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外相上師瑜伽中講解密宗四精要法▪P2

  ..續本文上一頁

  念誦加倍咒到回向之前的內容爲念誦儀軌。此儀軌在《如意寶藏——上師瑜伽圓滿引導》一書中有詳細的解釋,大家對儀軌中一句一詞的含義都要理解,在念誦過程中要做到依文明觀。文字上如何講解,應該如是淨觀。否則的話,口裏雖然在念誦,但是內心仍舊在散亂之中,這不叫修法。成辦解脫要具備叁清淨法,正行若不清淨的話,當時一切惡緣很容易摧毀你的善根,所以還是要提起正念。

  (五)回向

  回向分爲有毒回向和無毒回向,無毒回向分爲真實回向和隨順回向。在《如意寶藏——上師瑜伽圓滿引導》中,回向講得非常細致。應該如是做回向爲妙。

  叁、認識智慧

  (一)修學禅定應具備次第

  認識智慧爲禅定。修學禅定首先要知道禅定的次第道。

  禅定有很多很多,初次修學禅定要知道一切禅定的起發點是什麼?這種禅定修到什麼境界可以進入下一步?如果沒有修行的次第,禅定可能前十年也是這樣,後十年也是這樣,沒有絲毫進展。我給你們講一個公案,這個公案非常非常有意義。

  當時有一位虔誠的居士,每天不間斷地修學禅定至少幾個小時,站在時間的角度上,非常了不起。我問那位居士:“你修學禅定是依止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導師,還是看看書,然後按照書本修行?”他說:“當今在漢地,要依止一位導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是看看書,書本上怎麼寫,就怎麼修。”我又問:“你所修學的禅定有沒有一個次第道?你所護持的對境是什麼?”當時他回答說:“不懂什麼是禅定護持的對境,只知道要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若我們修行禅定沒有一個次第道,僅僅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只能說明我們行持的禅定完全沒有目的,完全是一個迷惑修法。因爲平靜狀態的範圍太廣了,外道教叁百六十個門派有叁百六十個平靜狀態,世間禅定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個平靜狀態,無色界天四空處有四個平靜狀態,出世間九乘之地有九個平靜狀態,如果不能辨別上下不同之特點,你所修行的若是外道教之平靜狀態,別說解脫,連成佛的種子也無法播下。這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必須銘記心中,文字只是見解的诠釋,具體操作方式必須借助上師的教言。堪布昂瓊曾經說過:“即便通達多少理論,但在實修的過程中若不借助上師的竅訣,即身成辦解脫是不可得的。”因爲文字描述是粗糙的,只能告訴我們大致的方向,而實修則是非常細致的。在修行過程中如果沒有准確的目標,就是盲修瞎練。就好比往無邊無際的天空中射箭一樣,這是亂放箭。

  修行應該在很清明的狀態下行持,而不是在迷惑當中去行持。若不通達教理,僅僅在迷惑中信任一切修法,天天安住在猶如酣睡與悶厥的無念狀態當中,並不是禅定,也不是成辦解脫之因。我等曆代傳承祖師告誡我們,所修禅定若爲世間禅定,配合行持善法積累福報,未來有可能投生到色界和無色界天;若未行持善法積累福報,未來可能投生爲青蛙、蛇之類的冬眠動物。這可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所以我們以後在修的過程中時時要銘記這些道理。

  可能很多弟子都覺得自己的禅定很清明。但禅定之中的清明和第六識有什麼區別?這裏面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掌握的地方。細致觀待,我們第六識的清明只能一心一用,比如手裏用刀切東西的時候會小心謹慎;那禅定當中自認爲的清明狀態,如是操作會不會切到手呢?若是的話,比我們日常思維還迷惑的話,還叫什麼清明呢?第六識一心只能一用,修學禅定的目的是一心多用到一心遍知。若沒有往這方面發展,你所謂的清明還是自欺欺人。有情和無情就是通過明了而辨別的,我們是有情衆生,禅定之中有明了很正常,關鍵是這個明了“明”到什麼程度。

  (二)有相定和無相定

  1、禅定的起發點爲有相定

  我們平常修行禅定,首先要從有相定開始入手。如華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亂時期,印證見解也不可了悟,首要澄清粗大之妄念,從有相定開始入手。”爲什麼呢?因爲平常我們的心是很散亂的,妄念粗大、衆多,這時候要平息一切妄念必須要把心專注在一個境之上,因爲我們的心,只能一心一用。依靠這種專注逐漸達到平靜狀態,再追求更高的境界。心專緣一境稱之爲有相定。修上師瑜伽導修之時,修持有相定就是把上師的皈依境觀想在對面,心專注在上師的皈依境之上自然安住。

  2、自然是有相定趨入無相定的最大方便

  有些弟子會問,有相定是一切禅定的起發點,如何能讓有相定進入更高的境界呢?

  要記住的是,有相定轉變爲無相定的最大方便就是自然,換句話說,就是在所緣上師皈依境的同時要做到自然。如果刻意專注在上師的皈依境上而做不到自然的話,有相定永遠無法轉變爲無相定。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指的是既不緊張也不昏沈的狀態,和放松完全是兩個概念。放松指的是一切放下,五根內收,會導致昏沈的一種狀態。我們知道,意識過于太緊的話,身體會感覺很累,妄念也會衆多;但若意識過于松緩,則會導致昏沈。所以,過緊和過松都是我們要避免的過失,而所取的則是不緊不松的中間狀態——自然。要做到自然也不是一座、兩座就能做得到的,他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去培養,在實修中慢慢去尋找、體會這樣的狀態。做到這一點以後,前面的有相定很容易轉爲無相定。

  3、無相定的分類

  無相定分爲兩種,迷惑無相定和清明無相定。前者是世間禅定,非我等所追求的境界;後者則爲出世間禅定。因此于此兩者須做辨別。

  (1)迷惑無相定

  在觀想上師皈依境安住的時候,安住之初,尚有所緣之對境和能緣之心,但兩者于安住中逐漸消失,五根完全遮止,這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迷惑無相定。

  又或者,在觀想上師皈依境安住之時,隨著安住時間的延長,眼前好像能看得見境,耳也能聽得到聲音,但無法分清到底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是前五根識的迷惑無相定。

  無論是第八識還是前五根識的迷惑無相定,我們都需要依靠提起正念把他轉變爲清明無相定。比如,當一進入這種狀態的時候,就要善巧運用,不管用持風還是剖析調伏妄念,應立即把這個明了提起來。雖然一開始打坐是從有相定開始入手,但自然、善巧會讓我們從有相定進入到清明無相定,能起到這個作用。

  (2)清明無相定

  在觀想上師皈依境安住的時候還有一種狀態,所緣的境不存在,能緣的心也沒有專注在某個境之上。這時候,呈現一種說不出來卻又不是思維造作的清明狀態。眼睛能看得見境、耳能聽得到聲音,但已從耽著和分別當中超越,這就叫清明無相定。清明無相定還分爲不了義和了義兩種。

  至于清明無相定安住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可能有些會長些,有些會短些。有些修行當中,有相定和無相定相互配合、交替;有些修行當中,有相定只修一次,就自然而然進入到無相定之中。這些都不要緊,要善巧一些。

  當自己的見解當下不能安住在清明無相定之中,刻意去創造清明無相定是永遠都達不到的。清明無相定是依修而得的見解,不是造作出來的見解。若依靠意念造作而安住的話,即便如何苦修,永遠達不到這個境界。

  四、善巧運用

  (一)善巧運用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初步修行時的有相定和無相定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是我們成辦更高境界的一個過程。猶如上樓,必須拾階而上,前面的臺階是後面的基礎。但如何從初次修行的世間禅定進入出世間禅定呢?我們所依靠的就是善巧運用。善巧運用的作用在于把有相定轉變爲無相定,把迷惑無相定轉變爲清明無相定,把不了義之清明無相定轉變爲了義之清明無相定。所以善巧運用非常非常重要。

  在實際修行中,上述種種方便不可缺少,但在通達方便的基礎上,如何善巧運用卻是把前面的禅定轉變爲更高境界的關鍵。我們平常打坐期間,妄念起現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今天可能昏沈很重,明天可能掉舉很多。或者一座期間,前面一段時間昏沈很重,後面一段時間掉舉很多,這時候,我們調順煩惱之方便必須善巧,不能僅僅拿著一種方法去調伏煩惱。很多弟子在修行過程中,就是因爲不具善巧,死死抱持一種方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導致見解久久不能增上。

  (二)對妄念的正確認識

  作爲有情衆生,起現妄念是很正常的。當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發現妄念衆多,這恰恰說明你沒有忘失正念,是一種功德。若能把妄念轉爲道用,他就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所以從共同的角度來說,有妄念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轉爲道用。

  所以以後在修的過程當中,暫不說妄念多少,應該做到的是有妄念也在調伏之中,沒有妄念也在調伏之中,這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有念無念都在修行之中,就叫調心。而不是無念就叫調心,有念就叫散亂,這樣的見解並不是密宗。因爲在《叁句精要本論注疏》中說:“若能執受本體,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而沒有講解妄念爲過失。當起現一個粗大妄念之時,我們去對治他,就稱之爲調心,就稱之爲轉爲道用。再出現一個妄念,就再轉爲道用,他又是一種調心。一座當中有十個妄念,就有十次調心的機會,你說意義有多大呢?

  尤其在無念當中,若不知道善巧運用,僅僅安住在無念狀態當中,恐怕永久不會有成就的機會。色界在一禅當中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無色界在一禅當中可以安住八千個大劫,但最終都不能成辦解脫,就是因爲沒有妄念的緣故。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妄念並不是一種過失,我們要時時銘記這一點。

  (叁)如何善巧運用

  在修行上師瑜伽導修期間,若妄念、昏沈粗大,初步宜先從剖析調伏妄念開始。當有粗大妄念、昏沈起現之時,我們把這個心收回來,觀想皈依境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因爲心的規律是一心只能一用,當前念在散亂的時候,把這個心轉變爲另一種心念,就是剖析調伏妄念,也就是運用妄念的規律來對治煩惱。

  可能有些人會問,妄念起現時,“轉變”爲大乘教法調心的方便,“運用”才是密宗調伏煩惱的方法,我們作爲密宗的弟子,爲什麼不直接“運用”呢?那是因爲我們的見地不夠,無法運用,只能憑借其他的法。當你見解稍微赤裸的時候,體用本來就是一如的,安住調伏妄念期間爲運用,就是真正的密宗。但我們現前處于意識轉爲道用階段,還沒有達到安住調伏妄念之前,當然采用轉變的方法調伏煩惱。這並不是法不殊勝的緣故,而是因爲我們做不到。

  當有妄念的時候,一定要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觀想皈依境嗎?不是的,我們一定要根據當時自心的狀態,善巧運用。這一座如果出離心比較弱,那就多觀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等四厭離法。你要是覺得自己信心不夠,可以觀想關于信心的法義,去培養信心。你要是覺得自己菩提心比較弱,也可以觀修四無量心等等,根據個人當時的狀態去定奪。這都屬于剖析調伏妄念。剖析調伏妄念的本意是在妄念當中抛開惡念,尋找善念。

  我們平常打坐的時候,妄念起現的程度不同,妄念粗大的時候運用剖析調伏妄念,因爲持風無法調伏。但當妄念很細微的時候,盡量用持風,因爲這時候運用剖析調伏妄念安住的時間就太短了。所以我們調伏煩惱的時候應該要善巧一點。

  這以上是我們修上師瑜伽導修之時必須具備的四精要法。沒有修過的人僅僅依靠思維去推理,他沒有感受,無法理解我們所講解的禅定。但若修過的弟子,一定要反複閱讀、深入思維,並在實修中如理如法受持,依靠這些教言增上自己的境界,成辦解脫。

  

《從外相上師瑜伽中講解密宗四精要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行持善法的標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