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持善法應具出離心
普巴紮西仁波切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初轉*輪時,首先就是傳講苦谛,也就是在講解輪回過患。佛陀由此告誡一切衆生,我們應思維輪回的痛苦,並對輪回生起真實厭離之心。
因此現前當我們在從事一切善法之前,首先要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否具有出離心?若不具有的話,那麼即便我們所從事的善法數量有多麼廣大,也終將成爲人天福報,而非成爲解脫之因。所以,爲令我們所從事的善法都能轉變成解脫之因,出離心不可或缺。這一點必須要銘記心中。
作爲一個修行人,當然我們每個人的條件因緣不同,所從事的善法和數量也並不相同。有些可能做善事多一些、有一些念誦心咒多一些,也有一些人會多做一些禮拜。但無論你所從事的是何種善法,從事善法的數量有多少,首先都要觀待一下自己,內心是否具出離心?當不具備出離心的時候,即便你所從事善法有多麼廣大,最終也只能得到人天福報,而非成爲解脫之因。
以前有一位漢地的居士問我,他曾見到幾個道士也在組織放生,還對他講了很多關于慈悲心的道理,因此當時他就有一個疑惑,佛教和道教都說自己是慈悲爲懷,要多多從事善法,那麼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哪裏呢?
當然,同樣是從事善法,我們僅僅從表面來觀待,兩者似乎是沒什麼區別。彼此都在講解以慈悲心爲懷,都在教誡衆生要多多行善,那麼區別在何處呢?區別就在于出離心之上。
出離心可以分爲小士道出離心、中士道出離心和上士道出離心。道教所信仰和供奉的是天界的一些仙和神,因此他所追求的目的是天界。雖然他也厭離叁惡趣,但追求的目的還是在輪回範疇之中。所以這樣的發心稱之爲小士道出離心,他是一種善的發心,但並非希求解脫之發心。對佛教徒而言,我們必須站在大士道出離心的立場之中去從事善法。
由于發心之基礎不同,即便是從事同一件善法,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要細致理解並且記住這些道理,時時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否真實生起了厭離輪回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