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理解上師與自心無二

  如何理解上師與自心無二

  

  獲得一切共與不共同悉地之根本,乃認定上師爲佛陀之恭敬與信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時時都應以信心來啓開解脫之門,以信心而獲得一切上師之密意,故隨時都應至誠祈禱。

  祈禱有多種方式,例如對僅就五加行之上師瑜伽而做祈禱的弟子來說,首先是接受四灌頂,然後上師融入自心,在自己與上師無別而生起敬信時,將心安住,此時上師融入自己,無論觀想上師是從心間融入還是從梵穴融入,總之在自己與上師無二之中安住。那麼該如何理解上師與自心無二呢?

  首先在我們的內心之中,仍舊還有一種自己與上師對立的概念存在。但當上師完全融入自己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上師,除此之外,無有二法。當然這樣的理解也已含攝有上師與自心無二之意。但是,當我們逐漸對禅定有了進一步了解的時候,我們可不能就僅僅停頓在這樣的見解之上。

  我們在講解上師瑜伽導修之時,細致講解過有相定和無相定,即便是在有相定的見解之上講解無別,我們是怎麼樹立上師與自心無二的呢?

  先舉個例子,例如現前我的手中拿了一塊毛巾,當你知道它是毛巾的當下,反觀自己的內心,哪一部分是毛巾,哪一部分是知道毛巾的心呢?兩者是分不開的,因爲能所本來就是一如的。

  同樣一個道理,當你心裏想著上師的當下,此時在你心目當中有上師形象的顯現,這種形象爲境,而知道上師的念爲心,仔細觀待一下,此時境和心能否分開?當我們內心憶念上師的當下,哪一部分的心是上師,哪一部分是自己的內心呢?兩者是無法區分的。

  當然,作爲凡夫而言,這一念不會很久,緊接著就會産生分別,此時自然就産生了對立:上師就是自己剛剛所觀想的境,而當時知道上師的這個念就叫作心。如是第二念起分別時候,能所就已經形成對立了。

  但在第一刹那,即想到上師的當下而沒有起第二個分別念,在自然想到上師當下安住,此時上師和自心無法區分,也就叫做上師與自心無二。

  因此,我們平常一直在告誡弟子,時時不能與上師的形象遠離,也就是說,無論是座上還是座下,時時都要在與上師無別之中行持。

  當然,當你座上的禅定見解逐漸增長之時,就不需要再樹立一個起心動念而觀想上師的境,至于這方面更高的見解,我們以後有機會再做宣講,對大多數信衆而言,座下的時候要時時憶念上師,這一點非常重要。當你能夠憶念上師當下,就是上師與自心無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