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發心結期者,則必延請護七師一位,嚴立條規,約束在前,一切起居欲食香花燈果,護七師照應全備,則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見,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爲之。
聚會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會者,務先束約而後開口,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磬專擊阿字、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成就他人持名
或靜處安置,或同結念期,或告以淨土之事,或借以淨土之書,或破其念佛之疑,或堅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爲勝矣!若于人臨命終時,爲之念佛,或令病人記取阿彌陀佛四字,隨憶隨念,得見如來,使此人氣盡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難中持名
凡難中有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遍地幹戈、一鄉疫厲,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何以故?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則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能離難,勿轉念也。
夢中持名
願力堅,功夫熟,畫既綿密,夜間亦然,則夢中自能念佛,此往生之兆也,當調和精進,勿退勿狂。
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機也。死者,凡聖淨穢之關也,病中當作死想,勤念佛名,決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願,若於病中略一停想,則一切愛戀、恐怖、煩惱安排種種雜念一齊現前,生死關頭如何濟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覺其非,即念阿彌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聲啊耶,一聲阿彌陀佛,晝夜不絕,病愈謂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彌陀佛,今病好,阿彌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進者也。
臨命終持名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迥,皆一念爲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發願忏悔持名
嗚呼!世之不知念佛者衆矣!儒中人擯佛爲異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爲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癡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較也。即間有村愚夫婦,聞說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來生得受福報,依舊爲輪迥種子,求一爲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須知人既念佛,即當念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衆生,一切衆垢冤纏,普爲忏悔,一切巨細功德,迥向西方,如此乃爲念佛之正因也。
附:蓮池大師淨土疑辯
或問淨土之說蓋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贊說淨土,將無執著事相,不明理性?
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禅宗淨土,殊途同歸。子之所疑,當下冰釋。昔人於此遞互闡揚,不一而足。
如中峰大師曰: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此數語尤萬世不易之定論也。
故大勢至菩薩得念佛叁昧,而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普賢菩薩入華嚴不思議解脫,而曰願命終時生安樂刹。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養導師,宜應各立門戶,而乃和會圓融,兩不相礙。此皆人所常聞習知,那得尚執偏見。
且爾雲淨土表法者,豈不以淨心即是淨土?豈複更有七寶世界?則亦將謂善心即是天堂,豈複更有夜摩忉利?惡心即是地獄,豈複更有刀劍镬湯?愚癡心即是畜生,豈複更有披毛戴角等耶?又爾喜談理性,厭說事相,都緣要顯我是高流,怕人說我不通理性。
噫!若真是理性洞明,便知事外無理,相外無性。本自交徹,何須定要舍事求理,離相覓性。
況土分四種,汝謂只有寂光土,更無實報莊嚴等土乎哉?
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爲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爲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淨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中作住止否?還肯就犬豕馬牛,同槽而飲瞰否,還肯入邱冢,與臭腐屍骸同睡眠否?還肯洗摩飼哺伽摩羅疾,膿血屎尿,諸惡疾人,積年累月否?
於斯數者,歡喜安隱,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
其或外爲忍勉,內起疑嫌,則是淨穢之境未忘,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願,願於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行菩薩行,更無畏怯,則淨土之生,吾不汝強。
如或慮此土境風浩大,作主不得,慮諸佛出世難值,修學無*,慮忍力未固,不能於叁界險處度脫衆生;慮盡此報身,未能永斷生死,不受後有;慮後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則棄淨土而不生,其失非細。
此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他日汝當自知。
汝今參禅念佛,不妨隨便一門深入,但忌認鋤作金,得少爲足,便以管窺小解,恣意妄談,非诋淨土,喻如癡狂之子,罵斥父母,父母慈憐,雖不加責,其如天理之不容,王法之必戮何?可懼也夫!可悲也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清 妙空大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