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淺釋▪P12

  ..續本文上一頁要趕快去,你若是不去,那我就同你不客氣。爲什麽他要戴著高帽子來呢?他知道人人都歡喜戴高帽子,知道對於人們,你若是稱贊他幾句,你真好啊!你是世界第一啦!或者你是一個老修行,啊!最有修行的人。或者你是一個最有學問的人,或者你已經得到十個博士,八個學士,或者你又是什麽學者,啊!這一套的高帽子給他們戴上,說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大人物,這麽樣贊歎。因爲人人都歡喜被贊歎,所以無常鬼見著人,他就自己戴著高帽子,戴著高帽子,知道你不怕他了,所以他就帶著你去見閻羅王。因此「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你若知道這個世間的一切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懶惰啦!不要那麽疲倦啦!你一疲倦不要緊,那個閻羅王,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要請你去喝酒,請你去吃肉,到那個地方吃那種肉,大概也不太舒服,喝那種酒,想必也沒有味道,可是那個時候你才後悔,就已經晚了,閻羅王給你下了請帖,你再想不去,也不行。這一點切記,不要懶惰,不要放逸,因此就要「當勤精進」。

  「譬如小水」:你要精進,譬如什麽呢?雖然你不太精進,但是你天天修行,天天用功,也會有成就。就好像那個小的水,「長流則能穿石」:它若是常常地流,就能把石頭都磨得薄了,磨得小了。穿石,就是把石頭都磨得小一點,不是說在石頭的中間穿出一個窟窿,不是那樣的。在那個地方,有石頭擋著它,常常有小水流著,把石頭也磨得小了,磨得沒有那麽大了,所以才能穿石。這也就是說,雖然你不是很勇猛精進,但是你若是能繼續不斷,朝於斯,夕於斯,白天這樣子,晚間也是這樣子,晝夜六時不間斷的來修行,就能穿石。這個石頭也就是業障,你的業障能夠消了,那麽你的善根就能增長。修行就怕站(停下來),你若能天天修行,就會有成就。你若是一天不修行,那麽就拉得很遠了。所以說:「站一站就二裏半」,雖你開汽車開得不快,但是你不停止,那麽它一樣也可以走得很遠。你要是一停下來,人家另外一輛汽車,就跑過去,會跑二裏半,跑過去了,所以「站一站就二裏半」。那麽你修道也是這樣的,你天天修行,不間斷地修行,時間久了,就會成功的。你若是一股一股的修行—一股勁兒的修行,一股勁兒又不修行了,這樣就不會成就的。

  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學佛法就像是在逆水中,不是順水。逆水行舟,你若是不往前進,就是退步,它因爲是逆水,所以就向後退了。「心如平原走馬」,這個心就像是在一個曠野地方中的野馬似的,也沒有一個龍頭,也沒有一條缰繩,「易放難收」,當你把牠放開的時候是很容易,但是你若想把牠給抓回來,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一定不可以疲倦,一定要精進。

  「若行者之心」:要修行的這個人的心。「數數懈廢」:數數就是很多次,很多次的。「數數」,這是出自《論語》,《論語》上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事君數」,你若是對皇帝,長長氣氣的,總是在皇帝面前來磨豆腐,總在皇帝面前說話,羅羅嗉嗦的,那麽這個皇帝一定會懲罰你,這是汙辱。「事君數」,數就是很多次,你或者說得太多了,「斯辱矣」,他一定會汙辱你,或者是皇帝罵你,甚至於殺你,你得到汙辱了。「朋友數」交朋友,你若是也這麽樣羅羅嗦嗦的,總是在他面前說了一次又一次,這叫磨豆腐。這個樣子,他一定會疏遠你的。。懈廢,懈就是懈怠,廢就是懶惰。聽見沒有?不可以懶惰的!你數數懈廢,就是時時歡喜懶惰,歡喜什麽事情都不做。

  「譬如鑽火」:這有個譬喻,譬喻什麽呢?就好像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似的,在木頭裏邊鑽個窟窿,把木頭鑽熱了,那個木頭自己就會出火。在燧人氏以前,我們人類誰也不知道吃熟的東西,都是茹毛飲血,抓著野生的動物,把牠們的皮給剝開,就喝牠們的血,這叫茹毛飲血。「穴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就是這樣子的,不知道應該吃熟的東西。在燧人氏之後,大家才知道吃熟的東西,把食物給煮熟了,水也燒開了才喝,因爲以前沒有火,燧人氏鑽木取火之後,才知道吃熟的東西。現在譬如鑽火,就好像在木頭裏邊鑽火一樣的。「未熱而息」:鑽火是要等熱了之後,它才會發出火來,你還沒有等到熱就不鑽了,那怎麽會有火呢?所以未熱而息,「雖欲得火」:你不等到它熱,就停止了,就好像修行還沒有成就,還沒有證果,你就不修行了。那怎麽能證得果位呢?又怎麽會有智慧呢?所以「火難可得」:你若是鑽火鑽了一半,還沒有等它熱,你就停止了,那絕對得不到火的。「是名精進」:這個所說的就是精進的意思。精進,就像鑽火似的,必須要鑽到它出火了,然後你才可以停止。那麽修道也必須要證了果,然後你才可以達到無修無證的程度。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也沒有問題,人卻把它弄出很多的問題來。好像這一篇文章,我過去根本都不記得,把它給忘了。而現在他們又因爲這個,寫出了十幾篇文章。因爲我看它好像是很好玩似的,所以這一次到洛杉矶來,本來並不需要帶來念給你們聽,可是現在帶來念給你們聽聽,教你們各位也知道這件很好玩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麽事,那麽現在又寫文章,又讀給大家聽,弄出這麽多的事情來,所以就叫「天下本無事,我這個庸人自擾之。」

  在這兒各位要知道,學佛的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種因的時候,種得不乾淨;到結果的時候,也就不清淨。所以我們修行,必須時時刻刻都很小心的,不要做錯因果的事情。因果不可錯,修行不可停,修行是一天要比一天求進步,可是對因果是不可以錯的。今天有位弟子講的很有道理,她說:「我們佛教徒不應該自己常常互相毀謗,互相揭私,或者是宣揚其他人的短處。」這是對的,可是在我們佛教徒裏邊,我們也不應該不知道每一個人的所行所爲有什麽地方錯了。我們可以研究這個錯的地方,然後把它改善,所以這也是應該知道的。好像越南那些難民,現在在海上漂流,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這是爲什麽呢?就是因爲在往昔,他們盡去斷人家的生命,他們曾經令旁人受這種顛沛流離的痛苦,所以在這一生,他們也要受這種苦。我們雖然沒有受這種苦,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同情的心,想法子救濟這一些人,使令他們離險入夷,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應該要這樣做的。如果能把他們這種痛苦解除了,那麽將來大家也就不會有這種的痛苦了。所以在因地的時候,必須要小心。

  我現在再舉出一個例子,你們看看那個伊朗的國王,以前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個國王,他在每一個國家都買了房子,買了地。他買的房子,是最漂亮的房子;買的地,也是最值錢的地。可是現在他政權被人給推翻了,他自己既沒有房子住,也沒有那一個國家歡迎他去,到處流離失所,甚至於隨時都有人要刺殺他,他一定是時時都恐怖,, 時時都在顛倒夢想中。在這種的生活裏頭,你說他有那麽多的錢又有什麽用?連一個平安的地方都沒有,這是一個例子。爲什麽他這樣子呢?就因爲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專門騙人,專門把人的錢都化緣化到他自己的手裏去。那麽化到他的手裏,他也不做公益的事情,譬如你化了緣去造廟,去修個大廟,或是造寶塔,可是他什麽也不造,就是造他自己的王朝,擴張自己的勢力。做了國王之後,把來路不明的錢,做爲自己的,結果也都失掉了,都沒有了,這是因果。因爲在因地,他種錯了因,所以到果地,他還是免不了受這種顛沛流離的苦。

  我爲什麽要說這個?這就是希望我們佛教徒自己明白這種因果循環的道理,不要錯因果,不要弄得將來鑽到牛角裏頭去,無路可通。所以我們大家注意,切記切記!在修道的時候不要錯因果,不要隨隨便便就惱害其他的人,傷害其他的人,這是不可以的。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爲所害。譬如著铠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也就是不失念。不失什麽念?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識的念,不失念良師善友的念。不失正念,而沒有邪念。不失正念,心裏就常清淨;不存邪念,心裏就沒有染汙。心裏常清淨,就是菩提心;心裏沒有染汙,就是沒有煩惱心。所以不失正念,就有無量的功德;你若失去了正念,就造了無邊的罪業。

  所以佛說「汝等比丘」:這個「比丘」,還是一樣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尼,這七衆弟子都包括在內了。若「求善知識」:你們各處求訪善知識。什麽叫善知識呢?善知識就是正知正見,幫助你發菩提心,不令你退失菩提心,而且能開導你發菩提心。所以又要「求善護助」:求這個善知識,來護持自己修行,發菩提心。你假如想要這樣子,「無如不忘念」:你若想發菩提心,你就要念茲在茲,念念不忘,念念能發菩提心。「若有不忘念者」:假設有這樣的人,能不忘失菩提心,「諸煩惱賊」:這諸煩惱賊就是貪瞋癡這叁毒,這叁毒都是煩惱。你有貪心,貪不到就生煩惱;你有瞋心,也是煩惱;有愚癡心,又是煩惱。所以這貪瞋癡都是無邊的煩惱。「則不能入」:你若是常常有這一個菩提正念的心,什麽煩惱也都沒有了。所謂「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所以這一切的煩惱也都不能擾亂你了。

  「是故汝等」:因爲這個,所以你們各位佛的弟子。「常當攝念在心」:這個攝念,就是把妄想攝得不生,正念現前。什麽時候也不會令自己心裏打妄想,不管什麽時候,都是在那兒發大菩提心。攝念,一念不生。攝念,把所有的念都皈依了。「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這種境界就是攝念,攝持這個念。

  攝念也就是《孟子》上說「操之則…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