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調心爲根本
從小直到現在,我們一直覺得只要吃好穿好,一切就很圓滿了,但如今已經知道,僅憑這些想要成辦快樂還是遠遠不夠的。
與往昔相比,我們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生活也越來越富足,可是我們內心的煩惱似乎並沒有相應地減少,反而還是那麼熾盛。這也充分地告誡我們,想要獲得快樂,光憑物質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調伏自己的內心。因爲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因此在知道心乃根源之後,我們就要從根本上去用功,要去調伏自己的內心。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曰:“教法乘次無量,入乘之門衆多,演說之詞聚亦廣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實義之精華。胸中雖持十萬之多法函,臨終之時亦難獲得真實利益。”也就是說,修法若不能從根本上用功,僅僅著重于自己口中念誦了多少遍佛號和咒語,今生磕了多少個大頭,乃至已經朝拜了多少神山聖地等,雖然行持這些善法不能說沒有功德,但想依此而成辦解脫,恐怕希望並不是很大。
有些對佛法不是很理解的人會認爲,只要做了善事就應該有功德才對。那請問你所謂的功德安立于何處?如果所謂的功德與自己叁門無關,而是有一個單獨的存在,那麼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我們卻仍舊在六道輪回當中漂泊,請問他的這個功德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同樣,若將過失也安立于自己叁門之外的話,那麼他人的過失應該對我們也沒有損害才對,就如同地獄衆生現在正在遭受極大的痛苦,而相對來說,我們正在享受一些快樂,我們的內心也不應該因他人的過失而有所起伏,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所以我們所從事的一切善法是否具有功德與過失,就應該體現在自己的身口意叁門之中,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意,也就是自己的心,因爲身口是由自己的心在支配。因此我們想知道自己調伏內心是否有進步,從出世間立場之中而言,就觀待一下自己內心的貪嗔癡煩惱是否減少,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增長。
從世間的角度而言,我們修學佛法以後,由于逐漸在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那麼我們的性格也應該有一些改善才對。比如子女觀察自己的父母以前天天煩惱沈重,對于不悅意的事充滿抱怨,現在信仰佛教以後,性格變得越來越平和,他們就會越來越喜歡親近這樣的父母。而作爲父母,看見兒女信仰佛教之後,越來越懂事,內心也會非常愉快,一家人相處也會越來越和諧。而這些都是調伏內心煩惱而自然呈現的功德。因此既然我們都認爲自己往昔從事過很多善法,功德很大,那麼就看看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變。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說,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未來趨向于善趣還是墮入惡趣,完全取決于自己。因爲我們可以欺騙所有人,但是自己內心永遠不會欺騙自己。所以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內心,我們今生是否能成辦解脫,就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調伏得如何。
現前我們已經懂得了調伏內心的功德以後,相信以後大家都會做得越來越好。往昔由于不懂的前提之下,天天去四處求加持,只知道加持有功德,但是功德是如何安立的並不清晰。因此表現出來的行爲,有時候看起來也不是很理智。由此也給別人造成一種誤解,認爲進入佛門就是一種迷信的行爲。我想,這樣的用詞其實也非常恰當,當你對這些理趣不是很了解的話,這就是一種迷信。
當然我相信,我們現前信仰佛法不是一種迷信,也不是爲了湊個熱鬧或者爲了逃避生活中的煩惱而進入佛門。今生我們信仰佛法,一方面是由于宿世的因緣,另一方面也是已經知道信仰佛教的重要性,想要成辦解脫。所以在知道這些理趣以後,就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而作調伏,如是行持,相信你們的見解都會逐漸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