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是學佛的根本(林克智)

  菩提心是學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惡法的根源,是萬法的根本。我們日常思慮之心,可爲善、亦可爲惡,十法界不離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

  

  我們修學佛法是要學佛的“覺”,非單靠那些儀式、儀軌可成。因而我們學佛必須具正知正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菩提心”。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爲魔業。”由此可知:只有發了菩提心,才能與佛菩薩相應;如沒有菩提心,縱使修禅、修淨、修密、修慧,還是道道地地的凡夫、外道。《華嚴經》裏講得很清楚,普賢菩薩答普慧菩薩二千行門裏的第一重點,就是說菩薩所依者是菩提心。善財童子在五十叁參求訪善知識時,開門見山地表明已發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由此可知,我們學佛者要成佛道,一定要有菩提心爲基礎。什麼是菩提心呢?我們就來共同探討吧。

  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爲“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實智菩提及方便菩提叁種意義:

  

  一、真性菩提是我們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地獄衆生,十法界有情,個個具足。這屬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別名“本覺”。此理用不到造作,離一切虛妄,所以叫真性菩提。

  二、實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覺”智。此智是意識相應慧心所,我們依此慧心所,照本覺理,如實了知,所以叫實智菩提。

  叁、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薩道,對機說法,以種種方便度脫衆生。

  由以上叁義,我們更可概括成爲于行人實行的“菩提心”叁個方面的內容:

  

  一、由于菩提心是梵語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略稱,其華語的意義應爲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覺有別于世間的所謂“覺悟”,它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永離煩惱不受生死輪回之覺悟。

  二、“拔除一切衆生的生死根本,給予衆生世出世間之樂”,是發菩提心者基于慈悲之旨的一個主要行願。不能和一般的安慰語言、給以暫時的快樂相比。

  

  叁、在實行中要以服務爲目的。這個服務不同于現今社會的服務行業,它是一種無怨無悔、平等清淨爲衆生、爲自己尋求覺悟之行爲。當我們在做一件工作時,不但自己受益(但不能自有利己之心),更要讓別人受益,這是一種真正的服務。

  我們修學菩提心,且要具足因緣。《往生論》說:“發無上菩提心,有其二義:一者須離叁種與菩提心相違法;二者須知叁種順菩提心法。”

  應遠離的叁種與菩提心相違的事是:

  一、依智慧門,不求自樂。爲遠離我心貪著自身,必須這樣做。

  二、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之苦。這是爲了一切衆生皆能遠離無安心而得安樂。

  叁、依方便門,憐憫一切衆生。這是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必須這樣做。

  叁種應該有的順菩提心之事是:

  一、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不求諸樂故。

  二、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之苦故。

  叁、樂清淨心:爲使一切衆生皆得菩提故。

  此外我們還應該發如下叁種心:

  一、發厭離心:“煩惱無盡誓願斷”。

  二、發欣慕心:“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叁、發度生心:“衆生無邊誓願度。”

  以上叁心,前二屬智,後一屬悲,如能兼具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則悲智雙運勤求,殊勝佛果,終必可得。

  發菩提心的因緣

  

  修行之法八萬四千法門,菩提心是世出世間一切諸善法之王。因爲五戒是人善;十善及味禅是欲界天善;四禅八定是色、無色界天善;戒定慧、四谛、十二因緣是二乘善;六度萬行是菩薩善。菩提心爲成佛正因,爲佛之善,故稱諸善中王。而此菩提心雖衆生人人本具,不生不滅,然無因緣不能發。今據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略述發菩提心之十種因緣如下:

  

  一、念佛重恩。佛爲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于一切衆生有拔苦與樂之恩,其恩最重,爲父母師長之所不及,故列第一。爲報佛恩,當發大心救度衆生,行菩薩道乃到成佛。此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因緣。

  二、念父母恩。若欲報佛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說法度生,皆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從父母而生,推而廣之,願平等普度人人之父母。是爲發菩提心第二因緣。

  叁、念師長恩。世出世法皆由世出世間二種師長得,既知感恩,我們當發大乘心普願利人,世出世間師長俱蒙大利。這是我們發菩提心的第叁因緣。

  四、念施主恩。念施主恩是大師對出家衆而說,施主布施供養,使出家衆四事不缺,如此則出家衆可安心辦道、成就道業。故是發菩提心的第四因緣。

  

  五、念衆生恩。我們與一切衆生,以無始生死輪回以來,互爲父母,彼此互有深恩;我們的日用所需衣食皆賴人供給,悉有恩于我;其余畜類衆生,如牛馬勞役、犬守夜等與我們亦有恩;菩薩觀于蝼蟻皆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皆應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此爲發菩提心的第五因緣。

  

  六、念生死苦。我們與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常處于生死之中,六道輪回,升沈片刻,出沒萬端。是故應發勇猛心,截生死流,出愛欲窟,自行化他,同登極樂彼岸。此爲發菩提心第六因緣。

  

  七、尊重己靈,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當下與諸佛無二無別,既是佛性,必應尊重,勿令永埋五蘊山中。是故我們應當勇猛地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以無量智慧對治執著。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轉叁障爲叁德,方不辜負佛的化度,不負己靈。此是發菩提心的第七因緣。

  

  八、忏悔業障。忏者是忏其前愆,悔者爲悔其後過,即是改往修來的意思。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一舉一動常違佛戒,一餐一水頻犯屍羅,若非痛哭流涕深切忏悔、至誠悔過,萬劫千生難逃惡報。這是發菩提心的第八個因緣。

  

  九、求生淨土。淨土法門屬易行道的修持,行者先求往生佛國土,成就無生法忍和不退轉,以及諸種功德、智慧,次行菩薩道。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叁障俱重,要使忏悔令盡實覺困難,又因助道緣少,故必求生淨土,淨土則助道緣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道業易成。是故淨土法門,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所以我們應發廣大心(多善根),執持名號(多福德),乘彌陀大願之船,入幹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可往,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九因緣。

  

  十、念正法久住。釋迦世尊爲一切衆生,以無量劫來修菩薩道,四十九年化緣周訖,示入涅槃。現處末法,但有教理而無行果。邪正難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鬥爭堅固,是非繁興,爭名奪利比比皆是;難有正見,不知叁寶爲何義。思念及此,悲心淚下。身爲佛子,當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法劫運,決當盡力護持正法。是故願諸善友同發大願,願願上求下化,以于今比盡未來際,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界,令正法久住,法門再闡。這是發菩提心的第十因緣。

  文殊菩薩十大願是我們的榜樣

  

  我們已懂得菩提心及發心的十個因緣,接下去一定要發菩提心,如此才能成法器、度衆生。那麼菩提心應如何發呢?許多初學佛的人很難下手,今介紹文殊菩薩的十種甚深無盡大願,作爲我們行者的榜樣,十大願是:

  

  “一者大願,若有衆生乃至蠢動含靈,我皆隨緣受化同生叁世,皆令得佛知見。若未聞我名,要令得聞;若聞我名,于我法中盡發菩提,回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衆生或以世法醫療諸疾,或以曆數、工巧、世典、雜藝等隨類同事,接引世俗、導引衆生,令發菩提正見,願皆共我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

  在本願中:“若有衆生乃至蠢動含靈,我皆隨緣受化,同生叁世,皆令得佛知見。”一段是“衆生無邊誓願度”。

  

  “若未聞我名,願令得聞;若聞我名,于我法中盡發菩提,回向大乘,修無上道。”本段爲上求佛道之願,即“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中“我名”即是文殊之智慧,一切諸佛皆悉從文殊菩薩發菩提心,常爲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菩薩之師。由此看來,我們學佛者應以智爲導,不要以一般宗教信仰者的心態來學。因爲學佛是一門覺悟的大學問,學佛者要理智,心裏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目標,否則往往淪爲迷信。

  

  “若有衆生或以世法醫療諸疾,或以曆數、工巧、世典、雜藝等隨類同事,接引世俗、導引衆生,令發菩提正見,願皆與我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本段爲“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不離世法,我們不要認爲只有在深山道場裏打坐念佛參禅是修行,世俗的一切皆是我們可用的法門。心隨境轉是凡夫,心能轉境即聖人。故學佛的人,只要用心去體察周圍的一切境物,即無一不是在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關鍵在一個“覺”字,看我們怎樣用心。

  “二者大願,若有衆生毀謗于我,嗔恚于我,刑害于我,是人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我于是人願皆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

  “叁者大願,若有衆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于我,于我自他盛行谄曲,邪見顛倒,生淨不淨行,願皆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

  “四者大願,若有衆生輕慢于我,疑慮枉壓,诳妄于我,毀謗叁寶,憎嫉賢良,常生不善,如是衆生,願皆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

  

  “五者大願,若有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不敬重于我、妨不妨我、用不用我、取不取我、求不求我、要不要我、從不從我、見不見我,如是衆生,願皆與我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

  

  “六者大願,若有衆生常殺生命,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永失人身不舍報時,悉令如是衆生,鹹發菩提之心。若有衆生,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與我財物,或我施他財物,所得財物或不得財物者,如是衆生,願皆共我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

  以上五願是屬于“煩惱無盡誓願斷”。

  

  “七者大願,若有衆生供養于我或受我供養,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蘭若,諸佛菩薩形像及諸功德,凡此因緣所修福佑,悉今回向菩提及諸法界衆生同沾此福。又有衆生或其伴侶,于諸修行不問成就與否,若于和上教導稱說聽受,我教他教,同行同業,此諸衆生願皆共我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本段爲“福慧雙修”,佛事門中福田第一,修學上先從布施開始培養福德,並以此來破除“自我”;在解門上不要一個人盲修瞎煉,要按善知識的教法依教奉行,更應發願與諸佛菩薩同願同行。

  

  “八者大願,若有衆生廣造諸罪墮于地獄,經無量劫從地獄出,生于五趣作駝驢牛馬、奴婢,負重還命,償他宿債,于此衆生,我于五道隨形受化,或作貧窮困苦、盲聾喑啞乞人等等,同類、同緣、同事、同行而施教化,願皆共我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

  

  “九者大願,若諸衆生縱恣身心,貢高我慢,無有慚恥,不識善惡,毀謗佛法,用僧袛物,劫奪他財,廣造身、口、意十惡諸罪,死墮阿鼻受無量苦,因此六道衆生,願皆共我有緣,鹹令悉發菩提之心。”

  以上二願,明白啓示“諸惡莫作”,更要“深信因果”。我們應把握住當前,絕對依佛陀教法,深信因果來真實修行。

  

  “十者大願,若有衆生于我法中,不論有緣無緣,若同我願,則屬我身,與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六波羅蜜等于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凡此衆生,願達菩提,同登覺路。”

  

  第十願爲“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當然望圓成佛果,要圓滿佛果必要行菩提道才能到達。讓我們共同以大慈心、大悲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來勤修四攝、六度,隨文殊菩薩邁上菩提大道吧!

  

  菩提心的修學貴在“發願”,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爲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我們身爲諸佛弟子,不立大願于今生,更待何日?一個修行者不能只顧自我了脫,應普願衆等同發此心,未發者令發,已發者令增長,願同修行者各各悲智雙運,福慧齊修,同化衆生,同成無上正等正覺,如此發心,方爲真正修行!

  

  摘自《甯波佛教》

  

《菩提心是學佛的根本(林克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