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輪回最殊勝的力量
果實大圓滿之見解樹立在真實中,而因法相乘之見解乃依教證與理證抉擇,此乃果法密咒與因法相乘在見解上的差異。站在修行的角度,超越輪回最殊勝的力量是什麼?是正念。
一、何謂正念?
誠如華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一切調伏心方便,唯一根本即正念。”正念乃清明覺知之力量,是修行者于行道中唯一不可缺少之助伴。正念可支分爲改造意念之正念和無造法性之正念兩種。前者以意識轉爲道用,爲初行者之方便;後者以智慧轉爲道用,爲聖者之自在妙用。
二、正念統攝萬法
甯瑪派大德華智仁波切將密宗成辦解脫之過程總分爲叁:“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已圓滿含攝藏漢各宗派之修行要義,其見、修、行、果與上師瑜伽導修外、內、密叁種上師相應法無有二致。“剖析調伏妄念”和“直視調伏妄念”爲意識轉爲道用,需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護持;“安住調伏妄念”爲智慧轉爲道用,本身即爲無造法性之正念。
華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初持正念中松坦,後無持念光明中。”例如初步修學上師瑜伽,以外相上師相應法契入,當觀想皈依境、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時,若能做到觀想對境清晰、念誦字字分明,如是明了即爲改造意念之正念。在護持正念的過程中,應盡量做到自然,也就是不緊不松的狀態,即“初持正念中松坦”。此明了一旦消失,則說明昏沈、掉舉已經侵犯心相續。雖然站在叁乘教法立場之上,妄念乃漂泊輪回之根本、所斷之對境,但密宗殊勝修行方便在于運用妄念成辦解脫。特別對于初行者來說,善念是斷絕一切惡念之力量,故在剖析調伏妄念時,不得不依靠善念調伏一切惡念,如是善念即爲正念。
隨著見解增上,修持直視調伏妄念如粗直視調伏妄念——覓心法時,仍需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而觀想。而細直視調伏妄念證悟緣起性空之見解者亦爲正念。
安住調伏妄念——證悟密相上師瑜伽時,無需起心動念,恒時都在光明境界中,乃“無造法性之正念”,即“後無持念光明中。”
如是要義非大圓滿法或甯瑪派特有,藏傳佛教其他教派乃至漢傳佛教亦如是。如禅宗文字般若與觀照般若乃改造意念之正念,實相般若即無造法性之正念。淨土宗持名念佛、有像念佛、有想念佛爲改造意念之正念,實相念佛爲無造法性之正念。
叁、正念之誤區
1.忘失正念
有者打坐時,起現妄念,心隨妄念漂泊,過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有者所護持對境消失,內心墮入迷惑狀態;有者念誦阿彌陀佛聖號或心咒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正在念誦蓮師心咒,甚至將此作爲佛陀的授記——自己與大圓滿法有緣。其實,此乃忘失正念之過失,非爲授記之功德。試想,佛本具遍知之智慧,怎麼可能于迷惑狀態授記呢?如是種種皆乃座上未護持正念之表現。
有者口頭雖稱了知法義,然一遇生活苦樂對境,即生嗔怨抑或貪戀,此亦未護持正念之過。
2.盲目高攀
有些修行者未客觀認識自身根機,或者不懂修行次第與正念護持之理趣,盲目追求甚深法要,導致法與根機不相契合,無法調順煩惱。
如有些初學者不明禅修護持所緣境之目的乃爲提起正念,而于無所緣中盲目安住于平靜狀態。此禅定看似無有所緣,但因缺乏護持之對境而極易落入無念之世間禅定,不能超出叁有。
有者排斥一切起心動念,將改造意念之正念擱置一旁,盲目高攀無造法性之正念,誤以爲于禅定中能明明了了妄念之生滅,于妄念生起時不隨念漂泊,了知妄念當下妄念自地消失,即爲解脫。此中需知,若未赤裸出清淨穩定之出世間見解,不依善巧方便調伏妄念而高攀所謂的“無造法性之正念”,則已落入妄念之規律,乃真實禅定之逆緣。
特別是座下,改造意念之正念更是不可或缺。有者以爲于明明了了中行持即爲正念,此時還需更加細致。世間庸俗也是在明了中成辦世間事業,與修行者的差異在哪裏?這些都需要通達一些。
正念就是自在。聖者與凡夫的區別在于:聖者內心自在,不會被外境所縛;凡夫一旦起現貪嗔癡等諸多煩惱,心即隨之而轉,全無自在。
總之,誠如華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唯一正念離諸罪,唯一正念聚諸善,唯一正念調自心,正念即是諸法根。聚衆之中持正念,獨居之時持正念,一切時中依正念。敬信牛繩交付上師手,正念木樁無散基中契。”初行者修法應提起一切正念,無論座上抑或座下,無論聚衆或者獨處,每當起現一切貪嗔癡煩惱、昏沈、掉舉時,應樹立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以及不同方便調伏妄念,以正念護持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