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理論應納入心相續之中

  佛法理論應納入心相續之中

  作爲追求解脫的修行者,我們不能把上師傳講的法僅僅當成一門世間知識,而應該把一切理論納入心相續之中。法是成熟內心的方便,不是炫耀自身學識豐富的資本。

  《屠夫真言》曰:“語者即言談,義者彼實踐。”初次我們依靠語言、文字逐漸理解法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乃至我們對法理解的增上,應該要把所有語言、文字诠釋的法義歸納到心相續之中,不能把對法義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文字之上。因此無垢光尊者曰:“口頭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勝果。”文字之上的理解即便再殊勝,對調伏煩惱可能也起不了切實之作用。因爲我們畢竟是初學者,不具備聞即解脫的根機啊!那該怎麼辦呢?必須通過實修將理論納入心相續之中,使我們的內心變成文字。

  比如我們都知道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爲菩提心是圓滿佛陀的因,如經雲:“若有成佛彼足矣,若無成佛無計施。”相信我們都看過一些關于菩提心的開示,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普賢上師言教》、《前行備忘錄》乃至《金剛精要·初學悅耳寶藏庫》等等。所以當提到四無量心乃至發殊勝菩提心的時候,我們可能感覺沒什麼不了解的地方。但是若不細致觀修,內心當中如實生起菩提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看完這些開示,應該多作一些觀想,並令我們以後在發菩提心的時候,逐漸不需要再像《前行備忘錄》、《上師瑜伽導修》等所講解般,通過一步一步觀修才能生起菩提心的覺受,而是能自然地生起清淨平等的慈悲心。就像我們的法名,導師爲你起了一個法名之後,在短短的時間當中,你可能需要不停地憶念你的法名,在別人叫你法名的時候,你可能還需要思考一下,這是在叫我嗎?但是當這個名字完全與自己的身心融合在一起的時候,以後只要誰一叫,你不需要再想這個名字叫的是誰,第一時間就知道是在叫你自己。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是定解。

  如何令我們的內心對佛法生起定解呢?就要靠長時間觀修。當我們內心生起定解之後,再次觀修就不需要走那麼長的過程,也不會像初修時感覺只是過了一遍文字一般,內心之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重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