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具足;辟支佛,也有不從佛出家受具足的,所以上文但說阿羅漢。然有怖畏心,所證悟的境界,都與羅漢一樣,所以此處並舉二乘。二乘的有恐怖,由于智德、斷德的不究竟,依阿含及毗尼說,證阿羅漢果的聖者,能自記:“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經律中也常以此贊歎阿羅漢。聲聞學者(一切有部)說:我生已盡,生是生分,指煩惱,所以是斷集智。梵行──道已立,是道已修成就了,是修道智。所作已辦,約證涅槃滅谛說。出家所要作的,是了生死而證涅槃,大事已辦,爲證滅智。不受後有,是知苦智。現在生死是本有,未來生死是後有,苦果斷盡無余,這一生死了,不再起未來生死,故名不受後有。總合的說:于四谛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究竟完成,爲二乘聖者所證得的境界。依本經說,二乘于四谛的知斷證修,是沒有做到究竟的。他還有生死怖畏,“故”知“阿羅漢辟支佛,有余”變易“生”死“法不盡”,“故”仍“有生”,不能說我生已盡。我生已盡,約知苦智說。
阿含經摩呾理迦(瑜伽論八叁)也有此說。“有余梵行不成”就,所以所修的道“不純”。契經每說“純一梵行”,無漏道行,再沒有一些煩惱夾雜,方名爲純。二乘還有煩惱,所以修道還沒有到達純一究竟,不能說梵行已立。二乘爲了證涅槃滅,但還不是真正涅槃,如法華經說:“汝所得滅,非是真滅”。應作的“事”,既“不”曾到達“究竟”,而“當”來還要“有所作”,這不能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本經約斷集智說。二乘雖斷除了四住煩惱,而無明住地還未斷,“不”曾能完全“度過”“彼”煩惱大海,“當”來還有生死,還“有所斷”,這不能說不受後有。上來說明了二乘的智德未圓。因爲不盡,不純,不究竟,所以二乘“去涅槃界”還“遠”呢!涅槃界,即最清淨的無漏法界,這即是二乘的斷德未成。法華經說:二乘所到達的是中途的化城,去寶所還有二百由旬。由于二乘的有怖畏,得到了二乘智未圓、斷未成的結論。也正因爲智斷沒有圓成,所以還有怖畏。
癸二約權實以明義
“何以故?惟有如來應等正覺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滅,成就第一清淨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過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上面“何以”說阿羅漢辟支佛所得四智不圓滿,及還沒有證涅槃呢﹖因爲,“惟有如來應等正覺得般涅槃”,究竟的圓證涅槃,只有佛。梵語般,是入義。涅槃,舊譯爲滅、爲滅度。實含有二義:一、消散義,即種種苦痛都已消滅。二、安樂義,即解脫苦痛而自在。所以玄奘譯爲圓寂,即德無不圓,累無不寂的意思。本經舉四種功德,說明如來所得的涅槃、也合此二義。如來能得般涅槃,因爲他“成就一切功德”。而“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所以說去涅槃界遠。二乘實不能得般涅槃,而阿含經等說阿羅漢得涅槃,這“
是佛”的“方便”說,是權巧的假說,不是究竟的真實說。
這樣的開權顯實,一共有四節,文義都大同、差別的,第一是成就一切功德,第二是“成就無量功德”,第叁是“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一切,就功德的總相說,該括一切的一切。無量,就一切功德中,每一功德又有無量差別。不思議,是說這無量無邊的功德,不是人天、二乘、菩薩所能思議的。這叁節,總明佛般涅槃的德無不圓。
第四是第一清淨功德:“惟有如來得般涅槃”,因爲“一切所應斷”的“過”患,“皆悉斷滅”。過即過患,指一切煩惱及習氣,這一切是應斷除的,而佛已經都斷除了,即涅槃的累無不盡義。“成就第一清淨”,清淨即一切衆生本具的法界性或如來藏性。雖本性清淨,而佛的無漏法界,爲最清淨法界,是遠離了一切煩惱及所知障所顯,所以名第一清淨。“阿羅漢辟支佛”,還“有”剩“余”的“過”患,不斷所知障習,所以所證法性,“非第一清淨”。
一乘寶性論,初依寶鬘經釋。次說:八地菩薩得一切功德,九地菩薩得無
量功德,十地菩薩得不可思議功德,佛得第一清淨功德。然這裏是明佛的涅槃勝過二乘,不須約菩薩地說。
癸叁辨深淺以結成“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是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
再結論說:“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也就因此,唯有佛“爲一切衆生”“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出過即超勝義。如來般涅槃,是超勝過二乘果德及大乘因地。菩薩,即大乘因位;就是最後身菩薩,也不如佛。約此義,也可說會叁乘歸一佛乘。“是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上文說佛超過叁乘境界,而結說,但明阿羅漢、辟支佛。這因爲,二乘極果,自以爲所證的涅槃是究竟的,而菩薩從來即以成佛爲究竟,不以菩薩爲究竟;所以佛超勝菩薩,而不須說菩薩去涅槃界遠。所以說二乘涅槃是方便,是權說,不能說大乘涅槃是方便權說。古代于叁乘外,別立究竟一乘,實在無稽!
壬二廣明癸一略標有余教“言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者,亦是如來方便有余不了義說。”
上來略說,特重二乘的涅槃非真;此下廣明,特重二乘的四智未圓。佛在阿含經等,曾說:“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觀察解脫,即阿羅漢所證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中的解脫知見。阿羅漢辟支佛,確切地知道:我已得解脫,知道自己解脫到什麼程度。究竟二字,可通上下文讀。若順上說: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即是說明二乘解脫知見的內容,自覺于四谛智得究竟。若順下說:究竟得蘇息處,即明究竟涅槃。息即休息,蘇即蘇醒,蘇息處,意指從生死中得解脫而有的自在,也即是涅槃。法華經火宅喻說:諸兒爲得車乘玩好,出于火宅,露地而生,即是此意。經中雖曾這樣說,但這當然也“是如來方便有余不了義說”。方便說,對真實說,是權巧方便的假說。如來說法,有有余意無余意二類。有余意說,不能
如語文的表面作解,因爲這是或約少分,或約特殊等而說。無余意說,即可如所說解義,更無余意。有余意說,是方便假說:無余意說,是究竟說。不了義說,對了義說。了、即完了,對于所說的,已經究竟顯了而無遺余,也即是究竟徹底的意思。如說諸法無我,這是了義說:若說有有情有衆生,即是不了義說。現在說: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這是如來的方便說非真實說:是有余意說非無余意說,是不了義說非了義說。
癸二別釋權實義子一約分段生死通昔說醜一別說二死“何以故?有二種死,何等爲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虛僞衆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通釋上來所說的方便說,從二種生死去說明:平常說了生死,其實“有二
種死”。一般都稱爲二種生死,本經但說死。可作如此釋:從生到死,一般都特別感到老死的恐怖,所以這裏但約二種死說。“二”種死是:“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即如我們的生死,叁事和合結生名生,生了以後經數十百年,壽暖識叁離滅名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期一期的生死,是分爲一段一段的,也可說是分位生死。這種分段生死,如一般凡夫,二乘中,未證得無余依涅槃的都是。變易生死,是沒有這分段相的。雖前後延續,無分段的生滅相,然而還在刹那不住的生滅變化著。此如生滅,一般人的分段死,如分位生滅;變易死,如刹那刹那變化的刹那生滅。一般所說的阿羅漢辟支佛入無余涅槃,即沒有了分段生死,而還有微細生滅的前後相續。這種微細的生死,不是凡夫、二乘所能思惟的,所以名不思議。本經解釋說:“分段死”,“謂虛僞衆生”,虛僞即虛妄,是不真實義。唐譯爲相續。相續有叁種:即煩惱相續,業相續,苦相續。合叁相續爲分段生死。凡夫而外,二乘入無余依涅槃前,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前,郁是分段生死。“不思議變易死”,是“阿羅漢、辟
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一般所說的入無余依涅槃的阿羅漢辟支佛,即起意生身的變易生死。大力菩薩,即悲願神通自在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這叁種聖人,都還有變易生死。意生身,或譯意成身,這種身是很微妙的。意有叁種作用:一、無礙,二、迅速,叁、遍到。叁種聖人所得的微妙身,如我們的意識,不受時空的限礙而迅速一樣,隨意所成,所以名意生身。意生身還是生滅變化的,一直到“究竟無上菩提”──成佛,生滅變化的意生身才沒有。因爲,唯有佛地,障習都清淨了,功德都圓滿了,無欠無余,再沒有變易的可能,所以贊佛爲常恒不變清涼。
這裏,應一談意生身。一、阿含經中,意生身也是有的。什麼是意生身?有處約中有身說:如從人中死到傍生中受生,在這人死以後,未生畜生間,也有生死身,名中有,或稱意成身。或約色無色界身說:阿含經也說二種涅槃:一、有余涅槃,二、無余涅槃。約古典的阿含經義說:得不還果名有余涅槃;得阿羅漢果,名無余涅槃。叁果聖人,上生而更不還來欲界受生,所得上界身
,即名意生身。佛在世時,優陀夷與舍利弗,曾诤論意生身有色無色的問題,優陀夷硬說意生身是無色的,被佛呵斥。這樣,阿那含果得有余涅槃,有意生身;阿羅漢果得無余涅槃,意生身也沒有了。今勝鬘經略爲不同:阿羅漢辟支佛是有余涅槃,有變易生死,名意生身;證得無上菩提,才是無余涅槃,無意生身。由此可知,阿含經中,約聲聞行者,辨有余無余,及意生身。而大乘同據這種舊說,而…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