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介紹:
首先是人生難得。不管在從各方面來進行觀察,得到人生都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得到人生之後能夠真正遇到佛法又是很難的,猶如昙花一現以及類似的各種比喻,學習佛法的人是相當地少,學習佛法的人當中,能夠真正地聞思修行,嚴格地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內心相續真實地融入于佛陀的教誨與智慧之中,這種人又是極爲罕見,猶如白日的星星。所以第一個明確的認識是大家都應該極爲珍惜自己寶貴的人生。
第二是壽命無常。我們這個非常難得的人生並不是恒常堅固永久不壞的,就象愛因斯坦曾經在《我的世界觀》中所說的那樣:“我們這些終有一死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只作短暫的逗留,目的何在?”所以我們應該抓緊時間學習佛法和其它有用的知識,古人曾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沒有抓緊時間認真地學習,那麼我們這樣一個寶貴的人生是相當地短暫,就象夏天的鮮花,現在還是青少年、壯年的那些人轉眼間就會衰老。人生就如閃電,我們在這樣一個轉瞬即逝的人生當中不應該再浪費時間,象現在社會上的許多人經常打麻將、跳舞、看電視等等,縱情聲色,浪費時間,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就使自己珍寶般的人生變成了陶盤土器,很是可惜,也象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告誡樂行王時所說:“是用金盤來盛糞尿”。所以我們應該鞭策自己,內心要真正生起人生無常珍惜時間的概念。
第叁個,也是極爲重要的,即要真正地相信因果不虛。若是沒有佛法的知識,這一點很難以做到,因爲因果牽涉到的道理是極爲甚深微妙,佛教裏面也講聖者中除了只有佛能完全窺破因果的奧秘外,就連獲得六通的阿羅漢也不能通達,所以更何況說現在世間上的人,他們以有限的分別智慧,即使用十萬個不同的儀器去觀察也是得不出一個盡善盡美的結論,因此我們相信因果就必須以佛教裏的聖言量爲准,以前高僧大德們的開示訓誡爲證。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因果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就象龍樹菩薩所說:“用刀割身體立即就能起作用,造善惡業的果報雖然不一定能這樣迅速地顯現出來,但即使經過千百萬劫之後也是不能毀滅的。”因此相信因果是第叁個必須要牢固地樹立起來的世界觀。
第四是輪回痛苦。人死了以後並不象是水幹枯了或者是燈完全熄滅了,而是必須由自己前世的業力所轉,再次于叁界六道輪回中轉生,轉生的範圍很廣大,所能見到的有人和旁生,看不見的有天人、阿修羅、餓鬼和地獄,若以詳細的智慧進行觀察,叁界輪回中沒有一處是值得貪戀的,象《華嚴經》所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坑。”我們需要從六道的輪回中解脫,有許多的法門可以修習,其中最主要的在顯宗是往生極樂淨土,在密宗是修習大圓滿,依靠這些殊勝的法門,自古以來,成就的大德不可計數。
上面所講的殊勝解脫,一定需要上師的指引。不但佛教當中,即使世間上的一門手藝學問也是需要一個善巧的老師;佛法深廣如海,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佛法的奧妙就無法得到正確的理解,因此依止佛教上師是佛法修行中最根本的先決條件和成就的原因。以小乘、大乘、密乘的要求,一個人必須要具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有資格成爲別人的上師,我們在依止合格具功德的上師過程中,應該象佛門前輩那樣排除萬難,以苦行的方法來了解上師的究竟智慧。
第六是皈依叁寶。是否皈依叁寶是內教與外道的區分點,皈依叁寶即是皈依佛,不再敬禮仍于輪回生死大海中漂沈的諸天尊等外道邪天;皈依法,不複損惱有情,應猛利精進盡力護持;皈依僧,凡于佛教及佛教大師無有信心的外道種類,不再親依爲侶與其共處。總之皈依的含義即是誠心誠意地依靠叁寶,縱遇生命危險也不舍棄。根據佛經論典,皈依叁寶後即有叁十六尊善神及其眷屬,日夜守護其人,令其安樂。
第七是發無上的菩提心。發心是佛教裏大乘和小乘的分界點,發心即是要立下爲度化無邊的衆生而成佛的誓言,衆生已經經過了無數次的生死輪回,其間互相作了無數次的父母,舉目所及,皆爲自己父母的轉生,雖則形象有變,往昔養育自己之恩情未滅,故應幫助、度化他們使他們成佛,獲得最無上的安樂與幸福。發菩提心主要應持守的戒條就是不舍棄衆生並且努力行持六波羅蜜,這樣發心的功德無量無邊,如《父子相會經》所說:“如諸衆生界無量,發心功德亦無量。”
第八是忏悔業障。入了佛門以後要精進地忏悔無始以來直至今生所有的罪業,包括能回憶起來的,也包括所有不能回憶起來的罪業。如果不忏除罪障,就無法從輪回的痛苦中得到解脫,所以我們要用各種修法來忏悔業障,令其清淨。在各種忏罪法中,念誦金剛薩心咒又是特別地殊勝。據《金剛薩修法如意寶珠》說:“若具足四對治力,如法念誦四十萬遍金剛薩心咒後,則破根本誓言罪也能清淨,且今生能成辦一切所願之義,來世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等自己所欲的淨土。”
第九是積累資糧。爲了要成就無上佛果,忏罪之後就要積極地積累資糧,通過供曼茶,用須彌山、四大部洲等世界莊嚴來供養諸佛菩薩,用這種方法來可以積累無窮的福德資糧,這是成佛的必要條件,就象只有在深厚的沃土上才能生長出參天大樹一樣。
第十是修上師瑜伽。瑜伽是“相應”之義,上師瑜伽即上師相應法。一切證悟的根本,皆來源于上師的加持,故對上師生起無僞的信心與恭敬心是極爲重要,《時輪金剛》中說:“若于恩師前,起信令歡喜,即生定獲得,共不共成就。”佛學大師大智者薩迦尊者說:“數劫苦修般若行,施舍身首手足等,師道刹那皆圓滿,故應樂修事師法。”這裏的上師是特別指具有叁種密法傳授恩德之一的密乘金剛上師,所以爲了得到上師的加持獲得證悟,經常地祈禱上師修“上師瑜伽”是特別地重要,具體的修法可詳閱華智仁波切大師所著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若具備了以上所講的十種條件,即真正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若想徹底解脫輪回的痛苦,還應修習更高深的法門,即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以及一切諸法之頂能夠即生成就無上佛果的大圓滿法門。或者在上述十種修法的基礎上,一心祈禱大慈大悲阿彌陀佛,虔誠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刹土。
結尾
在現在這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裏,我們佛教徒也應該大膽地弘揚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對各種階層的人們進行廣泛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法,提高他們的佛教文化素養。上海同濟大學的陳從周教授說:“佛教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把佛法裏那些深刻獨到的見解介紹給廣大科學界知識界的人們,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讓我們把佛教文化從庭院深深的寺院推向人間,使它從古卷青燈的氛圍走向當代的世界,運用于人們方方面面的實際生活行動之中,這樣人類的精神就會閃耀出佛法裏那高尚品德和深邃智慧的文明光芒。
中國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也是這樣說過:“佛教必須是人間的,佛教必須是科學的,佛教必須是實際的,佛教必須是世界的。”在以前漫長的佛法傳播曆史中,有無數的高僧大德和護法居士,不顧自己的一切,在對各種邪知邪說的鬥爭以及佛法弘揚的各個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那麼到我們這一代如果不繼續努力前進的話,那我們也就不能稱得上是一個佛教徒。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教授1994年在法國答記者問時指出:“佛教在過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未來是解決人類精神問題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高舉佛教的偉大旗幟,爲建設人類的精神文明和解救人類的精神困境而不懈地努力,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各位朋友,感謝您通覽了全文,但願我們以此殊勝緣分,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並爲一切有情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一九九九年六月
《佛教科學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