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鬘:叁大誓願,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薩恒沙諸願,皆悉入此叁大願中。此叁願者,真實廣大!”
勝鬘發過了願的“時”候,“世尊”認爲她的大願極好;而叁願的廣大,有的衆生還不能知道,所以“即”爲“勝鬘”“記”別說:你發的“叁大誓願”,“如一切色”的“悉入空界”一樣。色即是物質,凡有質礙都名爲色,如五根五境的十色界。虛空界,是遍一切色──物質的,凡有色法處,即有空界。如這裏有桌或牆,似乎有質礙處,沒有虛空,其實空是無礙而無所不在的。“如是,菩薩”所有的“恒沙諸願,皆悉入此叁大願中”。恒是恒河,河中的沙很多,所以取以比喻數量的衆多。佛菩薩的大願,也是多得難以數量的,然都含攝在這叁大願中。諸願如衆色法,叁大願如虛空。空遍一切色法,如叁大願遍一切願,而一切願攝入于叁大願中一樣。叁大願,體即菩提心願。菩薩發菩提心,不外乎上求菩提,下化衆生。得正法智,就是上求菩提;爲衆生說,
就是下化衆生。發菩提心,又有兩種:或見衆生苦而發心,經中常說:“菩提所緣,緣苦衆生”。或見佛法衰落──信衆放逸,或政治摧殘而發心。菩提心願,重要在救濟衆生,護持正法。見衆生苦而發心,就是爲衆生說:見佛法衰落而發心,就是不惜身命護持正法:這也就是爲人與爲法。總括的說:得正法智是大智慧,爲衆生說是大慈悲,舍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大勇大精進。這叁者,是菩提心的內容,所以叁大願,能統攝菩薩的一切大願。
丁叁攝正法行戊一略明攝正法願己一請說
行願中,先是十大戒,次攝十戒于叁大願,現在再攝叁大願于攝受正法中。攝受正法,是十大戒的第十戒,也是叁大願的要素。本經廣明一大乘;菩薩的行願,如來的功德,都是以攝受正法爲根本的。上已明發願,這需要從自利利他去實行,所以本章重在攝受正法的大行。又分二科,先承上而略說攝受正
法願。行願本是不可分離;內心熱烈的欲求,即是願;有真誠的願欲,必也真實的精進修行。然行必由願,所以分別說明。依文科前爲四,先明請說。
“爾時,勝鬘白佛言:我今當複承佛威神,說調伏大願真實無異。”
當佛印證叁大願完畢的“時”候,“勝鬘”又禀“白佛”陀說:“我”已說了十大戒,叁大願,現“今當”再仰“承佛”的“威”德“神”通力,“說調伏大願真實無異”。勝鬘自受戒,自發願,雖也承佛的威神,但還是自己的本分事。此下說菩薩的大行,也有爲勝鬘所知而未能證實的,所以特別說到仰賴佛的威神加被。調伏,爲梵語毗尼的義譯,即指勝鬘所受的十大戒。大願,即指勝鬘所發的叁大願。從調伏與大願的究竟根本處說,即是真實無異的攝受正法。真實無異,即真如的異名。
己二許說“佛告勝鬘:恣聽汝說。”
“佛”經她的請求,就“告勝鬘”說:照著你的意思(恣),“聽”許你
“說”好了。
己叁正說“勝鬘白佛:菩薩所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真爲大願。”
“勝鬘”得佛允許,就禀“白佛”道:我上面雖說“菩薩恒沙諸願,皆悉入此叁大願中”;但從究竟根本而統攝來說,“菩薩所有”的如“恒”河“沙”那樣的“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這一大願,即“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才是“真”實無異的“大願”。攝受正法願的甚深廣大,並沒有說到;這要在廣說攝受正法行,才充分的開顯出來,這僅是承前總結而爲下文的張本,如標題一樣。
己四贊說庚一正歎所說深妙“佛贊勝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汝已長夜殖諸善本,來世衆生久種
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說。”
經中凡重要處,深奧處,佛常先爲廣大贊歎,以起衆生的信心。如法華經將說一乘,佛先贊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本經也如此,所以勝鬘一論到佛法根本──攝受正法,“佛”即“贊勝鬘”說:“善哉!善哉”!你的“智慧方便”,多麼“甚深微妙”呀!智慧與方便,都是智慧,而約義有二。重要的分別在:約自證正法說,是智慧;約依語言文字而爲他說,是方便。正法,是不可思議的,能應衆生的心思口議而說,所以是善巧方便。或如實知正法,是智慧;由于衆生根機鈍劣,不能“如實法相說”,要用善巧方便,作不了義,不盡然的說法,是方便。勝鬘能如實知攝受正法,能了知從一乘而出生諸乘,諸乘終入一乘,所以贊她的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所以有甚深智慧與微妙方便,因爲“已”在過去生──“長夜”中,種“殖”了福德智慧的“諸善本”。不然,那裏能有此甚深微妙的智慧方便?勝鬘以智慧方便所說的攝受正法,未“來世”中的“衆生”,要是“久種善根者,乃能”理“
解”你“所說”的。如來贊歎勝鬘與聽衆的智慧深,修習久,目的在說明勝鬘所說的法門,殊勝廣大。
庚二引歎所說同佛“汝之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得無上菩提,亦常說此攝受正法。”
佛法,是佛佛道同,也是師資道同的。以此證明勝鬘所說的正確,以加強衆生的信心。如法華經方便品,也引證過去諸佛都是;未能直說一乘而巧說叁乘,後又會叁乘而歸于一乘。所以佛說:“汝”今“所說”的“攝受正法”,皆“是過去”諸佛“已”經“說”的,“未來”諸佛“當”要“說”的,“現在諸佛”“今”正“說”的。現在有十方諸佛,釋迦佛也可攝于現在佛中,爲顯釋尊是此娑婆世界教主,所以特別說:“我今得無上菩提,亦常說此攝受正法”。諸佛所說,與勝鬘所說一樣,即顯示法門的正確。
庚叁結歎所說功德
“如是我說攝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邊際,如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何以故?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如是,我說攝受正法所有”的“功德”,不是有限有量,而是“不得邊際”的。無邊際的功德,衆生是難于究竟了知的。但“如來”的“智慧”,也是無邊際的;依智慧而說深法的“辯才,亦無邊”無“際”的。攝受正法的功德,與如來的智慧辯才,是相應的:由正法的功德無邊,如來的智慧也無邊,說正法的辯才也無邊;由如來智慧與說法的辯才無邊,所以能圓滿的了知,圓滿的說明正法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如說函大蓋也大。“何以”如來的智慧辯才能如此?因爲“攝受正法”,實在“有大功德,有大利益”,無量無邊;佛的智慧辯才,從攝受正法中來,所以也是無量無邊的了。這一贊歎中,說明了正法的究竟圓滿,如來智慧與辯才的究竟圓滿,而爲依正法而說一佛乘的宗本。
戊二廣明攝正法行
己一法大庚一請說
此下文廣義深,而主要在說明(一乘)大乘的廣大義。一般說大乘與一乘,唯知高推玄妙,不知一乘與大乘的所以究竟,應先知它的廣大義。一乘與大乘,有二要義:一、出生,從大乘中,引生無邊的佛法;雖法門無量,而一切佛法以大乘(一乘)爲根本。二、收入,雖流出一切佛法,而在佛陀本懷,無非使衆生漸入佛乘;即一切佛法以一乘(大乘)爲究竟。法華重于說一乘,而佛先入無量義處叁昧,說無量義經,明出生無量法門義。如不知大乘的出生,廣無量義,即不能知會歸一乘的究竟義。本經的攝受正法章,顯示出生廣大義;次一乘章,即顯示究竟收入義。廣大義是什麼?即大乘的大。上面說攝受正法有叁;正法、大乘、波羅蜜。忘失正法即忘大乘,忘失大乘即忘波羅蜜。現從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大乘義,而論攝受正法即正法,即波羅蜜,即攝受正法者。此章分法大與人大二科。攝受正法的廣大義是法大;由所攝受的正法廣
大,能攝受正法者,也就偉大。法大,約多義說大;人大,約勝義說大。
“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複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明法大中,先請說。“勝鬘”又“白佛”說:“我當”再“承佛”陀的威德“神”通“力,更”“演說攝受正法”的“廣大之義”。大乘法體,確不是對小,而是絕對的。依言施設,摩诃(大)有大、多、勝叁義,即以多及勝來顯示大義。約數量,衆多名大;約質量,殊勝名大。今明法大,即以衆多顯大,即含容大。
庚二許說“佛言:便說。”
庚叁正說辛一總示“勝鬘白佛: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此即總明法大的廣大義。古德有說:廣大是總,別說有叁:一、無量,二
、得一切佛法,叁、攝八萬四幹法門。或有總分爲四:即廣大、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以此叁義四義科文,多不貼切。現在簡單的說:“攝受正法廣大義”是什麼?“則(與即同)是無量”義。無量義有二:一、“得一切佛法”,二、“攝八萬四千法門”。一切與八萬四千,爲無量的異名;無量,所以是廣大。依攝受正法(大乘),能得一切佛法,凡從佛如來自證正法所流出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廣攝五乘。得一切佛法,即叁義中的正法。佛的法門,傳有八萬四千,是教化衆生的方法。大乘賢劫經中,說有八萬四千波羅密;大毗婆沙論等,說有八萬四千法蘊,都即此八萬四千法門。門有開通關閉二義,佛說法,也有此二義,如說離惡生善;離染成淨;離生死,入涅槃;遠離戲論,通達真實;所以稱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從攝受正法中出生。此即叁義中的波羅蜜義。
辛二別說壬一攝受正法即正法
癸一舉喻子一大雲注雨喻“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雲,雨衆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
攝受正法的廣大義,即大乘的大。先說攝受正法即是正法,也即是解釋“得一切佛法”,共有四個譬喻。第一大雲注雨喻。舉喻說:“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雲”。依佛法說:世間壞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名空,共經二十小劫──空劫。以後,因衆生的業感而世間又開始成立,進入成劫。世間初成的時候,虛空中有大風生,因風的鼓蕩力,大雲彌漫,從大雲而…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