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弟子應做到平等淨觀
普巴紮西仁波切
作爲一個密宗弟子,我們在平常的行爲當中對善法和惡行都要謹慎取舍,尤其是對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的第一、二、叁條更要勵力護持。
十四條根本戒的第一條是不誹謗金剛上師。
我們在依止導師的時候,應該尋找一位具德、具緣的上師。這樣一般就不會誹謗金剛上師了。通常誹謗上師的最大根源在于所依止的導師雖然具德,但不具緣。如同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般,他們所依止的導師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雖然佛陀功德圓滿,但由于不具緣,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總認爲佛陀的所作所爲都是欺騙衆生的行爲,因而無法對佛陀生起信心。
所以我們依止導師之時不僅要觀察是否具德,還要觀察是否具緣的原因就在此上。如果是具緣之導師,導師所說的話都能進入你的心相續。如此一來,恐怕就不會觸犯第一條根本誓言了。一旦觸犯第一條根本誓言,未來的歸宿就只能是金剛地獄。
但這裏還要明白的是,在面對一個具德而不具緣的導師之時,雖然不去依止,但是從信心的角度當中還是應該以平等心對待。
我們天天都在修上師瑜伽,而上師瑜伽四精要法的第一個要點就是傳承法脈清淨而具普遍之信心,所以一切具德導師都是平等的。現前對具德導師生不起信心的最大原因,不在于導師而在于自己。正是由于自己煩惱沈重、眼根不淨等原因,總覺得導師所作所爲都不如法,這正是自己煩惱沈重的表現。
如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看重自己的特權意識。雖然他們口中不說,但是已經不由自主地體現出自己比釋迦牟尼佛強的想法。我們平常也會産生這樣的現象,當覺得導師與自己的想法不相應的時候,就覺得導師不對。要知道這些想法是個人習氣煩惱沈重的表現,不是功德而是過失。所以以後在面對一切之時應該盡可能去淨觀。
我們再舉個例子,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與所有的男女菩薩,都是以普遍信心互相觀待,彼此沒有産生過絲毫疑惑,更不要說誹謗。爲什麼呢?難道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如同我們平常所見的雕像般坐在那裏一動不動,所以他們就覺得這個好?不是的,而是由于男女菩薩內心煩惱消盡的緣故,時時已做到淨觀。所以我們現前也應該往這方面去發展,時時要做到淨觀。
諸佛菩薩根據衆生不同之根機而示現叁身之境界度化衆生。但是由于凡夫業力沈重、眼根不淨,諸佛菩薩即便呈現報身之境界,也只有登地菩薩以上的見解才能看得見,凡夫是無法見到的,所以對凡夫而言,導師無法呈現報身之形象,只能以凡夫之相成辦利生事業。因此我們要時時觀待自心,要明了一切過失均來自于自己的內心。
由于修行者時時觀待自己過失的緣故,所以今生幸福、臨終自在、未來獲得解脫。外在的一切顯現均來源于自己的內心,能否與大自然和諧也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內心世界。當內心清淨之時,就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觀待周圍也沒有一個衆生是不清淨的。
一位成就者曾經說過,無論他住在什麼地方,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不管遇到什麼人,都是男女菩薩,都是他的本尊。這樣的境界是他淨觀出來的嗎?不,是他內心本來就如此清淨。當內心煩惱消盡而達到圓滿淨觀之時,難道還需要特意去觀想“他好,他不好”嗎?不,此時一切都是清淨的。
所以外境的一切顯現都取決于自己。在內心煩惱沈重者面前,即便諸佛菩薩親自降臨,他仍舊會覺得這是一個欺騙者而生不起信心。但顯然這個過失在于自己的內心。因此我們要記住,面對導師之時,無論是否依止過,都要以平等心觀待,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見解迅速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