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上師瑜伽必須要熟知四精要法
很多弟子現前都在修學上師瑜伽導修,那麼平時你的修法是否細致呢?例如我們說上師瑜伽導修總括爲四個要點,即傳承法脈清淨,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現前你是否知道傳承法脈清淨要具備什麼特點?通達方便有哪些要點?認識智慧是要認識多少禅定之次第以及如何善巧運用才能轉爲道用?這些要點,現前是否了然于胸呢?
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都認爲自己怎麼說也是修了很長時間上師瑜伽導修,禅修之身要毗盧七支坐法,語要排除九節佛風,意要發菩提心,乃至如何接受四種灌頂等諸多理趣都已經懂了。但要記住,這些都是通達方便要點中的諸多方便之一,僅僅了知這些,還不算圓滿通達方便。
我們要銘記一點,上師瑜伽導修乃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要,所有要義都已圓融在上師瑜伽導修之中,因此我們在修法之上一定要細致一些。
當前很多修行者在修學過程當中,恐怕都還是在走一個過程而已,因此遠遠無法體會到其中的要點,那該怎麼辦呢?當然必須要遵從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認真細致地去掌握這四精要法。
首先是傳承法脈清淨,即要具平等普遍之信心。那麼反觀一下自己平常在修學上師瑜伽導修的時候,是否帶著這樣堅定的信心而在修學上師瑜伽導修呢?
由于無始以來的煩惱業障沈重,在修上師瑜伽導修的時候,若仍舊是以一種偏袒乃至單調的信心而行持,也不知道該如何調伏,那就充分地說明,你並沒有遵照上師瑜伽導修的教言行持,因此得到的加持可能也並不圓滿。
第二爲通達方便。從前行之前行直到結行回向之間,我們把它稱之爲方便道,其中所傳講的一切方便道你具備得如何,理解了多少?
比如在上師瑜伽導修以及成熟口訣法修學過程當中的一些方便,不僅密宗有,顯宗也如是具備,那兩者之間的差異你是否能予以辨別呢?
同樣一個身要七支坐法,顯宗有七支坐法,密宗也有七支坐法,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于何處?一樣是發菩提心,顯宗在講解世俗菩提心的重要性,密宗也在講解菩提心,那麼你是否知曉這兩者的差異?
類似這樣的顯現,在通達方便當中是非常多的,雖然有一些是密宗不共的方便,但是也有很多方便是顯宗也具有的,那麼看似相同的方便之上,顯密之間的差異在于何處,現前你自己通達了多少?
在認識智慧之上,我們首先要知道從什麼禅定開始入手,逐漸要達到的是什麼樣的禅定,最終要證悟到又是什麼樣的境界。世出世間禅定的區別,以及禅定見解與妄念規律的區別之處,我們也爲信衆做過細致地傳講。
要如何才能將現前我們所認識到的這種禅定見解提高一步呢?這就需要靠善巧運用。
當我們妄念初次起現的時候,起現程度並不相同,時輕時重,有時候昏沈有時散亂,有時既不昏沈也不散亂,面對不同的狀態,我們應該依靠不同的方式轉爲道用。
按照上師瑜伽導修所教授的方法,即按曆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的教言,調伏可以分爲叁個階段: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
我們初次傳講外相上師相應法的時候,並沒有講解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主要所傳講的是剖析調伏妄念,那當時剖析調伏妄念和持風,你是否做得圓滿?例如妄念沈重之時,你是如何調伏的?妄念稍輕輕之時,你又是怎麼調伏?
這些要點,往昔我們都已爲弟子一一做過細致傳講,現前可絕不能輕視。爲什麼如今很多修學上師瑜伽導修的弟子,即便修學多年,見解也仍舊停頓不前呢?就是有時候輕視這些要點的緣故,因此在以後的修學過程當中要銘記這些道理,對這四精要法要了然于胸,如是修學才能增上禅定之見解而成辦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