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
俗人的生活目標,概括起來,總不出家庭美滿,錢財充裕,精神滿足。那爲什麼這種目標是錯誤的呢?大家來考慮兩個問題:一、它們的穩定性如何?得到它們之後,是否可以安然享受了?對于這點,大家很清楚,無論是美滿的家庭、富足的物質,還是精神的愉悅,都需要不停地去維護,這就是它們的無常性。
凡夫的生活目標和理念具體是哪些內容呢?欲界的凡夫,以佛法興盛的南瞻部洲爲例,追求的主要是健康長壽順利富足,和心靈的充實,色界無色界的凡夫,追求的則是更高禅定的境界。但以佛法的慧眼來看,這些即使得到了,還是苦性無意義,並將會墮落惡趣,還浪費了大好的暇滿時光,因此是短視的,不可取的。
因此佛法與生活的融合,其實是和具體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內容的融合,而不是與凡夫的生活目標、理念的融合。恰恰相反,凡夫的生活目標與理念,本身是錯誤的,根本無法與佛法真正融合,所以應該完全被改造成正確的佛法的理念。這麼看來,學佛人應該重新反思自己的學佛目的,剔除利用佛法來改進生活的想法。
佛法和生活是否能融合,如何融合?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何謂生活,何謂佛法。生活,是衆生在輪回中過的日子,目的是爲了求得今生的一絲安樂;而佛法,則是引導衆生脫離輪回的方法,即使是共下士道,也是以放棄今世生活中的安樂爲前提的。因此衆生的生活和清淨的佛法,勢同水火,互不相容。
像導師佛陀,以及六祖大師等聖者也一樣要吃飯、穿衣,他們的生活是否也和清淨的佛法水火不容呢?這當然不會,對聖者而言,生活就是佛法的展現,兩者是完全融合的。由此可見,凡夫的生活之所以不能與佛法融合,原因就在于生活的目標、理念和佛法相違背,而與吃穿住行等具體的生活內容無關。
更確切地說,生活可以分解爲兩個方面,一是指導生活的目標和理念,二是生活的具體內容。無論是凡夫,還是在這個世界應現的聖者,生活的具體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因爲指導生活的目標、理念的不同,導致結果的大相徑庭。凡夫因爲錯誤的目標和理念,導致了生活浸滿了叁苦,而聖者則過著清淨的生活。
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可以分爲叁種。上等的生活,是經過了聞思修,擁有了佛法的實質,即使說世間話,做世間事,但都是基于慈悲與智慧的內涵;中等的生活,是經過了聞思,但是沒有串習,因此和生活還沒有融合起來;下等的生活,是尚未開始聞思修,因此是路過寶山,空手而還,只是做形式上的事情,最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