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世出世間一切學問中求;菩薩遍學一切法門即如此。要這樣,“彼諸衆生”,向菩薩“問一切義”的時候,菩薩才能“以無畏心而爲演說一切論”。一切論,或總稱五明,或十八大論,六十四論等;總之即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一切學問,佛教總歸納爲五明,明即智慧,即學術的通名。五明是:一、內明,是不共的佛法。二、聲明,是文字學,音韻學,文法學等。叁、因明,是論理學。四、醫方明,是醫學與藥物學。五、工巧明,如本經所說的“一切工巧究竟明處”,是理論科學,應用科學。不但專在學理上說,“乃至種種工巧諸事”,也是從傳習、經驗而得的寶貴知識。明即智慧,處爲所依,如研究醫藥,醫藥即爲智

  慧所依處。菩薩是要通達一切事理的,如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有聚沙成塔的建築師,有航海家,有政治家,有法官,有醫生,有語言學者等。如衆生是泥水木工,即爲說建築泥木的智慧。如(佛)爲牧牛人,說十一種養牛法等;即能攝受衆生,成熟他,使住于正法中。“是名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爲智慧。癸叁結說“是故,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如所說,“是故”知道菩薩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實“無異”于“波羅蜜”;波羅蜜也“無異”于“攝受正法”,因爲“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多。此上,即解說攝受正法──大乘與波羅蜜多不二,即明廣大義中的攝八萬四千法門。

  己二人大庚一請說

  “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說大義。”

  以上約法大顯廣大衆多義;此下約人大,明廣大殊勝義。有大法而後有大人;有大人而後修大法。人法相成,所以勝鬘請佛允許她“再說大義”。

  庚二許說“佛言:便說。”

  庚叁正說辛一總示“勝鬘白佛: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攝受正法,無異攝受正法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攝受正法。”

  約殊勝義明人大,顯菩薩心行的難能可貴──偉大。能爲一切大衆生的上首,所以名菩薩摩诃薩。總論本章,上面有二文:一明攝受正法即正法,二明攝受正法即波羅蜜,今明攝受正法即攝受正法者。“勝鬘白佛: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初句標論題;次句的攝受正法者,指攝受正法的這句話。在攝受

  正法的真義中,“無異攝受正法,無異攝受正法者”──人。這是說:離人無法,離法無人,人法平等平等。菩薩所以名爲菩薩,就因他能攝受正法;因修習般若波羅蜜──攝受正法而名爲菩薩,所以菩薩不能離攝受正法。如說學者,即必不離學而可施設。又菩薩是五蘊假者,一切法不離法性。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不離正法性,以正法性爲本性。菩薩是攝受正法的實現者,所以說:“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攝受正法”。

  辛二別說壬一自舍叁事以攝受正法癸一明舍行“何以故?若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爲攝受正法,舍叁種分,何等爲叁?謂身,命,財。”

  有“何”所“以”,說攝受正法者即是攝受正法呢?因爲,“若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爲攝受正法,舍叁種分”,即是攝受正法。分,可譯爲種或事

  ,即事類的意思。叁分是“身”,指頭目腦髓等一切身分;“命”,即壽命;“財”,指一切身外的財産什物。菩薩爲了攝受正法,不惜犧牲一切身命財。不像一般人,爲自己利益打算,而行布拖。爲真理爲自由爲衆生而不惜一切的施舍,才是難得的。菩薩本生談中,舍身命財的故事很多。如刺血療疾等。這可從二方面說:一、就事的,即身體、生命、財物的犧牲。事相的施舍,一般人也有能做到的。二、達理的,能了達身體是四大五蘊的假合;壽命僅是數十百年的相續假;財物更是實無自性,五家所共的。達身命財的實性不可得而不執著爲我我所,即是舍。此與般若經的叁輪──自、他、物體空相等。但這不可執理廢事,通達身等的畢竟空寂性;而又能爲法爲人而施舍,這才是菩薩的大舍。初學者,可先于事上著力;漸漸攝受正法,而能即事契理,了達身等的空寂,即爲護持正法、利濟衆生而修舍行。

  癸二明常德“善男子善女人舍身者,生死後際等,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無有變易不可思議功

  德如來法身。”

  衆生有漏的身命財,都是無常不堅固的。身有老病死苦;壽命有一期的分限;財物是五家所共的。所以維摩經說,應修叁堅法,涅槃經也有此意。今先明因舍不堅身而得如來常住法身。“舍身者,生死後際等”。生死後際等,可作二種解釋:一、過去無量無邊的生死爲生死前際,未來直至成佛爲生死後際。後際等,即盡未來際的意思。菩薩舍身,是窮生死盡未來際的,如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約事說。二、約理說:生死,即衆生的生死;後際,即涅槃。二乘舍生死而證涅槃,這是不平等的。菩薩達諸法畢竟空寂,知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平等平等。菩薩這樣的達生死涅槃平等,而盡未來際,爲度衆生而舍身,即能“離老病死”;這是一般衆生身的叁大病──有老、有病、有死。菩薩攝受正法而成佛,所以離老病死。法華經也說:“消除諸病,不老不死”。離無常老病死身,即“得不壞常住無有變易不可思議功德如來法身”。壞即浮脆不堅固義;離老病死,所以得不壞身;經中每稱佛身爲

  金剛身或堅固身。不爲老病死所壞,即是常住。常住,所以是無變易的。常身的功德無邊,不可以心思口議,故名不思議功德。有此不壞常住無變易不可思議功德的,即是如來法身。依法成身,名爲法身。如唯識叁十論說:“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舍命者,生死後際等,畢竟離死,得無邊常住不可思議功德,通達一切甚深佛法。”

  “舍命”能盡“生死後際等”。成佛時,能“畢竟離死”,壽命的存續,或幾十年幾百年,或遠至八萬大劫,總是有分限的,難逃一死。菩薩舍無常命,所以能離死而“得無邊常住不可思議功德”的常命。邊,即邊限;佛所得的功德,是豎窮叁際而沒有邊限的,所以稱無邊。常命是無邊的,不像衆生無常命的有限。不可思議功德,如上說。常身,爲如來法身;常命是慧命,所以能“通達一切甚深佛法”。衆生的命,因無明起業感果而延續。佛得一切種智,即以通達一切甚深佛法的智慧爲命。

  “舍財者,生死後際等,得不共一切衆生無盡無減畢竟常住不可思議具足功德;得一切衆生殊勝供養。”

  “舍財”的,成佛時能“得不共一切衆生無盡無減畢竟常住不可思議具足功德”。世間的財物,是共其他衆生的,如說五家所共──劫賊、水、火、惡王、惡子孫。今佛得常住法財,自證所得,是不共一切衆生的。世間財物,是愈用愈減,是有盡的;佛的法財是圓滿究竟,無盡無減的。不可思議具足功德的具足,即圓滿的舊譯。佛所得財可爲二種:一內財,二外財。上來別約內證功德法財說。“得一切衆生殊勝供養”,約外財說。這句話應讀作:得殊勝一切衆生供養。凡是衆生,都能享用一些財分,財分的享用,即可說供養。說佛得勝過一切衆生的供養,即佛住淨土的受用。常說佛的受用身,于嚴淨土中,受用淨土的妙境。

  堅實而常住的身命財,只有成佛,才能到達圓滿究竟的。菩薩爲了攝受正法,而舍不堅固的叁分;即能獲得佛果的堅實常住的法身、慧命、與淨財。但

  這裏,不是說如來果德,是約菩薩修因,以遠明此常德的可得。

  癸叁贊行人“世尊!如是舍叁分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常爲一切諸佛所記,一切衆生之所瞻仰。”

  勝鬘贊歎說:像上面所說“舍叁分”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攝受正法”。這攝受正法者,“常爲一切諸佛所”共贊歎,共授“記”。又爲“一切衆生”“所瞻仰”。因爲菩薩爲利益衆生而難行能行,爲一切衆生的領導者,自然爲一切衆生所推重了。因此,攝受正法的菩薩名爲大。

  壬二化他诤訟以護持正法癸一明護法行“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者,法欲滅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朋黨诤訟,破壞離散,以不谄曲,不欺诳,不幻僞,愛樂正法,攝受正法,入法朋中。”

  勝鬘次說:“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者”,在“法欲滅時”,是特別精進的。佛法常住,但約佛法住世間說,即顯然的,因釋迦牟尼佛出世而有佛法的産生;有産生,將來就有滅亡。佛法將滅亡的時候,有一顯著的現象,是佛弟子的腐敗。佛弟子中,“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比丘,此雲乞士。尼爲女聲,即出家的女衆。出家者以乞化爲生,所以稱比丘。“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衆。梵語優婆塞、優婆夷,此雲近事,即親近承事叁寶而修學佛法的。夷,也是女聲。佛弟子本有七衆,此外有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但這叁衆,是初入佛法的,對于佛法的衰滅,不起大作用,所以這裏不說。正法住世的慧命,即寄于比丘等四衆。但法將滅時,他們是“朋黨诤訟”,四衆弟子,互相結黨,不能如水乳合。黨同伐異,互相水火。由相诤而相訟,由诤訟兩“破壞離散”。佛法因見地的多少差異而聚訟紛纭,而宗派紛纭,已不盡合佛意。後來,已不是爲法而诤訟,是爲了寺廟財産的主權與享用,與一般俗人同樣的吵鬧,以至于聚訟公庭。寺廟財物,本是公有的,現在要據爲私有;再

  滲雜地方、派系、眷屬觀念,完全成爲一爭權奪利的非法朋黨。出家者利用在家二衆的權位勢力,诤訟不休。有些在家二衆,因曾經布施或利用自己的名望勢力,也爭取發言與支配權。這樣的诤訟成風,即使寺廟多,出家衆,在家信佛的人也不少,佛法也必日趨衰滅。攝受正法的菩薩,不以爲這是末法的時候,推爲劫運而不問。發大精進心,本著“不谄曲,不欺诳,不幻僞”的立場來護法。不谄曲,即心住質直,不行谄曲,若存谄曲心,即離佛法,這是菩薩的意業淨。不欺诳,這是口業淨。菩薩以如實語爲衆生說,不作诳詐說。如衆生不遵正法而行,菩薩即以正法去說服他。不幻僞,是身業淨。幻是變幻,…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空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