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若,而有如來、聲聞、緣覺、菩薩、人天善法的出現世間。

  次略結說:衆生所得的四“大寶藏”──正法,“即是攝受正法”──大乘所含的廣大無邊義。這兩句文,在四喻中,都應作如此結,如說:無量福報

  ,無量善根,即是攝受正法。大乘無量界藏等,即是攝受正法。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即是攝受正法。但上文簡略,特在此末喻結顯,以別起下文。

  癸二結成“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是攝受正法。”

  這是承上而結顯四喻。“攝受正法”是標,次牒而解說。“攝受正法者”,要知道,“無”有別“異”的“正法”,也“無”有別“異”的“攝受正法”,這是不可施設別異的,所以說:“正法即是攝受正法”。依此義,判經文爲攝受正法即正法,而是解釋得一切佛法義。攝受正法廣大義,就是大乘義。大乘與正法不二,正法即大乘,大乘即正法。正法爲諸法實相的異名,即平等平等,一切無差別空性。依此明大乘義,所以即正法而無差別。

  初二喻,約理攝以明攝受。一、正法性是本來如此的;一切衆生無始來即攝受正法,這因爲衆生不離法性而有隨順法性義。由于攝受正法,流出無量福報,無量善根,即是正法。如古來說“無不從此法界流”。二、以衆生無始來

  攝受正法,有善因福報。此一切善因,爲大乘無量界藏,而從此出生菩薩、緣覺、聲聞、天、人的福樂自在;此即福報。此以善因爲大乘無量界藏,即顯大乘爲一切正法本,這都由無始來攝受正法而流出的。次二喻約行攝以明攝受。攝受正法,即菩薩修行。菩薩發菩提心,修利他行,證正法性;宗旨即在攝持領受正法。所以大般若經說: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果德而發菩提心,爲一切法本性空寂而發菩提心。這樣,菩薩以正法爲正確,而起攝受正法(大乘)行;發心聞法,修學而證悟得正法。由此,以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正法,教化衆生,即能負四種重任。因菩薩的攝受正法,四類衆生即依之而得正法四寶。所以從理正法而有行果的正法,關要即在攝受正法。由于法爾的攝受正法,所以有善因善果的可能。由于菩薩的攝受正法,所以有五乘正法的建立。約理攝而說,正法與攝受正法,是不可說有差別的。約行攝而說,攝受正法即證入正法,這也沒有能證所證的別異可說。正法平等,所以廣大衆多的攝受正法,也無二無別。此說大乘的出生義,即所以成立一乘究竟意義。

  壬二攝受正法即波羅蜜癸一總說“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大乘),即無量。上明得一切──五乘佛法;此說攝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要在六波羅蜜,所以再爲論說。大乘即六度,六度即般若,般若即實相,這是大乘經的共義。如般若經中,佛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而須菩提廣說大乘。佛印成說,大乘即波羅蜜。今勝鬘也對“世尊”說: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大乘),是“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的。這二者不是隔別,“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波羅蜜能到彼岸義,爲修行成佛的法門,菩薩攝受正法──發心修學大乘法門,不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即大乘的異名。

  癸二別說子一施波羅蜜

  “何以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舍身支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

  菩薩攝受正法,怎麼即是波羅蜜呢?此下即約六度別說。先說施:因爲“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菩薩,他的一切修行,都是以利他爲先,一切爲了成熟衆生,爲了建立正法。衆生的根性不同,菩薩去成熟他的法門也就有別。如“應以”布“施”而“成熟”的衆生,菩薩就“以”布“施”去“成熟”他。如從礦中采出來的生鐵,不能用作工具;必須鍛煉成熟鐵,方可作用具。衆生修學佛法,也如此:第一步是種善根;進而使他成熟;最後才能得度脫。悭貪心重的衆生,菩薩用種種東西去施給他,使他歡喜,修學正法而成熟善根。還有喜歡布施的衆生,見人布施即歡喜,菩薩即以施成熟他。施有種種,此中且說財施。以種種身外的財物布施,名外財施;“乃至舍身支節”,如施頭、目、髓、腦、手、足等,名內財施。這樣的去“將護彼意”,將就他、順從他的心意,使他內心歡喜,不生煩惱,善根得以漸漸“成熟”。對“彼”布施

  所“成熟”的“衆生”,即使他“建立”──安住于“正法”中。如人天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人天正法中。聲聞緣覺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二乘正法中。大乘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大乘正法中。護持正法,建立正法,是要學者從修學正法中去安住的。度生與護法,即是同一內容的二項意義。像這樣以布施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檀那是梵語,中國譯爲布施。經論中說,波羅蜜要具備幾個條件:一菩提心相應,二住大悲心,叁以般若無所得智慧爲攝導,四要回向法界衆生。這樣而能修布施,才名布施波羅密。本經且約度生住法說。利他即是自利,離了爲法爲人,那裏有菩薩行?

  子二戒波羅蜜“應以戒成熟者!以守護六根。淨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屍波羅蜜。”

  此下文句相同的,准上可知。“應以戒”而“成熟”的衆生,菩薩即以戒去成熟他。菩薩有叁聚淨戒,此中且說攝律儀戒。不作惡而修清淨行,就是戒

  。一切煩惱、惡業,從六根門頭來,如眼見色的好壞而起貪瞋。如賊從門入,諸煩惱賊從根門入,所以要“守護六根”。這不是閉眼不見,塞耳不聞,而要在正念正知。正知,是對境界有正確的認識,不爲境界所轉。如見金銀珠寶,而正知爲五家共有,也就不會起貪心了。正念,是對于佛法的正知正見,要時刻憶念不忘。有正念正知,就能守護根門。持戒,不但不作惡,而且要行善,所以要修集清“淨”的“身口意”叁“業”。嚴持戒律,叁業清淨,“乃至正四威儀”──行住坐臥等小事,也能威儀庠序,不落于疏散放逸。以此而成熟衆生,建立正法,“名屍波羅蜜”。屍羅,是梵語,意雲清涼,義譯爲戒。

  子叁忍波羅蜜“應以忍成熟者,若彼衆生,罵詈毀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顔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羅蜜。”

  “應以忍”而“成熟”的衆生,菩薩即以忍辱去成熟他。忍有種種,現約

  衆生忍說。“若”“衆生”來欺害,能忍受而不起煩惱。“罵詈”,是粗暴而不堪入耳的惡言。“毀辱”,是當面予以侮辱。“誹謗”,是背後說人壞話。“恐怖”,是以迫害的手段恫嚇。菩薩遇到這樣的衆生,應“以無”瞋“恚心”對待他。不但不起恚心,而且要以“饒益心”去可憐他。覺得衆生不知是非善惡,是很可憐的,應當設法使他得到利益。“第一忍力”,是最堅強的忍辱力,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衆生所加于自己的一切。不但內心不生煩惱,“顔色”也“無”有“變”異。一般人,遇到人的罵詈毀辱,即而色變了,筋也浮起來,這是不能忍的相貌。攝受正法的菩薩,就是割截身體,也顔色不變,這就證知他能忍。如佛在往昔生中,爲忍辱仙人時,爲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而顔色毫無變異。這樣的爲法爲人,“是名羼提波羅蜜”,羼提是梵語,中國譯爲忍。忍在大乘法中,是極重要的。能忍就不起瞋心;如不能忍而瞋心一起,即失慈悲心,即失大乘,而不成菩薩了。

  子四精進波羅蜜

  “應以精進成熟者,于彼衆生,不起懈怠,生大欲心,第一精進,乃至若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毗梨耶波羅蜜。”

  “應以精進”而成熟的衆生,菩薩就以精進去成熟他。佛法所說的精進,是向上、向善的努力。菩薩“不起懈怠”心。懈怠心與精進心相反:止惡行善的努力是精進;懶惰而不能勇于修善止惡,是懈怠。不但不起懈心,而且要“生大欲心”。欲是正法欲;大欲,是普度衆生欲,普修善法欲,究竟菩提的證得欲。經論說:“欲爲勤依”,有爲正法的大欲,才能起“第一精進”的心行。“乃至若四威儀”──行住坐臥時,也能精進不懈。這樣的爲法爲人,“是名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即精進的梵語。

  子五禅波羅蜜“應以禅成熟者,于彼衆生,以不亂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時所作,久時所說,終不忘失,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禅波羅蜜。”

  “應以禅”定而成熟的衆生,菩薩即以禅定去成熟他。禅梵語禅那,譯爲靜慮。雖通于定慧,而重于定。“不亂心”是心不散亂。亂與定反,內心動亂,就不得定,所以應起不亂心。“不外向心”:外向心即向外馳求,有了此心,定就不成。智論說:修禅定要先呵五欲,如以外境的五欲爲微妙,心眼向外,決難得定。常人以爲外境是樂,不知從內心所發的定樂──現法樂住,超過一切外向的快樂。“第一正念”,即堅固的正念。正念如繩,使行者系念一事,心于一處轉,不向外馳求散亂,即能得定。得了定,那就對“乃至”過去“久”遠或前些“時所作”、“所說”的,“終”能“不忘”不“失”。心亂即易于忘失,禅心明淨,即記憶力強,能得不忘失。學佛者每以爲念佛念經,可以開智慧。其實,這是由于一心專念的因緣,心意集中,得定力或近似的定力,增長記憶而己。經中說得定即陀羅尼,就是此意。

  子六般若波羅蜜“應以智慧成熟者,彼諸衆生問一切義,以無畏心而爲演說一切論,一切工巧究竟

  明處,乃至種種工巧諸事,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衆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羅蜜。”

  “應以智慧”而成熟的衆生,菩薩就以智慧去成熟他。般若波羅蜜,是廣大的,如理如量的諸法性相,菩薩都由般若而得通達。菩薩智慧,不限于勝義慧,如瑜伽論說:“菩薩求法,當于何求?當于五明處求”。即應于…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空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