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細致辨析禅定之修學
現前我們很多弟子也都在修學禅定,但是你對禅定是如何理解的呢?能否將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是否就是所謂的禅定見解呢?
往昔我們舉過一個例子,有一位居士他平常禅修非常認真,每天都要堅持叁四個小時的打坐。在家居士能夠這樣堅持修行,還是非常不簡單的。于是我就問他,你每天這樣的禅修,是有位導師親自爲你引導講解該如何修持禅定的嗎?他說由于缺乏導師的緣故,因此就是自己平常看看書打打坐而已,也沒有導師教導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地趨向更高的見解。當然我們並不排斥如是精進修學的功德,但要記住,光憑這一點而沒有一個圓滿次第道的修學,是很難成辦即生成就的。
于是我當時就問這位居士,平常打坐的時候,你所護持的對境是什麼?因爲如果是上等根機,我們就可以探討大圓滿本來實相之見解,也就是禅宗的實相般若,密宗的便智雙運;若是多方面條件不成熟,那麼即便我們探討實相的見解,實際當中對解脫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而我問這句話的目的,就想知道作爲次第根機者,他是否清楚自己所修學的禅定有一個次第道,因此第一個問題就是,平常打坐的時候,自己所護持的對境是什麼?當時這位居士回答說,這個問題他也不懂,他只知道根據經書所教誡,修學禅定時,應該要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
現前很多信衆也不妨反問一下自己,平常都說自己是打坐修禅定,那麼自己當時所護持的對境是什麼?是否也是像這位居士所講解般,除了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之外,並不懂得前面的次第道,難道所謂的不昏沈和不散亂的平靜狀態就是禅定嗎?
于是我就和這位居士說,平靜狀態的適用範圍很廣,從外道教叁百六十個門派直至無上竅訣大圓滿以下,都在講解平靜之狀態;比如外道教有叁百六十個平靜之狀態;世間禅定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個平靜之狀態;無色界天四空處有四個平靜之狀態;出世間九乘之地有九個平靜之狀態,請問你平常所修學的平靜之狀態,是屬于哪一種平靜之狀態?這位居士回答說,這一點之上,他就不知道了。
我想,若要是沒有一個准確的目標而修學的話,這種禅定的修學叫什麼呢?就叫盲修瞎練,因爲他的修學並沒有一個准確的目標。如是修學,最後成辦的是外道的禅定還是世間禅定就很難所言了,想要如同瞎貓碰死耗子般,不知不覺當中就修出了出世間禅定而成辦解脫,這樣的機會恐怕是非常渺茫的,也沒有哪一位傳承祖師是如此迷迷糊糊就成就的,任何教派也都沒有傳講過迷蒙等于開悟。
我們也反問一下自己,平常是如何修學的?對于自己所修學的平靜之狀態有一個准確的目標嗎?如果認爲現前自己所依止的是顯宗的教法、顯宗的導師,顯宗的法,因此自己修的禅定應該是顯宗平靜之狀態的話。那請問顯宗平靜之狀態與外道的平靜之狀態的差異在于何處?密宗平靜之狀態與顯宗平靜之狀態的差異又在何處?
可能有些信衆認爲,自己的智慧還可以,因此雖然這個問題回答不上來,但是自己的平靜狀態是一種不可言說的狀態,這個又怎麼能用語言描述出來呢?禅宗不是說 “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密宗的也說超越言語之見解爲真實見解,因此語言是無法描述的。
當然,真實的見解是超越語言的,但並非是說語言就無法描述了。如果真實的見解都是語言無法描述的話,那無垢光尊者所著述的《七寶藏》,其中的《法界寶藏論》、《句義寶藏論》和《勝乘寶藏論》,中都是在講解是直斷法義,難道是無垢光尊者沒有開悟嗎?曆代禅宗祖師也寫了很多著作,這些祖師寫了那麼多文字,難道都沒有開悟嗎?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爲後一代弟子傳講那麼多教法,難道從文字解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開悟嗎?要知道,我們所謂的開悟要具備兩種智慧: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如果僅僅具有如所有智而不具備盡所有智的這種禅定,是不了義的。
如是講解的目的就是要告誡弟子們,平常在修學禅定的時候應該要細致一點,必須要有圓滿的次第道,而不能中途當中抓住哪一個就算哪一個,這樣盲目修行的話,自己的見解永久不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