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見解應准確用詞
我們已經傳講過何謂解脫,何謂妄念,以及世出世間禅定之區別等諸多理趣,那麼在聽聞這些道理以後,現前自己對解脫的理解是否有所增上了呢?
往昔在對這些道理不懂的時候,有些可能會認爲過去的妄念消失,未來的妄念還沒有産生,若能延長中間無念狀態的話,即爲解脫。或者認爲過去妄念已經消失而不去追順,未來的妄念也不去迎接,一切妄念放下的一瞬間即爲解脫。這可不是真實解脫之見解,只能說是成辦解脫之方便。
如是講解就是要告誡信衆,我們在描述解脫或者闡述自己見解的時候,用詞要恰當准確一些,可不能無論什麼狀態都只用一種概念來描述。
例如在描述禅定狀態的時候,只是說妄念一旦消盡,稍微出現一個平靜之狀態的話,就叫做解脫,乃至就叫做解脫之自性等等。要知道,自性和解脫可不是這樣描述就能成立的。如果是的話,那麼請問一下,什麼時候叫做解脫,什麼時候叫做妄念?什麼時候可以稱之爲妙力智慧,什麼情況下叫做如來藏?什麼時候可以安立爲便智雙運,什麼狀態叫作究竟之果位?恐怕僅僅一個平靜之狀態的描述,是難以清楚辨析以上的狀態的。所以,我們在描述的時候,用詞還是要恰當准確一些。
再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把牛的耳朵放在馬的頭上,雖然牛的耳朵還是叫耳朵,但是它已經放在了馬的頭上,我想可能就太不順眼了吧。雖然牛和馬都是旁生道,但同樣是耳朵,可是長得卻不一樣啊。
就如同這個道理一般,同樣是描述禅定之見解,但是在因地和果位之上,乃至行道過程中,禅定境界並不完全相同,此時無論什麼狀態都用一個詞來描述,恐怕還是不夠准確也不夠細致。
因此,我們在描述這些見解的時候,不能太過粗大,詞句應該使用得細致恰當一些爲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