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識廣聞專修,最終獲得具六神通的阿羅漢果位,且無余涅槃。
像這樣轉生在旁生的衆生都能因聽聞佛號而再得人身、獲證涅槃果位,從中我們就可了知聽聞稱誦佛號的威力與可産生的神變。根據每個人的信心和對佛陀的憶念程度,聽聞持誦佛號所産生的功德也各有不同:有人因之而獲聲聞、緣覺諸果位,也有人從此種下無上菩提之因。
佛陀在經中說:“阿難,吾乃可憐衆生皈依處、怙主、無偏親友、人天導師、度化衆生者、悲憫衆生者。此說爲何?因法欲滅時,于我教團中,不如法之形象出家人紛紛應世。彼等衆生爲一瓢酒誘惑,常牽其所生兒子之手往酒肆沽酒。劣陋如此之人亦能于賢劫中成就聖果,更何況如理修行之人。此假相比丘爲何能得涅槃?因凡受我比丘戒之出家人均可一個不剩全得解脫,皆因此類衆生曾隨如來所證法界而起信心及正念,並發心頂禮、或口誦“頂禮佛”。”又經中雲:“如是如來不可思,佛法亦爲不可思。若于不可思生信,異熟果亦不可思。”
對佛陀生信的善根果報受用不盡,如以喻說明,則像一滴水彙入大海從而變成與無盡汪洋一體般相似。如果有衆生因前世業力轉生叁惡趣中,但僅憑以前曾對如來有過信心的緣故,在此善根成熟後便會遇到佛法,並進而從惡趣中轉生,最後又因憶念世尊而得解脫。
佛陀自己說過:“阿難,對佛陀生信之再微小善根也永不會耗盡,對佛生起最短暫信心之善根一定會成爲成佛之因。就如已上鈎之魚雖身體暫停于水中,但不久就會被釣離水面。于佛起信之衆生亦如是。”有些衆生會被業力拖下惡趣,但憑曾對佛有過的信心善根,等佛出世時,當佛以無漏智見之後,立刻就能解脫他所受之束縛。還有些人雖供養如來,卻由于貪執輪回而不願立定成佛之志。實際上不管他本人願不願意,就如同我們在良田裏播下種子,只要因緣際會它就會自然而然地生長壯大、不理會我們的主觀意願一樣,這些人也決定會成就,因他供養的對境是最無上的福田,這樣的善根豈能不開花發芽。
佛陀還說過:“阿難,將來會有許多惡性國王及統領佛法邊地之國主出世,他們以及隨順他們之眷屬從不懂佛法,更不知佛陀功德。即便如是,彼亦能于見到佛塔、佛像後生起淨信,因佛過去世時即以四攝法度化其人,以此因緣而必獲解脫。佛行菩薩道時,就曾供養過無量十方諸佛,依止甚多善知識,且依教奉行,又發下以四攝法攝受一切衆生之宏誓。他所造之不可思議善法無量無邊,凡此種種才使佛獲得了如金剛般之身相。”雖有衆生能變幻須彌山等七大山王如金剛樣堅固,但此等神變卻連損傷及拔出佛一根汗毛之能力都不具備。佛陀悲憫衆生,又以前世願力將自己遺體做成芝麻粒許的舍利子以饒益有情,誰若恭敬供養舍利子也必獲佛果。對舍利子、佛塔的實際親近,包括于夢境之時對它們生起恭敬、瞻仰、信奉之心,都能讓此人獲得究竟果位。
此外,佛陀又說:“供養佛陀功德亦永不會耗盡。觀想佛陀後于面前虛空中、或佛像前供養一朵花,此種功德若以如來之智慧衡量都不可測盡、無法言說。”這樣的衆生在萬劫之中于輪回中漂轉,以這朵花的供養善根之成熟也可轉生成帝釋天王、梵天天主、轉輪聖王,所享安樂一直在他達于究竟佛地之前,都會享用不盡。因此經中還說:“善男子善女人欲獲帝釋天、梵天、四大天王、轉輪王之地位,或欲成爲天龍夜叉等世間怙主,甚或欲成就聲聞、緣覺之果位乃至無上菩提之衆生,都應恭敬、供養、承侍如來。”
佛陀對阿難又說過:“且不論我獲佛果之功德,單言我行菩薩道時功德,聲聞、緣覺就未曾有,何論衆生?!我行菩薩道時,將王位、兒女、妻子,甚至自己生命骨肉全部布施、舍棄,心甘情願感受痛苦,此等極難讓凡夫相信之事皆爲利益衆生。聽聞此番話後,如有衆生能意識到佛爲衆生苦行之用心,于我所說四句法深信不疑,也必獲果地。”
如果憶念如來種姓之高貴、種種相好莊嚴、十力四無畏之功德、行菩薩道時的感人事迹、實施六度萬行的決絕態度、嚴持戒律的風範、還有真實無僞的大悲心性,則這樣做的異熟果報定可使我們獲取神變、威勢、及如甘露般之妙法。
一切生必有死,一切法均無常。故而我們應不放逸地勤行善法。
佛又說:“阿難,如有衆生憶念佛陀後感慨不已、汗毛直立、因生信而掉下熱淚,此等衆生皆不會再墮入惡道。所以衆生皆應精進行持不放逸法,如來之菩提及余善根也依此而得。”
《生起佛力神變幻化經》雲:“世燈隱沒後,沈沈暗數劫,爲利諸有情,如來住此世。猶如空中月,及與幻化相,無性亦來去,如是佛亦然。佛陀亦示現,佛塔佛像等,何人敬供養,憶念其名號,發願求菩提,彼等皆解脫。若人頂禮佛,聽聞其妙法,供養受持者,離苦得解脫。”
其它佛經中說:“天人妙衣飲食等,恒沙劫中供衆生,不若布施一居士,一日所獲功德大。隨信比丘與預流, 一來無來阿羅漢,十方聖者緣覺前,供養恒河沙數劫。所積功德雖廣大,不若偶聽佛音聲,甚至一睹諸佛像,所獲功德超勝彼。若論見像後合掌,贊歎說偈以供養,此等善行皆積福,功德增上無等倫。何人持誦佛名號,生起信心不退轉,功德超勝汝諸人,用盡珍寶供如來。僅持名號利今生,來世也得無量益,何況贊歎念誦佛,生信功德無須說。”
《律藏經》雲:“與佛所結諸緣分,稱誦供養微細事,皆得享用善趣樂,甘露佛果最終得。”
《賢劫經》中則說道:“虛空邊可量,大海深可測,于佛起信心,功德實難诠。從今至菩提,永斷惡趣苦,如欲得利益,應勤種福田,精勤不放逸,恭敬供養佛。”
而《入定不定手印經》則雲:在十個叁千世界如微塵數一般之緣覺前,用瞻洲純金製成的宮殿進行供養,並且還在這樣的處所上嚴飾以種種寶燈、鮮花與妙香;再加上天人百味甘美飲食、精致妙衣的奉獻,以此種種于恒河沙劫中恒時供奉所獲之功德,遠遠不能與有人僅僅聽聞到一聲“佛陀”、或“世間怙主”、“一切智智”的聲音所得功德,或者目睹佛之畫像、塑像所獲功德相提並論。而能親手合掌、供養香、花、燈的功德就更難訴說,甚至對佛陀僅說一句贊歎偈的功德都廣大難測。這種善因哪怕只種下一次也能令人成就許多受用,並引發未來的獲取佛果、成爲遍知等目標之實現。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後,在劫末大火之前永不會幹涸那樣,同理,因如來而生起的再小善根,于一切智智火未出現前也不會消散。正如月輪雖小,但卻明然突顯于群星中燦爛赫然一般,依靠對佛所做的微小善事而生之善根,即就是細微渺小,也遠比其它善法而生之善根高廣博大。如是如來具足不可思議功德。
以上所敘僅是歸納諸經大概,如欲詳細了知,請翻查原經。
又《華嚴經》雲:“嗟,佛子!何人見聞憶念如來無上正等覺,皆生巨大善根功德,此種功德于此衆生修持無上菩提具真實難言之大意義。能助其除障、滿願、去一切誘惑、所求皆得承辦、享用所有有爲法之安樂,直至取無爲法之智、圓滿最究竟願望、得自然本智之果。”
這就好比一個人吃了金剛,金剛絕不可能馬上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草堆裏只要有一點星火,薪不盡火就不滅一樣,憑借佛陀而來的小小善根亦不會在輪回中耗盡,它最終會成爲成就如來無爲法之因。爲何如此?因此種與如來有淵源關系的善根有不共能力之故。
《華嚴經》中還說道:“嗟,佛子!汝應了知且深信不疑:任何衆生聽聞如來名號皆得遣除一切罪障。此等衆生偶或于如來生不恭敬等邪見,但見聞如來之善根力,在彼未得菩提前定不會因之而喪失。如來涅槃後,再過無數劫,聽聞佛號後生善根之力,與如來顯化時無有二致,且此善根永不耗盡。如來雖住于它世界,如若憶念,所得加持力與親在如來前無有二致。一切如來因安住于無量前際、後際故,依他所生之福德也無有邊際,因佛陀乃一切衆生中最清淨、無有任何垢染罪障之覺者。”
《屋室經》中說:“阿難,若向如來合掌、口誦“南無如來正等覺”且頂禮者,此衆生我已攝受,並將得佛果。于此衆生,我必關注有加。何以故?如來安住法界中,而合掌功德不可耗盡,何況布施等余功德。阿難,依靠佛、法、僧所生善根,輪回中永不耗盡,皆爲成就佛果之因。”
《寶積經·無量法門陀羅尼品》則雲:“稱誦“南無佛”、頂禮佛是大燈火,因能燒盡煩惱故。而任何衆生只要聞到佛號亦能成爲得大佛果之因,如稱頌、念說佛號,則可遠離一切無明黑暗,僅聞佛名皆得使聞者遠離無明黑暗。”
《華嚴經》中又說:“諸佛爲利益衆生而做如來事業。”
《不退輪經》則闡釋道:“任何聽聞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名號之衆生都將獲證不退菩提之果位。若僅聽聞名號都能獲如是功德利益,則供養一朵花于佛舍利塔前之功德自不必多言。不幸墮入旁生類衆生,以聽聞佛號故亦可種下無上菩提之因,且得以依次第證取佛果。這皆因諸佛發願力及發心不可思議所致。”
無論觀想佛陀、對之起信、或祈禱佛陀等善根大小,都有永不會耗盡的無量功德。在輪回中,它們會成爲衆生生生世世獲取快樂之因。不唯如此,圓滿菩提果之前,它們將一直爲得大菩提之因。
這些道理在衆多佛經中都已被再叁宣說過,我們對佛陀教言理應生信。
《法門經》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一個人正要被人們殺掉以祭祀供神時,他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才對佛陀生起了信心,並口誦了一句“南無佛”。結果就這麼一個善根也使他于六十劫中都轉生在叁十叁天作天人,八十劫中能憶念起前世,而且生生世世都無有憂惱苦痛,且于轉生後還能幫助別人譴除痛苦。
其它經中也有如下公案:一次,大海中一條巨鯨正要張開血盆大口吞食一條船上的商主們,此刻的商人們各個驚恐不已,他們于情急之中便念起佛號。結果在聽到佛號後,這條鯨魚就閉上了它那正准備大開殺戒之嘴。後來,
此鯨魚于安樂中死去並轉生爲人,在值遇佛法後獲證阿羅漢果。此人名爲法政。
還有一個記載:以前有一女仆,亦曾聽聞過佛名。她在被一頭牦牛頂死後轉生于斯裏蘭卡,成爲一個名叫珍珠之女士。身體、財富的莊嚴與圓滿自不必說,並且一生就獲得聖果。
如此事例都爲如來親宣于諸多佛經中。
在懂得以上道理後,我們于未遇死亡恐怖、尚能自由自在時,就必須以不放逸之態度好好憶念佛陀、珍視佛陀。其實無論我們觀想的是十方叁世的哪一尊佛,他們的法身都是平等的,他們的斷證都是圓滿的,並無任何差別。只不過因爲我們這些娑婆世界的衆生太難調化,當其它佛陀紛紛舍棄我們後,釋迦牟尼佛仍以強烈之大悲心攝受我們。因此,我們觀想釋迦牟尼佛,一方面是有智慧的行爲,一方面也是本著報恩的態度。如來所以興出世,本身就爲度衆生。只要有一個衆生得到利益,如來的出世都會成爲有意義。所以我們依賴佛陀所種的種種善根,才是對佛陀最好的報恩。如果我們了知了釋迦佛的恩德再去祈禱他的話,世尊便會以特殊方便慈悲攝受我們,因而我們很容易就
會得到他的悲憫攝受與加持,這是必然而然的一個規律。因釋迦佛過去就曾發過願要攝受我們這些濁世衆生,此中原由下面就要廣述一番。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一 功德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