作場地完全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爲了追求快樂,這點之上沒有任何區別。就如同我們要去遠方,雖然選擇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所不同,但是目的地都是同一個。
同樣一個道理,雖然我們所從事善法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調伏自己的內心。因此我們平常在從事一切善法期間,欲知自己所從事的一切善法有沒有功德,不需要問別人,問自己就知道。正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說:“你是你自己的主宰”,所以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若我們能從調伏自己的內心出發,那麼做所的一切善行都是善法。初行者可能覺得很困難,但是在具有一定的基礎之後,還是應該如是造行爲妙。這些道理的意義非常廣大,希望大家能時時銘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