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焰”。大衆學者說:“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所以通常說:佛有一切智,一切種智。“智慧身自在”,說能知的智慧,得于境自在。身,梵文爲迦耶,譯義爲聚。智慧身,即智慧聚。佛有無量無邊的智慧,所以稱智慧身。智慧對境,固然是無不通達,而同時又能“攝持一切法”在心中。攝如鏡子的攝取外境而影現于鏡中;持是保持而不失義。佛于一切境界,能于一念心中現前,念念知一切法,從來是不忘失的(無忘失法)。所以或稱佛智爲大圓鏡智。佛的大般若聚如此,“故今”向佛“敬禮”!
“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
這一頌,結贊佛德。佛德無窮,贊是贊不完的,所以只好總結的贊歎一下。“過稱量”、“無譬類”、“無邊法”、“難思議”,都是形容佛德廣大無邊,而歎不能盡的。稱是稱輕重的,量是量長短的。這都是數量的多少,佛的
功德超過了稱量,不可以數量說的,如淨名經說:“無有量,已過量”。譬是比喻,類是類似,佛的功德,是一切不可爲譬喻,一切不可爲等類的,即前文所說的無比。無邊是沒有限際。世間法,在時空中是有限際的。佛的究竟功德法,是“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是“無始無終”,“無邊無中”的。思是心思,議是口議。佛的功德,是超思議的境界,不能以我們的心去思想,以我們的口去言說。佛德是贊歎所不能盡的,所以舉此四義來結贊。
丁二求攝受“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
通常的歸依,末後說:“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也就是求攝受的意思。勝鬘夫人,在贊過佛德,接著就求佛攝受,所以這即是大乘的歸信。“哀愍”,即悲愍。“覆護我”,即求佛護庇的意思。爲什麼請佛加被慈護呢?“令”我的“法種”,能得以“增長”!法種,是法身的種子。一切衆生本有法身的種子,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佛,使本有的功能,生長發展起來,才有成佛的希望
。這就需要假藉外緣的熏習引發,如歸依、受戒等都是。真谛攝論釋說:常、樂、我、淨的四德,是法身的種子,爲未來佛德的根源。求佛覆護,不是神教式的保佑,而是在佛的加被攝受下,自己去精進修學的!“此世”,指現在,“後生”,指未來。菩薩發心,盡未來際,所以說:不特現在,就是未來,也“願佛”慈悲“常”常的“攝受”我!
“我久安立汝,前世已開覺,今複攝受汝,未來生亦然。”
佛認可勝鬘夫人的歸信,所以就說:“我”很“久”就“安立”你了。安立與施設義同。我人在生死中;佛以佛法教化我們,引導我們,使我們安立于佛法中。如佛以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教化衆生,使衆生發心修行,即名爲安立在大乘中。佛久已用大乘法,教化勝鬘,使她安立在大乘法中。勝鬘請佛現在、未來攝受她,佛推到過去,說在過去生中,就覆護你,攝受你了!而且,勝鬘也不是現生才悟解如來的甚深義,“前世”也早“已開覺”──開悟過了。過去既攝受了你,現在又請求我,我當然“今”世“複攝受汝”,就是“未來
生”也還是這樣。
“我已作功德,現在及余世,如是衆善本,惟願見攝受!爾時,勝鬘及諸眷屬頭面禮佛。”
修學大乘法者,在這一生中,好像是初學的,說不定過去已久學大乘了,不過在生死中流轉,暫時忘卻。如遇佛菩薩善知識,一經指點,立即就能了解複得過去的修學。現在,勝鬘經佛指示,即知過去生中長期修學,所以隨即又對佛說:“我”在過去生中,確“已作”了種種的“功德”,可是不以過去所作的功德爲滿足,“現在”以“及”未來的“余世”,還要在佛法中前進修學。我以“如是衆”多的功德“善本”──善根,不斷的熏修增進,故“惟願”佛陀,能慈悲常加“攝受”!
“爾時”,就是歸信圓滿的時候。佛既慈悲而應允攝受勝鬘,所以“勝鬘及諸眷屬”──宮女們,爲了感謝佛的攝受,誠敬的“頭面禮佛”。
佛經可從不同的意義去看:從淺處看,勝鬘見佛、歸佛、禮佛、贊佛,求
佛攝受,佛攝受她。從深處看,勝鬘因見佛而贊歎如來,是她從悟證到諸法如如的真理,勝解佛的功德,所以稱性贊歎,即吐露她的悟境。正因她所悟的,能正見如來究竟德相,所以佛就攝受她,進而爲她授記。
丁叁蒙授記戊一勝鬘得記己一記因
授成佛記,可有通別兩種:泛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這是通記;若專說某一衆生得佛,是別記。也可說是未發心授記,與已發心授記。另有現前授記與不現前授記。今勝鬘是已發心而在佛前授記。此科分二:先明勝鬘得記。
“佛于衆中即爲授記:汝歎如來真實功德,以此善根,當于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爲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我,現前贊歎,如今無異。當複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
得記中,先授因,即預記勝鬘未來的因地。這時,“佛于”大“衆中,即
爲”勝鬘“授記”說:“汝”深解佛的功德,而稱“歎如來”所有的“真實功德”。你即“以此”歎佛功德的“善根”,“當于無量阿僧祗劫”,在“天人之中爲自在王”。劫即時間,有小、中、大的叁類不同。阿僧祗的意思,是無量數,爲華嚴數量中的第一百二十六位。天人中爲自在王,是說她未來因地所得的果報。勝鬘還要經長期的修行才成佛;于此長期──無量阿僧祗劫中,都是在天人中爲自在王的。一般說叁大阿僧祗劫成佛;但在大乘經中,常說要經無量無數的阿僧祇劫呢!菩薩救度衆生,以神通願力,雖處處都可受生;但約菩薩大行所感的果報說,不但不到惡趣去,在天人中也永久是自在的領導者。如維摩居士:“若在長者,長者中尊;若在居士,居士中尊;若在刹利,刹利中尊;若在婆羅門,娑羅門中尊”。菩薩爲了攝化衆生,常居領導地位,所以都在人天中作王。經中說:十信爲鐵輪王,十住爲銅輪王,十行爲銀輪王,十回向爲金輪王;十地中,初地爲四大天王,二地爲忉利天王,叁地爲焰摩天王,到十地菩薩爲四禅天王──這是說勝鬘未來修行期間的殊勝果報。
菩薩的人天中作王,不是爲了享受。勝鬘將來的“一切”所“生處,常得見”到“我”佛;每次見佛,都“現”于佛“前”,從甚深的悟境中,“贊歎”佛的功德,“如今”勝鬘的贊佛,毫“無”別“異”。佛又對勝鬘說:在這長期的修習中,“當複供養無量阿僧祗佛”。供養,不僅是物質的供養,真實的大供養,是要如佛所說,依著去行。見佛聞法,而照著去行,即是供養佛的真意義。供養這麼多的佛,再經“過二萬阿僧祗劫”的長時間,就可以成佛──這是說勝鬘未來因中的長期修習。
己二授果“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不適意苦,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彼國衆生,色力壽命,五欲衆具,皆悉快樂,勝于他化自在諸天。彼諸衆生,純一大乘,諸有修習善根衆生,皆集于彼。”
授果,即預記勝鬘的圓成佛果。成佛時,必有化主、化土、化衆、化法,今即依此四而分別的記別。先說化主:到那時,勝鬘“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
應正遍知”。因勝鬘見佛時,“佛于空中現,普放淨光明”;她即由此見佛贊佛,增長成熟功德善根,故成佛時,名爲普光。如來、應、正遍知,是佛的通號。佛的通號,詳有十號,簡稱世尊;經中常處中說此叁名。如來,梵語多陀阿伽度,即契合諸法如如而成就的意思。應,梵語阿羅诃,即阿羅漢,常譯爲應供,其實含有應殺賊、應無生、應供的叁義。二乘應受人天的供養;佛應受世出世間一切凡聖的供養。正遍知,梵語叁藐叁佛陀,或叁菩提,即正確而普遍的覺者。
次說化土:“彼”普光“佛”的清淨“國土”中,是“無諸惡趣”,唯有人天。在人天中,又沒有“老、病”與“衰、惱”,及“不適意”等“苦”。穢惡世界的衆生,有生、老、病、死的四苦,淨土的衆生,雖還有生死,但沒有衰老與疾病。有情的身體,是四大和合的。或依身的四大粗劣;或環境、氣候、飲食等不適;或煩惱增盛而多欲多憂,就不免爲老、病痛苦所纏繞。淨土中,依身的四大精妙;環境、氣候、飲食等都好,煩惱又輕微,自然就沒有老
病苦了。衰是外物的衰落,如經濟從富有而貧乏等。惱是心中的熱惱。此外,淨土中無愛別離、怨憎會苦,所以也沒有人事的不適意。上來是說淨土中無苦果,下說無苦因。因爲在將來的普光佛國中,“亦無不善惡業道名”,不善惡業道,即殺生等十惡業道,及十惡業道的加行、後起等。淨土衆生,以法自樂,修學精進,只行善,不作惡,所以連惡業的名稱,淨土中也是沒有的。
次說化土中的化衆:“彼”淨佛“國”土中的“衆生”,“色”身是健美的;體“力”是充沛的;“壽命”是長久而不中夭的。此叁者圓滿,即化衆報體的圓滿。彼國衆生,不特報體是圓滿的,就是受用的“五欲衆具”,也“皆悉”微妙“快樂”。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中極美妙的。衣食行住等所需的一切,叫做衆具。五欲與衆具,學佛者大都看作毒蛇猛獸,而主張厭離五欲;少欲知足。其實,五欲與衆具,並不一定是危險品,問題在我們自己,能否自主的受用,不被它所轉。淨土的五欲衆具,當然是勝于穢土的;但這是淨土的莊嚴。由于衆生的煩惱輕微,雖深入于聲色娛樂中,而能不爲境界所轉,
不成爲墮落的原因。所以,欲在我們的心中,而並不在外物的境界。淨土中五欲衆具的精妙,“勝于他化自在天”。在我們這個世界中,五欲最好的,即欲界第六天中的他化自在天。到色界初禅天,即沒有了香、味的受用;二禅以上,不再受用五塵,還說什麼五欲!所以,惟有他化自在天的五欲,最爲微妙快樂。淨土中的五欲,還勝過于他,可見是更加微妙快樂了。經中常說淨土的微妙五欲──聲香光明,美味妙觸,七寶莊嚴,園林池沼,這是適應欲界衆生的欲求而說,以此方便而引導衆生。論到究竟…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