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舍”。依本經所開示,惟有發心救攝衆生,才能護持佛法。這對于不能多作救攝衆生事業的中國佛弟子,該是怎樣的重要呀!

  庚叁攝善法戒“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若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得攝受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此爲攝善法戒。勝鬘先標示攝正法戒說:從今以後,我“攝受正法,終不忘失”。本經以下的義理,都從攝受正法而來,所以應特加注意。甚麼是攝受正法呢?如釋尊成道後,覺得世間一切法沒有可以爲佛所依的;佛因證正法而

  成佛,所以說:“諸佛于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阿含經)這可見,正法是佛所自證的,也即是真如、法性、實相。這是不偏不邪的究竟法,所以名正法。又如華嚴經說:“正法性遠離,一切趣非趣”。趣,即六趣輪回;非趣,即二乘涅槃。正法性是遠離凡夫的生死,小乘的涅槃;生死與涅槃,于正法性中皆不可得。又如妙法蓮華經,依梵語-也可譯爲正法芬陀利(芬陀利是白蓮花)。如竺法護的譯本,名正法華經。本經說一乘,法華經也說一乘,而一乘的根源,即正法。“諸法實相者,言辭相寂滅”,這是正法的說明。佛證此法而成佛,即一乘與佛乘的宗本。所以攝受正法一句,應特別留意。攝受,可通深淺:初發心的,如聽聞,攝持而領受、記憶在心,也名攝受。如璎路經說:“一切諸法門,攝在我心中,念念不去心”。然從此深入,如精勤修行、證悟而實現正法,即是究竟的攝受。總之,爲正法而學習、修行、悟證,都名爲攝受正法。

  次說明攝受正法的重要。“何以”需要攝受正法呢?因爲,“忘失”正“

  法”,“則忘大乘”;若“忘大乘”,“則忘波羅蜜”。這裏說,忘失正法,即忘失叁事:正法、大乘、波羅蜜。正法,雖可攝正行,而著重于佛所自證的諸法實相,這是學佛的根本目的,不能忘失。如忘失了,即忘失大乘。大乘雖通攝一切,而著重于菩薩因行:發菩提心,修六度四攝行。如忘失了大乘,也就忘失波羅蜜。波羅蜜,此雲到彼岸,有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八萬四千等波羅密,以及佛果的四波羅蜜。這裏,可約究竟成辦的果德說。這是境行果次第:忘失理性,即忘失因行;忘失因行,即忘失果德,一忘即一切忘了。

  上明忘失叁事,此下更說二種不欲:“忘失波羅蜜”,“則不欲大乘”,這是說沒有大乘的勝解欲,欲即願欲。如沒有重視,甚至完全忘卻波羅蜜的如來果德,這當然不想修大乘行,于大乘不起勝解的願欲。“若菩薩不”能以勝解心,“決定”趣入“大乘”,“則不能得攝受正法欲”,這是說沒有正法欲。不想趣入大乘,這對于如來自證的正法,也就不求攝受了。既不決定趣入大乘,也就不能“隨所樂”而悟“入”聖果──不能入聖,所以也就“永不堪任

  越凡夫地”。本經特重于攝受正法──受持如來自證的正法,是有甚深意義的。不知此正法,說妙談玄,那裏能理解得一乘的心髓!

  叁事二欲,可以多種不同的方言去說,今且約此意。

  “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正法菩薩摩诃薩無量福利,故受此大受。”

  勝鬘的所以“受此大受”,即由于“見”到忘失正法的“如是無量大過”。同時,“又見未來攝受正法”的“菩薩摩诃薩”,有“無量福利”,即攝受正法,就能趣大乘行,得波羅蜜果等。菩薩摩诃薩,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的略稱。菩提薩埵,譯義爲覺有情,即求得如來正覺的有情。摩诃薩埵,譯義爲大有情。發大願,修大行,斷大見,趨大果,于一切有情中大,所以又稱爲摩诃薩埵,這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

  戊二攝衆同行己一勝鬘立誓“法主世尊!現爲我證,唯佛世尊現前證知。而諸衆生善根微薄,或起疑網,以十

  大受極難度故,彼或長夜非義饒益,不得安樂,爲安彼故,今于佛前說誠實誓。”

  菩薩修行,本不爲自己,重于教化大衆。勝鬘受十大戒,在阿踰阇國,及當時會衆中,起著領導作用。爲了攝引大衆,都能受此大戒,所以于佛前立誓現瑞。

  法,是從佛自證而宣說出來的,所以稱世尊爲“法主”。阿含經常說:“佛爲法根,佛爲法本”,也即是此義。勝鬘說:我受十大受,如來“現”前“爲我證”明,也“唯”有“佛世尊”才能“現前證知”,證知我確能受戒而持行。“而諸衆生”中,有“善根微薄”的,聽說受此十大戒,“或”者會“起疑網”,“以十大受”是“極難度”的。疑惑是網一樣的,爲疑網所纏縛,即不能正信佛法了。度,即到彼岸,也是究竟成辦義。十大受過于廣大,本是不容易究竟圓滿的,所以善根微薄衆生,會疑而不信,不但自己不能受戒修行,還要疑菩薩也不能受持,即還要毀謗正法。所以“彼”疑謗的衆生,“或”者要因此而在生死“長夜”中流轉不息,常起種種“非義”的不“饒益”事,“

  不得安樂”。謗法的罪重,會曆劫受惡果而得不到安樂。所以勝鬘于受十大戒後,“爲”了“安彼”善根微薄衆生,“今”又“于佛前說誠實誓”。誠實誓,即真誠的誓願。

  “我受此十大受如說行者,以此誓故,于大衆中,當雨天華,出天妙音。”

  立誓說:如“我受此十大受”,而真能“如說行”的,即“以此”誠實的“誓”言“故,于大衆中”,空中“當雨(落下)天華”,發“出天”上的“妙音”。華喻發菩提心,受十大戒,將來必得大果。妙音聲是有所诠表的,表示勝鬘說的誓願,必有實行,所以求雨華出音來證明。

  這類誓願,即谛語,本經謂之爲誠實誓,大乘及本生談中多載此事。菩薩由于自心清淨,功德嚴,特別是言行一致,所以能依誓言而現不思議事。

  己二大衆除疑“說是語時,于虛空中雨衆天華,出妙聲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彼見妙華及聞音聲,一切衆會疑惑悉除,喜躍無量而發願言:恒與勝鬘常共俱會,

  同其所行。”

  勝鬘夫人“說是語時”,“虛空中”即“雨衆天華”,並發“出妙聲”說:“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受十大戒而能如說修行,是“真實不虛”的。勝鬘發誠實誓,即刻有此瑞相。“彼見妙華及聞音聲”的──與會的眷屬及阿踰阇國人“一切衆會”,大家都“疑惑悉除”。勝鬘發誠實誓,本非要顯自己的偉大,不過望大家能信受除疑,也照著去作。所以大衆斷疑生信,即“喜躍”得不可說,大家都“發願言”:我們願“恒與勝鬘常共俱會”。恒,是常常時義。現在與勝鬘俱會一處,將來生生世世,也願與她俱會一處,而且要“同其所行”。勝鬘受十大戒,我們也要受十大戒,也要如說而行。前面說過,菩薩淨佛國土,是要攝受大衆,一起發願,同住共行,才能成就的。

  己叁世尊印許“世尊悉記一切大衆,如其所願。”

  這是“世尊”印可勝鬘的眷屬等,爲他們授記:“一切大衆”發願與勝鬘

  同住同行,將來一定能“如其所願”而成就的。記,不一定授成佛的記,凡預記未來事,都可以稱爲授記的。

  丁二發叁大願戊一勝鬘發願己一發願意趣“爾時,勝鬘複于佛前發叁大願,而作是言:以此實願,安慰無量無邊衆生。”

  十大受也是發願,不過這是誓受即行的;今發叁願,是求乎未來的。依文說,此叁願即從攝受正法戒引生。論願體,即菩提心,即法華經所說的“一切智願”,所以能含攝得菩薩的一切大願。

  先說發願的意趣。“爾時”──“勝鬘”受畢大受時,她又“于佛前發”如下所說的“叁大願”。她這樣說:“以此實願,安慰無量無邊衆生”。勝鬘所發叁大願,不是空言無實,而是要從實行去完成的,用此去安慰一切衆生的。佛菩薩的安慰衆生;不是說幾句安慰的語言,是真能使衆生得到實利的,所

  以稱爲實願。菩薩以利益衆生爲先,這不是爲自己的菩提心,真是大願!

  己二發願體相“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願。”

  叁大願中,第一是:“以此”先來所修積的稱贊佛德、受持大戒等“善根”,“于一切生”中,能“得正法智”。願于生生世世中,得到正法的智慧,也即是法華經的“佛之知見”,或“平等大慧”。從發心以去,無論爲聞、思、修慧,或無漏大慧,都願不失正法的如實知見。有了正法知見,雖曆劫在生死中,不致顛倒淪墜,不致急求自了,而能盡未來際去救度衆生,不疲不厭。正法智,雖是自得正智,然實爲安慰衆生的基礎。如菩薩而沒有智慧,生死苦痛不了,那裏能度衆生?這“是”勝鬘的“第一大願”。

  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爲衆生說,是名第二大願。

  勝鬘說:“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爲衆生說”。本爲安慰衆生而願得正法智,那末得了正智,自然要隨時隨地爲衆生宣說此成佛的正法。有緣就說,

  有問就說,決無絲毫的厭煩心。如有了厭心,即舍棄衆生,菩薩的事業就敗壞了。所以文殊開示善財童子,首先要有無厭足心。這是“第二大願”。

  “我于攝受正法,舍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叁大願。”

  勝鬘說:“我于攝受正法”時,或爲自己受持體悟,或教衆生攝取受持,這是並不容易的。菩薩修行正法,宏宣正法,每有極多的困難事。教化人而反受世人的責罵捶打,如法華經常不輕菩薩所受的。或遭遇魔外猖狂,而佛法大受摧殘時,還要有“舍身命財護持正法”的勇氣與決心。如以自己的勞力去助人,或以自己的身體施人與代人受苦,名舍身。因護持正法而失去身命,名舍命。施舍自己的錢財,名舍財。總之,爲了護持佛法,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命財産。惟有護持正法,才能攝受正法。如以爲學了佛,就得佛菩薩保佑,永得安樂度日,這不是菩薩心行。菩薩以利益衆生爲本,要有攝受正法的正法智,更要有舍身命財而護持正法的決心。中國學佛者,雖自稱大乘,而真能從饒益衆生,護持正法去作的,實在太少。中國佛教的衰落,並不意外!

  戊二如來印成“爾時,世尊即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空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