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無常的重要性
從佛教本身的角度而言,今生幸福重要也不是很重要。因爲蓮花生大師曰:“此生壽命僅爲少許月,未來世間恒長無量故,來生之界不受任何苦,得樂之便應作取與舍。”與未來無量的漫長歲月相比,今生真是短暫的一瞬,爲了來生不遭受任何痛苦,現在就要精進修行佛法。
細致觀待,現前的生活條件即便有多麼好,自己對生活多麼充滿信心,感覺多麼滿足,我們又能維持多長時間?又能享受多少年?別說多少年,下個月我們是否在世上真不知道。不僅僅我們周圍的人,我相信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長命百歲,我作爲一個導師,也祝願所有人都健康長壽。但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清醒一點,面對現實。我們身旁有多少親朋好友已經接二連叁地離我們而去?我想他們也希望自己福壽綿長,但是真的得償所願了嗎?沒有,都已經消失了。這就告誡我們一個真理:美好的願望與真正的現實之間,存在著一條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鴻溝。即便我們再不願意,五十年後我們這裏所有的人都必須放棄一切面對死亡,這是特定的事情。
無常隨時都會降臨在我們的身邊,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作爲在家居士,要擔負家庭的責任,成辦自己的事業,這些責任和事業當然需要去成辦,但是修行,卻更爲重要。因爲到達臨終這一時刻,拯救我們靈魂的唯有生前所修的正法,那時縱然妻賢子孝、親朋彙聚、金銀滿屋、聲名顯赫,對于減輕死亡的痛苦,可能起不了絲毫之作用。
往昔我在亞青寺講法期間,看到一位老尼姑天天看著一張紙流淚。我想,這位老尼姑在哭什麼呢?怎麼天天都如此傷心?有一天,她把那張紙給我看。上面寫的是她兒子彌留之際的話,都是臨終之時多麼痛苦,多麼不想離開這個世界,不想離開他的母親等等。雖然我沒有見過她的兒子,也不認識她的兒子,但當我看到這張紙上的話時,我的內心也是非常非常淒涼的。
這些人已經過世了,現在該輪到我們了。有時候真的要問問自己,當無常真正降臨在我們身邊,我們會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如果像世間人一樣在無限痛苦和依戀中離開這個世界,即便我們今生曾經自以爲多麼成功,也只能說是一個失敗者。因爲在我們具備這麼好的條件之時,離開這個世界時還爲痛苦所縛,真的太不值得了。
當然,作爲在家居士,暫時還不具備抛棄一切獨自進入茅棚之中修法的福報和智慧,但是仍應盡可能地在一天當中抽時間多修一點法。即便一天只能念誦阿彌陀佛佛號,也要盡量多念誦一些。由于無始以來煩惱沈重的原因,可能每天念誦幾遍佛號並沒有很好的感受,但是決定有很大的功德。所以,還是盡量多修一點法。因爲到達臨終這一時刻,世間凡夫除了孤獨面對可怕的死亡之外,沒有絲毫之辦法,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想一想,我們身邊已經有多少親朋好友一個一個離我們而去,當時,作爲他最親近的人,面對即將逝去的他,除了眼睜睜地看著他呼出最後一口氣,你又能說什麼,做什麼?等兩天我們從人間消失的這一時刻,所有的親朋好友恐怕也是這樣——看我們斷下最後一口氣,緊接著幫我們處理後事,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
我在高原地方曾經爲亡者做過超度,看著空房子裏擺放著的那具屍體,當時的感覺非常深刻。那個人從小到大一直忙碌著他的事業,到頭來他又能得到什麼呢?難道就是爲了蓋在屍體上的這一件藏袍或一塊白布?當然不是。但是今天他又得到了什麼呢?雖然都知道死亡是大自然的規律,但屍體的僵硬已充分說明,亡者臨終之時是非常非常痛苦,非常非常緊張的。就像小時候我們到醫院打針,由于緊張害怕而不自覺地肌肉收緊。這時候醫生會安慰說,放松點,不要緊張,打針不痛的。可心裏的緊張還是無法緩解,身體也硬邦邦的。同樣,臨終時內心的緊張和痛苦,也會令屍體在斷氣的幾分鍾到幾十分鍾之後變得僵硬。大部分人會變成僵硬的屍體,就說明臨終之時,他是非常非常痛苦的。相反,爲什麼平時念“阿彌陀佛”的老菩薩臨終之時,身體會那麼柔軟?這可能是他們臨終時內心並不緊張的緣故。
爲了自己能坦然自在地面對臨終,現前就要精進修法。人生在世,應該兩面齊全。憑借宿世的福報和今生的努力去創造一番天地,無可厚非,但在此基礎上,還要去創造更好的條件,這樣才具備活在世上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