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相。佛身微妙,無可爲比。顯示,即顯現這無可比喻的佛身,而使勝鬘等得見。
談到見佛,還可以有各式各樣的:一、與佛同時出世而見佛,這是一般的。二、如勝鬘見佛,因勝鬘根熟,誠信求見,于是祗園的如來,即于定中,以無作神通力,來阿踰阇國的王宮上空。等到法會圓滿,佛又放光,“足步虛空,還舍衛國”,可見這是如來乘通而來的。這樣的見佛,不但是勝鬘一人見,宮女們也是見到的,這都是生在佛世的。如來涅槃後,即大多由衆生自心所現見的。如遇到恐怖的時候,憶佛念佛,因而見佛的;或因定心清淨,在定中見佛的;更有因思慕如來而夢中見佛的;或恍惚中見佛的。夢境,幻境,就是定境,也著重于自心所現。如般舟叁昧經說:修般舟叁昧而現見阿彌陀佛。行者即思惟:佛既沒有來,我也沒有去,純由自心而見,所以自心見佛,自心作佛。這與生在佛世見佛,或感佛現通來化的見佛,略有不同。
“勝鬘及眷屬,頭面接足禮,鹹以清淨心,歎佛實功德。”
“勝鬘及眷屬”,如宮女等,同時見到空中顯現的無比身。都一致的向佛行“頭面接足禮”,即是頂禮。以自己最尊的頭面,去接觸對方最低下的足,
這是表示恭敬的最敬體,是身業致敬。佛于空中現身,勝鬘和她底眷屬在地上,怎能以頭接觸到佛足呢?依經末所說:“世尊放勝光明,普照大衆,身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足步虛空,還舍衛國”;可見佛還是從空而下到地上的。否則回去時,何必身升虛空呢?經中但說現身虛空,而沒有說到地面,不過經文簡略而已。“鹹以清淨心”,這是意業致敬。“歎佛實功德”,這是口業致敬。本經雖稱勝鬘夫人說,但實不限勝鬘一人,勝鬘是個領導的代表者。見佛、禮佛、贊佛等,都是勝鬘和她底眷屬所共作的。
上來約事淺說。如約義深說,那末勝鬘是無始來蘊界處中的勝功德相;悲心爲本稱女;總爲菩提心。這是由于善知識的般若(母)方便(父)所熏發,成習所成性,如父母所生。遠嫁阿踰阇國,即菩提心芽,爲極難破除(不可克)的生死雜染所礙,未能還到故鄉田地,如法華的窮子流浪一樣。但菩提心熏習成熟,展轉增勝,名利根易悟。這由于善知識的外緣熏發,菩提心功德增長,以有漏修慧,趣向臨入于真如,即誠求見佛。刹那第一義空智現前,如來藏
出纏而法身顯現,名佛于空現。具無邊稱性功德莊嚴,即光明無比。以菩提心爲主的勝鬘,及相應無漏心所功德的眷屬,與如如法身契合,名爲接足。叁業相應,而稱歎佛德,即宣示自證心境。這所以爲佛所攝受,爲佛所授記了。
甲二正宗分乙一菩薩廣大因行
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判二大科:一、菩薩廣大因行,二、如來究竟果德。約經中自說次第,可分爲十五章,現在依義而另作如此判。菩薩的因行是廣大的,如來的果德是究竟的。大乘是通因通果的,菩薩的因行是大乘,如來的果德也是大乘。約佛的果德,也名爲一乘。若離大乘而另談一乘,那是離因說果了。菩薩的因行與如來的果德,是一貫的,修菩薩的因行,所以得如來的果德;依如來究竟的果德,所以發起菩薩廣大的因行。本經特別的顯示此意,足以糾正世俗似是而非的謬說,所以約此科經。
丙一歸信
丁一贊佛德
菩薩廣大因行,又分歸信與願行二科。學佛應先歸依,然後再受戒、發願、修行,這是一切佛法所共依的軌道。此下贊佛而求佛的慈悲攝受,即是誠信而歸依。聲聞乘中,受歸依時說:“我某甲,從今日乃至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爲優婆塞,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歸依處即叁寶。依本經說:叁寶一體,法寶僧寶依如來而立,唯如來是常住,是究竟真實歸依處,故勝鬘專以如來爲歸依處。歸依,即是依托于他而得到救護的意義。歸依文說:“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即求攝受與救護。信敬歸依處,而請慈悲護念攝受于我,才是圓滿歸依的意義。所以在這歸信門中,先是贊佛德,其次是請佛慈悲攝受。勝鬘雖久修大行,親見如來(現證);然爲了顯示衆生的學佛次第,所以先申歸信。但也可說:現證即是于佛(法僧)而得證信,贊佛即顯示自證的境地。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
贊佛德中,先總贊。古德謂以此爲贊佛的化身,與下一頌合爲贊法身德。這可能是這樣的,因爲勝鬘以至誠心感佛現身而見佛,見此佛而贊此佛身;從所見明淨無比的佛身,而深見如來的真實功德。勝鬘所贊,當前現見的即明淨的無比佛身。所以直下贊歎說:“如來妙色身”。如來爲十號之一,即契證諸法的如如實相者。妙色身,即色相微妙的佛身。法華經龍女贊佛說:“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與勝鬘所見所贊,恰好一樣。佛是超世間而到達究竟的,所以現在“世間”的凡夫聖人,是從來“無”有可“與”佛相“等”的。世間的一切法,也“無”有有可以“比”喻如來的。華嚴經說:佛身一切不可爲喻。有時以虛空比佛身,實際也還是不足爲喻的。無人與如來相等,無法爲如來作喻。衆生能知的心識,能诠的語言,也都不能緣了他,诠表他,所以說是“不”可以心“思”口“議”的。無與等,無比,不思議,贊色相微妙的如來身。如來有這樣的微妙色身,“是故”我勝鬘及眷屬,現“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此下有叁頌是別贊。一般都以叁德贊佛,即一、智德,二、斷德,叁、恩德。真常大乘經的贊佛,也有叁德,如大般涅槃經說:一、法身德,二、般若德,叁、解脫德。般若即智德,解脫即斷德。涅槃經稱此爲“叁德秘藏”,這叁德是不一不異、不縱不橫的,總名爲大般涅槃。勝鬘夫人見如來妙色身而別贊佛德,可約此叁德解說。依本經說:圓具叁德,即名“如來妙色身”。
別贊中,先贊法身德。贊歎佛德,也就是說明歸依的對象。法身,舊有二說:一、佛有二種身,即化身、法身。佛有叁身:即法身、報身、化身。這樣,法身是二身或叁身的一身。二、法身即佛身的總名。所以說二乘名解脫身,如來名法身。這樣,法身是總攝佛身的。今應依後義說。“如來”法身的微妙“色”相,是“無盡”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如來色相光明是遍一切處的。但真常大乘經,特著重一“常”字。常住的,即是無盡、無斷滅的。色相常住而無盡,如來的“智慧亦複”如此,也是常住而無盡的。一切法不外乎色與心;無漏心中,以智爲主。這即是說:佛的心色都是無盡的。常住無盡的
,才是究竟的歸依處。所以接著說:如來大功德聚的“一切法”,都是“常住”的。“是故我”勝鬘及眷屬等,至誠而“歸依”真實常住的如來。
在這裏可以附帶說明的,是(因圓果滿的)如來有色相呢,還是無色相的?這在中國古代,大有诤論。有人說:佛是無色的。有人說:佛是有色的。研究真常妙有的大乘經根本義,是宣說如來有色的。這是針對二乘而來,小乘如說一切有部等,說佛入無余涅槃,即灰身泯智,不可談有色有心。如上座部等,說佛入無余依涅槃,色是沒有了,但能斷煩惱的淨智,是有的。這即是有心而沒有物質的。與大乘近似的大衆部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壽量亦無邊際”;“佛遍在”;所以,入無余依涅槃(也可說不入涅槃的),不但有智,也還有色。大衆部等,和法華、勝鬘等經的思想極近。常住妙有的大乘,評破聲聞乘者說如來涅槃是無色的,所以特重視“解脫有色”。本經贊佛的功德中說:“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即顯如來有色義。涅槃經說:“如來舍無常色獲得常色”。又如涅槃經(叁)說:“言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
言是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大法鼓經也說:“常解脫非名,妙色湛然住”;又說:“諸佛世尊到解脫者,彼悉有色,解脫亦有色”。妙色湛然的如來解脫,顯示了真常大乘的特色。如來的究竟果德,是有心也有色的。這在一切衆生,是本來具足此清淨德相的,名爲如來藏。所以說:“如來藏具相叁十二”。這是佛法中妙有真常大乘的根本義,後來是多少修正(如楞伽經)了,但我們還是應該知道這一問題的真相的。
“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已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
此贊解脫德。衆生爲惑業系縛而受生死的苦果;佛能不爲惑業所系縛而解脫生死得大自在,成解脫德。
“降伏”,是使煩惱與染業不起。伏本是對斷說的;伏是暫時的壓抑不起,斷是連根拔除,徹底解決。但經論中,也有名伏爲(暫)斷,以斷爲(永)伏的。這裏說的伏,也是指究竟斷說的。“心過惡”,總指內心的一切過患,主要的是煩惱根本。這一切都徹底的解決了,所以說降伏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是說又降伏了依身的四種過惡。佛法所說的身,含義有狹有廣。狹義的身,是身根;廣義的身,是根身──五根都名爲身的。或對口意說身;或對心說身。今對心說身,這是廣義的。凡通于身口,而表現于行動上的,都屬于身,就有殺、盜、淫、妄的四種過惡。這四極過惡,在家的五戒,沙彌的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都以此爲根本戒的;其他的戒,大都是這四惡的方便、眷屬。但能究竟遠離而清淨的,惟有佛。遠離身心的過惡,而究竟清淨,即顯示了佛的解脫德。
“難伏地”,就是佛地。佛有十力、四無所畏的大功德。所以能降伏一切,而不爲一切所降伏,這因爲“已”離去身心的一切過患,而“到”達佛地了。佛有此功德,“是故”我今敬“禮法王”!法王即佛,王是自在義。衆生有惑業的系縛,所以不得自在。佛離一切系縛,當然于一切法得究竟自在,成大法王了。
“知一切爾焰,智慧身自在,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
這是贊般若德。爾焰是印度話,譯爲所知,所知即心識覺了的境界。衆生的心境是有礙的,僅能知道得少分。佛智于一切境界,無不圓滿通達,所以說“知一切爾…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