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應具信心
我們平常都在佛堂中供奉鮮花和水果以積累資糧,那麼何謂供奉?有些信衆可能對其中的理趣還不是很了解,隨順著邊上居士們行爲而行持,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太合理的見解。
往昔我初到漢地之時,有天下午居士給我帶來很多新鮮水果。由于高原物産不如漢地豐富,很多水果我也是第一次看見,于是就說是否能在佛堂上先供一下。
當時有幾個老居士對我說,下午是不能供的,否則會犯戒。我非常驚訝,這是什麼原因?這些居士告訴我說,因爲諸佛菩薩都是過午不食,所以下午不能供奉水果。
這個答案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又問他們,平時早上供奉叁個水果,取下來的時候還是叁個嗎?是否有減少?他們說,當然還是叁個。我說,那就說明不用說下午,即便早上供奉水果諸佛菩薩也一個沒有吃啊,爲什麼下午還會去吃呢?
講解這個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誡大家,我們對何謂供奉的道理要有所了知,如果只是把佛菩薩理解爲一般人,恐怕你的見解還不是很圓滿。當然如果你的信心很堅定的話,也是可以得到加持的。
例如在《普賢上師言教》當中有一個這樣的公案,在工布地區有個非常愚鈍的一個人,他去拉薩去朝拜覺沃佛。當他看見覺沃佛始終保持微笑時,內心覺得非常歡喜。
他看到覺沃佛前面擺著酥油燈和很多用糌巴做的食子心想,覺沃佛還是挺聰明的。因爲酥油要是不點上的話,很容易凝固,所以點上酥油就是爲了讓食子可以粘著這個酥油一起吃。“既然覺沃佛是這麼食用,我也這麼食用吧。”雖然他有點愚鈍,但他的信心非常堅定,于是他也這麼吃了起來。吃完以後,看見佛還還在笑,工布奔說:“您真是一位好上師。”
這時候他又說:“我的這雙鞋先托您保管,我轉繞一圈就回來。”然後就把臭不可聞的鞋放在了覺沃佛面前就走了。此時大殿的香燈師回來了,看到一雙破鞋放在佛面前,就想把它扔出去。此時覺沃佛真說話了:“這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不要扔掉。”
工布奔轉繞回來取鞋時,又說,“您真是一位好上師,明年請到我的家鄉來吧,我宰一頭老豬炖上豬肉,煮熟陳年青稞酒等您。”覺沃佛說:“可以。”
工布奔回家後就對妻子說,自己邀請了覺沃佛來做客,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因此外出的時候瞧著點,看看有沒有陌生的人過來,說不定他就是我的朋友。
後來有一天他的妻子到河邊去打水,看見水中顯現出覺沃佛的影像,于是就跑去問工布奔,水裏的這個人是否就是你的朋友?工布奔急忙跑到水邊一看,看到覺沃佛就在水裏。
工布奔想他可能是掉到水裏,就急忙跑到水裏就把佛拉上來。由于他是真正具有信心者,因此他真地就能摸到覺沃佛並且把他拉上來,還要把他帶到家中做客。途中到了一塊大石頭前,“覺沃”說:“我不去俗人家裏。”于是不肯繼續前行而融入了石頭之中。
我們講解這個公案的目的就是說,即便不懂得佛教的很多甚深法義,但是當你真正具備有信心的時候,也決定會得到圓滿之加持。
但若內心有時有信心,有時內心又很疑惑的一種迷茫狀態,這樣的信心並不堅固。此時別人怎麼說,自己也一無所知地造行,如是行持善法能夠得到多少就很難所言。
因此我們在供奉的時候先要知道什麼叫做供奉,難道我們所作的供奉,佛只有吃了才有加持,沒有吃就沒有加持嗎?
要知道我們在行持供奉期間會有兩種功德,一種是供奉之功德,另一種稱之爲接受之功德。當你在佛堂之中做供奉之時,只具備供奉之功德的,因爲你行持供奉時,無論是清水還是水果,佛都不會享用,當你撤去貢品時,它也不會有所減少。但若要是供養僧衆的話,就有供奉之功德,也有接受之功德。因爲僧衆會接受你的供奉,並且會享用這些飲食。
因此我們平常都在行持供奉,最主要的是要具有信心,但還要懂得這些理趣。這樣一來,你的供奉就會更加如理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