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僞是虛假。菩薩無論做什麼事,都腳踏實地,不玩花樣,不耍手段。以這樣的質直,誠實,光明,使四衆弟子能“愛樂正法”,于真理自由有愛樂欣求心;能“攝受正法”,有攝取領受的意願與實行。這才能使遠離正法的四衆弟子,回複到正法中來,“入法朋中”。從前是朋黨诤訟破壞離散,現在是安住于純正的正法中,而成爲正法的集團。學佛的人,如爲名聞利養而出家,覺得廟産不保
,于是舍道返俗。到了這步田地,佛法怎能不亡!佛在世時,隨佛出家的弟子,都是爲正法的感召而來。佛沒有供給衣食住;也沒有名位權利可得。只是“導之以法,齊之以律”。四衆弟子,就是這樣的在正法中結合起來;佛是以正法來攝取于僧的。要護持佛法,要有爲正法的心,愛樂正法,攝受正法的真實行願!
癸二贊歎行人“入法朋者,必爲諸佛之所授記。”
四衆弟子,爲菩薩導入正法中,都成爲偉大的,難得的,發菩提心的佛種姓,所以爲諸佛所記別。
庚四證說辛一勝鬘推佛“世尊!我見攝受正法如是大力,佛爲實眼實智,爲法根本,爲通達法,爲正法依,亦悉知見。”
菩薩在佛前說法,理應請佛印證。所以勝鬘先總結說:“我見攝受正法如是大力”──舍身命財,建立正法。次即仰推如來說:“佛爲實眼實智”,眼能見,智能知,佛的知見,是究竟圓滿的。所以稱佛眼爲如實眼,佛智爲如實智;實眼即佛眼,實智即一切種智。佛“爲法”的“根本”。“爲”能究竟“通達法”的,所以“爲正法依”。一切一切的法,佛“悉知”悉“見”。佛有實眼實智,所以能通達一切法;因爲通達一切法,所以爲法根本,爲正法依。勝鬘的意思是說:佛知見一切法,如我上面所說的,對或不對,佛是知道的。
辛二如來贊成壬一隨喜“爾時,世尊于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
當勝鬘推贊佛“時”,“世尊”對“于勝鬘所說”的“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隨喜,就是隨順她所說的,而起同情心,歡喜心。
壬二贊歎
“如是勝鬘!如汝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如大力士,少觸身分,生大苦痛。如是勝鬘,少攝受正法,令魔苦惱;我不見余一善法令魔憂苦,如少攝受正法。”
此下以叁喻贊歎:第一大力士喻。佛印可說:“如是勝鬘”!確乎“如汝所說”的“攝受正法大精進力”那樣。這確是偉大的,極難得的。“如大力士”,如有人“少觸”他的“身分”,就會“生大苦痛”,忍受不了!這如菩薩“少攝受正法”,即能“令魔”王生大“苦惱”。魔,是惡者,是能障礙我們行善法者。障礙善法的領導者,稱魔王;其他障礙善法的,爲魔子孫。攝受正法,爲一切善法的根本。因爲菩薩攝受正法,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法,都從此出生。所以障善的魔,就是見了少少的攝受正法,也生大恐怖。學人天,學二乘,至多不過是個人證解脫。而菩薩攝受正法,就要度盡一切衆生,所以佛說:“我不見”其“余”的某“一善法,令魔憂苦,如少”少“攝受正法”那樣。
“又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攝受正法,勝于一切二乘善根,以
廣大故。”
二、牛王喻。大力士喻,以菩薩攝受正法,對一切善法說,此牛王喻,是以攝受正法──大乘法,對二乘法說。印度的牧牛者,在牛群中,選一高大雄壯的爲牛王,頭上身上都飾以嚴具。所以牛王的“形色無比”。形態高大,毛色純淨,“勝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攝受正法”,如牛王一樣。大乘法的自體、功德、相用,都是偉大的,“勝于一切二乘善根”。二乘的善根,就和平常的牛一樣。大乘的所以殊勝,即因爲是“廣大”的。
“又如須彌山王,端嚴殊特,勝于衆山,如是大乘舍身命財,以攝取心攝受正法,勝不舍身命財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況二乘?以廣大故。”
叁、須彌山王喻。這是以攝受正法的菩薩,對初學菩薩而說。“須彌山王”,在四大部州中間,譯義爲妙高。在一切山中,須彌山出水八萬四千由旬,最爲高顯,所以稱山王。不但極高,而又是衆寶所成,“端嚴殊特”,“勝于”七金山鐵圍山等“衆山”。“如是,大乘舍身命財,以攝取心攝受正法”的
菩薩功德,猶如山王;“勝”于“不舍身命財初住大乘”的“一切善根”。初住大乘,即初于大乘中發心修學。攝受正法的根本義,即以般若證得正法──實相。聞思修習,不過是開始攝受正法的學習。真能了達身命財的畢竟空寂──舍身命財,比起初住大乘的菩薩,以有漏心著相修行,這當然超勝得多。初學菩薩都不能相比。更“何況二乘”!金剛經說:釋迦牟尼在然燈佛所得無生法忍,勝前所行一切功德。大乘初學的有漏心行,不如得般若的無漏行;最後身菩薩,不如佛;這是大乘經的共義。這不是權實或了不了義的問題,是初學、久行、圓證的問題。二乘證涅槃,自以爲究竟了,其實沒有成佛以前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否定他,二乘非真實,佛乘是真實,會歸于一乘。菩薩從來沒有自以爲究竟,以成佛爲究竟,這何須說權說實?怎能以初行爲權教,久行爲實教;或者久行爲權教,圓證爲實教呢?那些自稱實教圓教的學者,難道就沒有初學久行等分別嗎?一般人每引此等經,明大乘不是究竟的,而說離大乘的一佛乘,實在不對!依上面的叁喻,可見攝受正法的大乘實證,勝過五乘共的人
天法;叁乘共的二乘法;而且也勝過初學菩薩的大乘。此叁喻,文從舍身命財的大精進來;然義與本章相關:如攝受正法即正法,今以大力士爲喻;攝受正法即波羅蜜,今以牛王爲喻;攝受正法即攝受正法者,今以須彌山王爲喻。
壬叁勸學“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衆生,教化衆生,建立衆生。如是勝鬘,攝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勝鬘!我于阿僧祇劫,說攝受正法功德義利,不得邊際,是故攝受正法,有無量無邊功德。”
總結本章,勸弘通修學。“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衆生,教化衆生,建立衆生”。法華經說:“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即”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法華經的佛之知見,本經名攝受正法,諸佛實知實見的,即此攝受正法。所以應約法華四事,釋此經叁句。發明義理,或指示修行的方法──開顯正理,示如實行,名開示。教化,即化導衆生而使悟解;建立衆生,即法華經的入佛知見,入即證入,住于果證。如來出世,唯以此四爲大
事因緣,所以要勝鬘以此叁事化衆生。次說:“攝受正法”,有“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大利,即利益,大福,即福報,大果,即果證。可以說:開示衆生使得大利,教化衆生使得大福,建立衆生使得大果。“我于阿僧祇劫,說攝受正法”的“功德義利”,也“不得邊際。是故攝受正法,有無量無邊功德”。攝受正法,既有這樣的無量無邊功德,所以菩薩應該開示、教化、建立衆生于正法中,而衆生應歡喜修學。
乙二如來究竟果德丙一一(大)乘道果
上明菩薩的因行──歸依、受戒、發願,菩薩所修行事。今即說到如來的果德,近于法華、涅槃贊歎佛果功德,會歸一佛乘。勝果由于修因,所以學佛的,不應以贊歎如來果德的究竟爲滿足。明果德又分二:一、一(大)乘道果,二、大(一)乘道因。真實說來,大乘就是一乘。一乘道果,明佛的果德。顯示究竟的果德,即爲了衆生的起信修行,所以次明大乘道因。信佛果德,發
心修行,即大乘菩薩道。在明如來果德中,點出菩薩道因,一切衆生有如來性──即是正法。一切衆生無始來攝受正法,是修大乘道因,一切衆生由此都可成佛。所以統論全經,先歸信,次受戒發願,次修行,然後論如來果德;果即一切衆生都有此正法性的圓滿開顯, ;所以又依此正法而起信。信、願、行、果,周而複始的展轉相成:-┌──果←─┐▽│信行│△└─→願──┘注:此圖應爲圓形,箭頭方向爲反時鍾。
丁一命說“佛告勝鬘:汝今更說一切諸佛所說攝受正法。”
一乘道果中分四,先命說。前面勝鬘受戒、發願,是自動的,不由佛說:到了說攝受正法時,由勝鬘請說,經佛允許而後說。現在將明一乘的果德,由
佛命令勝鬘說,這不是沒有理由的。發願、受戒,應該自動發心的。攝受正法,勝鬘雖已修已證,然也還有未曾究竟的,所以須啓佛而說。現在將要說明的是一乘果德,是佛自證;勝鬘雖也曾聽聞思惟,但沒有自證,所以要由佛的命令,才敢宣說。
丁二受說“勝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唯然”,是表示答應,唯命是從的意思。
丁叁正說戊一如來果德己一大乘出生會諸善
正說中有叁大科,初一乘章,總明佛果的功德──菩提涅槃,也即是明一乘。自第六無邊聖谛章到第十一谛章明如來境智,即佛知見的境界,也即是明一谛。自第十一一依章以下明如來藏性。如來智境的一谛,即正法性,一切衆
生本自具足,而爲佛果功德的因依;也即是明一依。于如來果德中有二:一、大乘出生會諸善,二、如來究竟會叁乘。
庚一總會諸善辛一法說“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
說攝受正法,有正法、大乘、波羅蜜叁事。上一章,明攝受正法即正法,即波羅蜜,即攝受正法者;明攝受正法的廣大殊勝,即意明大乘。到此,始明確點出,所以,“攝受正法”是“摩诃衍”──大乘,可視爲上來的結論,也據此以生下文,爲一乘一谛一依所本。“何以”要說攝受正法是大乘呢?“摩诃衍”是大乘的梵語,大乘的所以名大,由于它能“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聲聞、緣覺是二乘善法。世間是人天法;出世間是聲聞緣覺菩薩法。這五乘善法都依大乘──攝受正法而出生,如攝受正法即正法中說。
辛二喻說“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
“阿耨”達“大池”,華語…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