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度與生死輪回

  六度與生死輪回

  寬嚴

  

  戒、定、慧叁學是佛門修持者的途徑,而大乘菩薩複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爲六度,亦稱六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是梵語(Parmita),義爲到彼岸。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抵彼岸;學佛的人,在生死輪回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六波羅蜜多就是舟筏,行六波羅蜜多,就可渡過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槃(Nirvana)——解脫的彼岸。

  一、布施度(Dana——Paramita)。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並不專指錢鈔財物而言。根據《本生經》(Jataka Story)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以頭目腦髓、肢節手足布施,舍身飼虎,割肉喂鷹等,都是高度布施的一種,時稱爲內施;而以國城妻子、田園財物作布施的,稱爲外施。

  布施可分爲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以己資財隨分施與的,叫做財施。以佛法教導衆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一切世出世間法,如四谛、十二因緣、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皆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經中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施可以長養衆生慧命,令永不再感受叁界輪回的苦果。救護衆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布施不難,但要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確不容易。叁輪體空者,即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正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也就是“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Sila—Paramita)。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修行大乘菩薩道,不但要消極地止惡,更應積極地爲善,以淨化身、口、意諸業;因爲持戒能使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爲妄想執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叁皈五戒,出家沙彌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叁百四十八戒。唯菩薩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受持六重二十八輕戒的。

  叁、忍辱度(Ksanti—Paramita)。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也就是內心能忍受外來的侮辱及惱害而不生嗔恨。當知辱字,包括對于身心一切寒熱、饑渴、水火、刀兵、老病、死苦、蛇蠍、蚊虻,以及嗔罵、譏侮、诃毀、打罵等等苦惱。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能忍,則其他諸忍亦較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于窮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頹喪卑鄙之念不生;于富貴順遂的順境中,忍令驕矜沈迷之念不生;于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令遷流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饑渴寒熱創痛諸苦。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上占據一個位置了。

  忍辱也有叁種:

  (1)耐怨害忍。凡無理受人侮辱,也要忍耐不報,凡事不能忍則一無所成,學佛的人應以忍辱爲第一行門。

  (2)安受苦忍。安心忍受衆苦所迫,決不中途動搖,能安受所有苦楚,則有苦盡甘來的日子,一切皆有成就。

  (3)谛察法忍。心生邪念,意欲妄爲,當此心身動搖之時,應該谛觀諸法,以及世界萬物一切是空,于此無自性空,能夠有所悟入,深信忍可,是爲谛察法忍。

  四、精進度(Viraya—Paramita)。純一無雜爲精,鼓勇直前爲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顯發真如妙心,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精進也有叁種:莊嚴精進、攝善精進和利生精進。

  (1)莊嚴精進。精即專一,進即進步,凡是創造事業或學佛的人都要勤勉,進行所業,立志堅強,遠離薄弱,則沒有不成功之理。

  (2)攝善精進。無論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用心持久修習,不可一曝十寒,不敢放逸,否則前功盡棄。

  (3)利生精進。利益衆生,不生疲倦,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衆苦。

  五、禅定度(Dhyna-Paramita)。其義爲靜慮,在于度散亂。禅定可分爲事理兩種:事定者,依境攝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略言之,禅定是在于心力集中,而後産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禅定,須自守護六根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老子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亦此之意。

  禅定亦有叁種: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

  (1)世間禅。端坐不思,既無用心,亦未到定,不能爲聖,亦不能爲賢;但是坐禅既久,自能清淨感覺到四禅天,亦能感覺到偏空、頑空不是真空的境界。

  (2)出世間禅。單指向上,不可向下層壞處著想,應專心向善處看齊,凝神玄門,脫盡汙漬,內心自然光華。

  (3)出世間上上禅。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時,門下弟子八萬四千衆盡皆傾聽。當世尊講畢,手拈蓮花,一切歸于沈寂;獨迦葉尊者悟出其中妙理,破顔微笑,所謂正法眼藏,密契妙心,名上上禅。

  六、智慧度(Prajna-Paramita)。是由禅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斷煩惱,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了。

  智慧也有叁種: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

  (1)一切智。即所謂通達諸法皆空的智慧,能得這個智慧就可斷煩惱而得解脫,但僅自覺,不能覺他,是屬聲聞人所有的智慧。

  (2)道種智。是可知萬有諸法的智慧,得此智慧,就可從空出假,運用佛法度化衆生,使諸所有人類一心向善,追求真理。這是菩薩所有的智慧,要爲利益衆生的。

  (3)一切種智。是最究竟的大智大慧,能圓滿地通達世出世間萬有諸法的事理,爲所具有的一切種智,最圓滿、最究竟、最真實的智慧。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爲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沈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于積習;叁學具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攝化衆生;布施而不修叁學,只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嗔恚之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渡過生死輪回的苦海。

  吾人學佛,應抱著佛陀慈悲救苦救難的精神,心存利他,不爲個人利欲薰心,處處向善看齊,如能照上述六度進行,不但自己一生受用不淺,而且深入人群,普度衆生。

  摘自《學佛與正見》

  

✿ 继续阅读 ▪ 聞思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