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宗斷惑論▪P5

  ..續本文上一頁法,是將人引向淨土還是引向地獄?誠請叁思。

  即身成佛

  有些人說:“顯宗最利根者需經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果,密宗宣說即身成就顯然不應理,因兩者觀點相差懸殊。”

  之所以産生這種疑惑實際上是沒有了知如來的密意而造成的。釋尊爲了度化不同根基的衆生而宣說了種種法門,粗略看去,似覺多有相違之處。比如有些經典說有我,有些經典又說沒有補特迦羅之我,有說涅槃諸法爲空性,有說如來藏成實不空等等,但只要真正具有正規傳承,或經過長期聞思修的人,便可知彼等不但互不矛盾,且隱含有極大的密意。佛在《解脫經》中雲:“所謂的無數大劫(阿僧祇劫)是指衆生無量界、根、信解不同而說。”《金剛頂五種密經》雲:“于顯教修行,須經叁大阿僧祇劫,然後證果。”及“若依密教,則由加持威力故,于須臾頃,當證無量叁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一般的衆生成佛需經叁大無數劫,若特別利根者或具足善巧方便等則可極快成就。比如坐火車從成都到北京需兩天兩夜,但乘飛機只需兩小時即可到達,我們便不能因極大多數人坐火車而否定有人坐飛機可快速到達的可能性。同樣,因衆生中不同因緣的聚合,有些鈍根者需經長時修證,但也有些利根者僅憑自己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和通過修了義教法而疾速成佛。此有佛陀親口宣說的許多教典來作證明。《普作續》雲:“人天諸衆異根基,有爲天生利根者,有爲修學之根基。”《等合續》中也雲:“衆生有本來的利根和其余根基。”顯宗經論中對此也有明說。《解深密經》雲:“有者自性利根衆,有些鈍根而安住。”《俱舍論》也雲:“有者天生之種姓,有者修學而成也。”此上根利智即是指信根或精進根之力具足,此理前已宣說。

  顯宗了義經典也明示利根者不一定需經叁大阿僧祇劫,可見即生成就的捷徑大道在顯宗中也應承認,只是顯宗沒有廣泛宣說即身成就之法。《大密方便經》中雲:“證一地後,若欲成就者,七日便能成佛。”《楞嚴經》雲:“不曆僧祇獲法身,”《摩诃止觀》雲:“利根者圓教下一生頓超十地。”達摩祖師在《破相論》中,將叁大阿僧祇劫釋爲叁大恒沙毒惡之心。《宗鏡錄》雲:“一念成佛。”《法華經·法師品》雲:“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八歲的龍女因獻上寶珠,刹那間便已成佛,圓滿相好,並立即前往南方無垢世界,坐上寶座,爲衆生說法。又《頓悟入道要門論》中雲:“若悟道,現前身便解脫。”此外,釋尊在世時有位老人,佛講述他八萬劫前,身爲樵夫在山上砍柴時,遇到一老虎,當時驚慌中喊出一句“南無佛”,以此善因,而于現世出家,並證得羅漢果。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指出以不淨心見到佛像也是證菩提之因。《法華經》中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或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由此可見,以散亂心等,念佛頌佛,也能得這樣殊勝的加持,那麼以一心一意來修持無上密法,爲何不能迅速成就呢?

  又有認爲密宗之即身所成之佛是羅漢,只要稍爲涉足密續,便可知此言大謬。舊譯派的九乘佛法、新譯派的六乘佛法中聲緣羅漢都在最初的外叁乘內,而且羅漢只證到人無我的空性,對法我尚有執著,對究竟的光明更是如聾如盲,而密乘最終所證的已是覺空無別的佛的境界。連大小乘的基道果也分不清楚,還爲人講經說法,可能是閉眼專修的原因,若追求自己的解脫,則專學一門,或可成功;要攝收弟子,則必須廣聞多學,方能調化不同根基的衆多有情。即使未皈依佛門的人,也不會誤認爲密宗只證得羅漢果位。大部份衆生需經叁大阿僧祇劫成佛,利根者短短時間內即可成佛,這些都是佛爲不同根機的人而宣說的法,我們都應該承認。需要再叁強調的是,當我們在遇到觀點不同的佛經論典時,千萬不要以一已之私見對自己不太理解的那一部份,遽然斷定爲非理。若立爲非理或斷定是邪道,那必須有真實的教證與理證。有人偏激地說學密是乃即身墮地獄,此言出自學佛人之口,實在令人痛心。即身成就,是佛親口宣說,並已由衆多高僧大德所親證的事實,一個既然是相信因果的人,怎麼能對此無上法要信口雌黃?若破了密乘戒,則即身墮地獄是無可挽回,但顯宗中也同樣如此,若犯了謗法、五無間罪等,除非發心改過,猛勵忏悔,否則還不是在臨終直墮地獄!密宗即生成就,是佛的教言,淨宗即生往生,也是佛的教言,對于一個佛教徒,怎麼能對佛的教言作一取一舍呢?佛在《楞嚴經》中雲:“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又陳那論師曾說:“邪道極無邊,一一難破盡”。若憑自己感覺測度聖意,建立一家學說,難免在因果上自招過愆,也必將受到方家的取笑與曆史的唾棄。

  五毒與五智

  又有些人說:“密宗將煩惱宣說爲智慧,五毒宣說爲五智,因此無法爲顯宗所接受。”

  此實是未領會到煩惱即智慧的深意,《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明確指出並非煩惱的現象,而是它的本性是智慧。而這並不是密宗所獨有的見解,顯宗中也同樣可找出類似的教證。《文殊遊舞經》雲:“諸煩惱爲菩提金剛之基。”《文殊幻化經》雲:“非除輪回而修涅槃,是緣輪回即是涅槃。”龍樹菩薩在《中論》中也說輪回和涅槃無有稍許差別。《無垢稱經》雲:“諸煩惱即是善逝舍利”,《六祖壇經》雲:“煩惱即是菩提”。禅宗五祖弘忍在《最上乘論》中廣說了本來清淨之見。無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網廣釋》中引用顯宗的教證說:“若食牛犬馬,人肉象肉等,則成諸功德,吾等之誓言。”《攝乘論》雲:“若見諸大方便者,煩惱即成菩提支。”《華嚴經》中論述雲:“吾與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不住亦無取,彼等成善逝,色受想行識,無數善逝衆,彼成大能仁。”《摩诃止觀》雲:“若達諸惡非惡,皆是實相,即生于非道,通達佛道。”《無行經》雲:“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是叁法中,具一切佛法,若人離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與地,貪欲即菩提。”《維摩诘所說經》雲:“爲增上慢,說離淫怒癡名爲解脫;無增上慢者,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一切塵勞,即如來種。”密宗是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並且把顯宗中隱含的最了義觀點加以明顯宣說。與顯宗並無沖突。如果上述密宗中的“煩惱即菩提”、“輪回與涅槃平等”不能成立,則顯宗中類似的觀點又該如何解釋呢?

  密宗中“衆生即佛”的見地,也是直接從勝義實相而作的宣說。若從名言現相上講,衆生則還是衆生,仍被煩惱障和所知障所障蔽,與佛有別。如《喜金剛續》雲:“諸衆生爲佛,然被客塵遮。”《時輪金剛》雲:“諸衆即是佛,于此世間中,余無大正覺。”《瑜伽母續》也雲:“此等衆生五佛性,如現舞者及畫師等。”顯宗大乘經典中也雲:“一切諸法,于諸時,圓滿現前菩提也。”《圓覺經》雲:“此之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維摩诘所說經》雲:“一切衆生即菩提相,不可複得;即涅槃相,不可複滅。”《圓覺經》雲:“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因此說顯密的見解在究竟上並不矛盾。

  雙運與降伏

  有些人認爲∶密宗裏的雙運和降伏與顯宗相違,讓人無法理解與接受。

  大凡沒有依止過具德善知識或未廣泛學習過佛法的人,難免對佛教中許多觀點感到無法理解。比如從來未學中觀的人看到《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會對空與色這種關系感到矛盾,而已通達經論的人,則知道不但並不矛盾,而且揭示了諸法極爲深奧的本性。同樣,從未修學過密法的人,對雙運與降伏産生疑惑也實屬自然。但明智的人只要堅信佛陀聖言量的正確性,了知這些行爲雖不爲自己的分別念所理解,但必有其殊勝真實的含義,這樣自然可避免謗法的無邊罪業。實際上密宗的雙運和降伏並不是一般凡夫的淫樂和殺生的行爲,諸佛菩薩早已斷除了此類習氣,但在渡化衆生中,有必要時也會本無貪心而示現貪欲相,本無嗔心而示現憤怒相。如顯宗的《父子相會經》雲:“雖無貪欲現貪相,雖無嗔恚示怒相,本無愚癡現愚相。”及“彼等幻變種種身,調伏一切諸有情。”因此看到密宗的雙運佛像,或雙運修法時,不能生起貪等煩惱,更不能生起邪見,雙運的真實含義是指現空無二或智慧方便無別,《金剛鬘續》雲:“世俗勝義谛,遠離二分別,何時正相合,說彼爲雙運。”同樣,降伏並非惡劣的殺生手段,而是瑜伽士以無上的大悲心來調化業力深重的有情的殊勝方便。《紅大威德續》雲:“奇哉殺成善,殺衆未殺彼。”

  雙運和降伏在顯宗中也有隱含式宣說,如《女身令佛歡喜經》雲:“菩薩者,爲令諸佛生喜,將自身化爲女身,常行于善逝之前。”又說:“以大悲心降伏損法者等等。”《釋迦牟尼佛傳·白蓮論》中論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經是一位名叫其吾嘎瑪的婆羅門,已出家修梵行多年,後來進城時,有一商人的女兒對他生起了貪愛之心,幾欲死去,爲此婆羅門生起了極大的悲心,便舍戒與其結婚作不淨行,以此功德,頃刻圓滿四萬大劫的資糧。又釋尊曾作大悲商主時,與五百商人一起乘船入海取寶,天神告知其中有一人欲殺死五百商人,此商主思惟,其余商人均是不退菩薩,若那人殺業成功,必墮無間地獄。因此發起了大悲心,甯可自己下地獄,而殺死了那個圖謀不軌的人。以此大悲心驅使的行爲,圓滿了八萬大劫的資糧。

  故此小…

《密宗斷惑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最可貴的是什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