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本尊身相,這就是瑜珈部。
無上瑜珈部中,觀自己爲本尊相,然後迎請智慧本尊,融入自己,就如同水融入水一般。故而,本尊身形的叁昧耶尊和智慧尊融合在一起,而且完全不可分離,自己即是本尊。
所以說,四部瑜珈個別的儀軌和修持方式非常不同,灌頂也是各不相同,所有四部都各有其灌頂和隨許。一般來說,接受灌頂是非常重要且必須的。最好是一個人可以接受不同部的不同本尊灌頂。就譬如一個人要接受事部的隨許,那麼他應該先接受事部的灌頂,例如:叁怙主灌頂;其它行部與瑜珈部等也是這樣的情形,無上瑜珈部亦然。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形,例如:簡單的隨許或「利得」,意思與某種「傳咒」相似,一般是行部的本尊。「利」的意思是咒語或明咒,「得」則是給予的意思。這是非常簡單的隨許,而他們絕對不需要先領受大灌頂。
所以根據我們的傳承,必須先領受一個大灌頂,以便參加其它的灌頂。如果想參加其它灌頂,而未先領受大灌頂就不正確了。然而,不同的上師有不同的解釋,而且不同的傳承也有不同的傳授方法,所以這並非一成不變的。我可以確定的是加持灌頂必須先接受大灌頂。而下部瑜珈中主要是指行部的有些「利得」或簡單的「解囊」(隨許灌頂)就不需要先領受大灌頂。然而,如前所說,不同的傳承有不同的解釋。就如大家所知,藏密共分爲四個主要傳承,例如格魯派也主張爲了如法接受「解囊」,必須先接受大灌頂,但是他們公開給予每個人「解囊」,其解釋是說,已領受過大灌頂之人,應該觀想自身爲本尊相,因爲已在領受大灌頂時獲得允許作如此觀想;而那些尚未接受過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做自生本尊觀想的, 應該觀想本尊在自己頭頂之上如同給予加持。所以這是一種把「解囊」傳授予每個人的方式。
其它傳承如甯瑪派和噶舉派比較方便。
根據他們的觀點,有些「解囊」較繁瑣,甚至可以取代大灌頂,所以可以傳給所有人。
在我們傳承中,有些簡單的「利得」或簡單的「解囊」是絕對不需要先接受過大灌頂的。然而,就如我已經說明過的「今拉」,尤其是像無上瑜珈部等較高階的「解囊」共有四部灌頂,就確實需要先領受大灌頂了。
因爲簡單的「解囊」,像是短短的灌頂是不能取代一個大灌頂。大灌頂是爲了令你的心續成熟,這不是一個小小的「解囊」可以取代的。
所以這就是我要解釋的,例如我們在此所做的觀音大手印,慈悲和大手印合一的觀音菩薩修法是個高階的法門。要修持這法門之前,絕對需要先受過高階大灌頂,之後才可以接受這個隨許灌頂,繼之而實修。
在許多教授中提及,一個人不論學佛與否,當然均在個人的意願,沒有人可以強迫你來學佛的。然而,如果你是個學佛的人,那你就得到好處了。如果你不要修它,再也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承擔這個果報。如果一個人要修持佛法,最好是依循適當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小乘、大乘或是金剛乘。
不管個人所遵循的是哪一個傳承,就應該依其規則與傳統去修持。一個小乘的追隨者就應該遵照小乘的方式;一個大乘的行者,就應該一開始就將慈悲與方便的修持合一。
一個金剛乘的修道人,就必須依據金剛乘道,首先應該要領受一個大灌頂,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爲它可以令我們的心續成熟,具格起修金剛乘道,「身」具格觀想本尊的形相,「語」具格持誦咒語;「意」具格禅修自性俱生智慧。如此一來,他就具格在修道上前進了。如果一個人領受了無上瑜珈的大灌頂,例如:喜金剛,那麼他的心續已成熟了,就絕對可以領受下部瑜珈灌頂了。所以一般而言,對所有密乘的行者來說,領受一個主要大灌頂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那些已在修持或想要接受高階「解囊」的人,就絕對必須接受大灌頂。假如你接受了大灌頂,就比較安全,是較爲恰當的修道。再說,我們可以隨之領受許多較基礎的密續本尊的「解囊」和「利得」,因爲那些過程並沒有完整的觀想。
一般傳統的大乘佛教並沒有像自生本尊等的修持。一般來說,是像我們請佛加持、憶念佛的功德,尋求佛的加冕與加持。但我們尚未成佛,故而不觀想自己與佛一樣。
所以就像這樣子,在下部密續中有些可以傳授「利得」,但是大部分的「解囊」——尤其是上部「解囊」(事實上,有四灌頂的「解囊」只在上部密續中才存在),絕對需要領受過大灌頂。
要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接受過大灌頂很難,而且誰堪受大灌頂也很難下定論;給予灌頂的上師必須具有許多功德和條件,即使他們已受過大灌頂也修持了,但是他們是否堪傳授與灌頂卻又是另一件事了。就弟子而言,即使身在灌頂現場,但不表示他們已領受灌頂了。要領受灌頂,須具備正確的發心,了解其意義,其所淨基,能淨基以及清淨的方法。當一個人完全了解這些意義,那麼他是可以接受正行灌頂了。即使一個人已參加過許多次主要灌頂,如果他不了解其中的意義,也不具備正確的發心與清楚的了知其中意義,那麼他是否實際有領受到這個灌頂,又是另一件事了。
金剛乘十分重視“虔誠的信心”,例如以我自己來說,我有些灌頂是在非常年輕時就領受了,所以,當時有許多不懂的地方。對我而言,再次領受所有灌頂很困難。所以我認爲,即使當時我年紀很輕而且不了解灌頂,但如果我記得當年領受的時間和地點,那麼我就認爲我已領受過這些灌頂了。然而,也有些灌頂當時真的年紀太小了,已全然不記得。所以我會認爲我是接受其加持,但不認爲我全然領受這個灌頂。所以我會試著再次接受這些灌頂。有了早年受過的加持,加上有了些許的了解(我不能說我有全然的了解)再次領受這些灌頂,我認爲我就接受到了灌頂。
要給予灌頂並不容易,尤其是金剛乘道上的行者,必須從一開始到最終都盡力而爲。然而,沒有人可以從頭就能做到完美。但一路走來,我們逐漸改進,減少過患,增長功德,如是在修道上嘗試著前進,至此我們結束這一部分的講題。
《大灌頂的重要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