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攝一的重要性
普巴紮西仁波切
佛法總攝八萬四千法門,有很多修行之方便道,但我們時時要銘記:不是佛教有很多種,而是由于衆生根機不同的原因,諸佛菩薩示現不同的形象救度衆生,因而呈現諸多調伏內心成辦解脫之方便。
比如,有人在我們門外放了一百斤重的東西,要我們把它們搬到幾公裏以外的地方。這時候,根據我們自己的力氣,可能會有不同的搬法。力氣大的人,可能一次性搬走,力氣小的人,可能分兩次、叁次、甚至十次、二十次搬走。這並不意味著一百斤的東西必須要分幾次搬走,但視搬運者力氣大小等多方面因素而産生多種不同的搬運方案。法也同樣一個道理。法本身都是爲了調伏衆生的內心煩惱而成辦解脫,並不需要支分八萬四千法門、小乘、大乘、密乘等多種,但由于我們多方面條件不同的緣故,在修學、理解、了悟之上有不同的差異,因此呈現出很多不同的法門。
無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無量,入乘之門衆多,演說之詞聚亦廣大。”如今你們在接受的不同法門中,各個導師傳講的風格也各有各的特點,有些著重于聞思,有些著重于實修。即便同樣著重實修,在實修的過程中也有不同側重,有些著重于身,比如磕頭、打手印等;有些著重于語,比如念誦心咒、經文、上師瑜伽、皈依、護法等;有些以打坐爲主;有些則注重各式各樣的善法,比如上供、下施等等。所有導師在傳講過程中都在講解所有一切方便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便我們對這些方便道生起信心。但即生成辦解脫的方式是八萬四千法門同時圓滿,此中只要有一個法沒有圓滿,也無法即生解脫。雖然我們得到了很多傳承,但是作爲一個次第根機的修行者,要一次性圓滿所有傳承是做不到的。那該怎麼辦呢?
就像漢地有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地都是佛教聖地,若有一處我們沒去朝拜,成辦解脫也不可得。但是由于條件所限,我們一世只能去一個地方,該怎麼辦?似乎只有分四世去朝拜,今生朝拜五臺山,下一世若能得到人身,再去朝拜普陀山,再一世朝拜九華山,再一世朝拜峨眉山。這樣分四世來成辦解脫。同理,我們一生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當中,恐怕按照數量去修學,只能做到這一世學小乘只能學到小乘的法,學大乘只能學到大乘的某一個法。但是,在短短的時間當中成辦解脫,八萬四千法門要同時圓滿。爲了能圓滿一切法,我們所說的竅訣法就是不可缺少的。
所謂竅訣法就是萬法攝一之理趣。如無垢光尊者曰:“然若未能修持真實義之精華,胸中雖持十萬之多法函,臨終之時亦難獲真實利益。”也就是說,若不能把八萬四千法門融入到一法之中修學,即便通達多少理論,如何期望即生解脫,但是由于行爲與思想背道而馳的緣故,功德雖然具有,但今生想成辦解脫是絕不可能的。比如我們要去某一個地方,但是時間只有一個小時,走路過去是可以到達的,但有一個人是爬著行走,恐怕一個小時到不了。所以每當我們行持一切善法之時,都應反觀自心:所做的是否符合萬法攝一之理趣?若是,就是竅訣法;若不是,功德雖然不可思議,但是仍舊沒有做到竅訣。
無上竅訣大圓滿乃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要,總攝八萬四千法之要義,乃追求即生解脫者賴以成就之舟楫。與其他法相比,無上竅訣大圓滿在學和修的過程中難度比較大,差異比較多。雖然含攝諸多殊勝方便,但還需要具備各方面的條件,不僅法要圓滿,自己的根機也要跟得上。根機是什麼?就是具備多方面的條件,主要是信心要圓滿、堅定。若信心不堅定,別說是修學密法,就連從事世間事業也無法成功。比如今天要去從事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信心一點都不大,那麼在操作的過程中就不會全身心地投入,所以效率也不會高。如今世上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這些人在給中小型企業家講解自己的成功經驗時,所講解的還是要有充足的信心。作爲一個修行者,也要時時銘記心中,在我們信心不堅定的前提下,效率永遠不會高的。
上面講解的萬法攝一的重要性,不僅要在理論上通達,更要在修行中實踐,只有這樣,即生解脫才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