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禅定不能高攀
我們追隨佛陀之教授行持善法,是因爲我們現前已經認識到六道輪回的痛苦,決心尋找永恒不變的快樂,並成爲救度叁界六趣一切衆生之怙主。這是我們當今信仰佛教乃至從事善法的最終目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曰:“初行者初次修法之時修法並不重要,首先必須知道該怎麼修行。”因此以前宣講的道理都要銘記心中爲妙。在實際行爲當中,絕不能繼續順著自己往昔的習氣而行走。隨順習氣漂泊不是聖者的行爲,而是凡夫的行爲。凡夫最終的歸宿是叁惡趣,而當今我們遵照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而奉行善法,最終的歸宿當然是解脫。爲了獲得解脫,在行持乃至多方面認識之上,我們必須要體現出修行者的特點才對。
在具備衆多基礎的前提下,現前我們很多弟子都在行持叁摩地,也就是禅定。從有相定乃至無上竅訣大圓滿之本來解脫,我們針對弟子的根機,一直按照方便教授的方式,在爲你印證乃至傳授著。所以我們在調伏自心乃至樹立見地之上,必須要銘記導師的教言,必須要遵照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絕不能高攀。
一、不可輕視有相定和無相定
初次我們行持禅定,都是從有相定和無相定開始。因爲作爲次第根機者,若沒有前面禅定之基礎,想如實證悟後面更高的禅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華智仁波切所傳講般:“心在散亂時期,印證見解也不可了悟,因此首要澄清粗大之妄念,從有相定和無相定入手。”
當今初次開始進入無上竅訣大圓滿方便教授的弟子,我們都是從有相定開始入手的。不僅僅是我們,其他教派如淨土、禅宗等,無論持名念佛、有想念佛、有像念佛還是參禅“念佛是誰”,無不是從有相定入手。心念的規律是一心一用,有相定就是運用這一特點,讓我們的心專注于所緣境之上,無有散亂與昏沈中,赤裸心性的清淨分與安住分,澄清粗大之妄念。所以要記住,有相定作爲一切禅定之基礎和起發點,絕不能輕視。若將有相定擱置一旁而去尋找更高的見解,對調伏煩惱乃至成辦解脫起不了切實之作用。所以前面的這些禅定應該一一修學爲妙。
二、修持禅定切忌高攀
按照上師瑜伽導修乃至華智仁波切的教言而論,修持有相定和無相定主要是以剖析調伏妄念爲主。即便自認爲自己行持善法的時間有多長,也不能把剖析調伏妄念當作初次調順煩惱的一種方便而擱置一旁,僅僅依靠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等方便行持,對調伏煩惱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當今在漢地,按照自宗修持次第而言,不少居士在行持禅定乃至調伏煩惱之上,好像都是靠細直視調伏妄念,誤以爲于禅定中能明明了了妄念之生滅,于妄念生起時不隨念漂泊,了知妄念當下妄念自地消失,即爲解脫之義。但要記住的是,細直視調伏妄念和妄念本身之規律“相似相似易錯亂”。因爲妄念本身的規律也是後念生起時前念自然消盡,如前念是貪心,當後念嗔恨心生起時,貪心自然消失,難道是嗔恨心的力量消盡了貪心嗎?若如是承許,我們只能承認嗔恨心是一種功德,一種正見。但這樣的見解顯然不符合曆代傳承祖師之教言。細致觀待我們的禅定,有起心動念乃至昏沈之時,提起正念,再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這已經是第二念,前念(昏沈或掉舉)消盡乃妄念本身的規律。現前很多人由于對此不知道、不認識的原因,總覺得這就是很高的見解。其實這種高攀的修法,正是見解久久不能增上的原因。
當今很多人說,我往昔在哪一位導師面前求過龍薩派的成熟口訣法,後面又求過甯提派成熟口訣法,但是當今仍舊還是時好時壞的狀態。這說明了什麼?他可能初次開始修持叁摩地的時候在高攀後面的法。所以我們天天都在傳講,在沒有很好見地之前,絕不能光走一個過程。我們當今行持善法的目的不是湊個熱鬧,而是爲了迅速成辦解脫,若只走個過程可起不了切實之作用。
我們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必須時時銘記心中,修法絕不能高攀。前面的有相定和無相定,雖然是一切禅定之基礎,但對成辦以後的禅定而言,是不可分離的。如果覺得現前上師雖然按照次第的方式爲自己傳授,但是自己總想修後面的法,要記住,沒有前面的方便道,即便你行持後面的法,最終對調伏煩惱見解增上起不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