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淨觀。
良心!良心!雖然大家高叫著人要有良心,但沒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奸淫,手犯的竊盜,口犯的惡言,主宰著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著硫酸,把自己曾經愛過的人澆毀得面目全非;親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談心的朋友分屍滅迹,這些慘絕人寰的罪惡,不就是導源于心嗎?
一個人因爲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矇蔽了,私心的氣焰高了,什麼義理人情可以不講,什麼損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這個世間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會國家的戰爭,莫不由于私心的蠱惑!
現在的社會,倡導科學的發明,鼓勵藝術的進步,目的不外是增進人類的快樂幸福,但這仍然只是治標,因爲科學、藝術並不能完全製止人類的犯罪,所以在科學、藝術之後,若能發揚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個人的良知發掘出來,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緣外境,這才能使世界獲得安甯和平,使人類獲得真正福祉!
世間的人,平常最愛的是美好的身體,最關心的是衆多的財富,但到人生最後的時候,身體、財富卻無法帶走;人在生之日最不關心的是“心”,但到告別世間時,緊緊跟隨我們而去的卻是“心”!
爲身體享受忙碌的人多,爲自心淨化修持的人少,難怪世間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體、財富不是我們的,心才是我們的主人翁!
《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又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惡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謂善惡,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罷了。
因爲心易造惡,所以招感這有爲的身形。假若易惡爲善,雖有身體,當下就清淨解脫了。
能照上面說的道理觀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漸脫離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覺悟的經文結尾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上面所講的是《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一覺悟,綜合這一段經文是說,要學菩薩了生脫死、廣度衆生的人,第一應該覺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這個世間到處都是不安不實,因緣和合的四大五蘊的我,實在說來是苦的、空的、無我的、生滅的、變異的、虛僞的、沒有主宰的。執著的妄心,是罪惡的源流;幻現的色身,是罪業集聚的處所。能懂得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維觀察,就可以漸漸的遠離生死衆苦的輪回。
把上面的第一覺悟,用表說明如下:
第叁講 多欲爲生死的根本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一覺悟是說佛教的世界觀;從第二覺悟一直到第七覺悟是說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講到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叁際;講到空間,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無量的世界;講到有情,有佛、菩薩、天、人等的十法界衆生。佛教所包含的道理雖很廣泛,但佛教所講的還是以人生問題爲主。
說起人生問題,就會聯想到人生所必須的衣食、育樂、婚姻等等的問題上去,其實,這些問題雖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問題還是生死問題。
今日大家所標榜的都是在謀求人類的幸福,但科學的發達,藝術的昌明,文學的優美,政治的進步,並不能完全解除人類的痛苦,因爲科學、藝術、文學、政治只能改善人類的生活,但不能解脫人生的生死。
衆生在叁界六道裏輪回,生生死死,受著無窮的苦迫,這都是由貪欲引起的。學術進步,物質文明,並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一切學術改進人的生活,但也助長人的欲望,所以科學也好,藝術也好,文學、政治也好,對人類是功罪參半,它增進人類的幸福,也帶給人類苦惱。
欲壑難填的世間,大家爭求著聲色貨利的欲樂,對于欲樂中隱藏的痛苦,並不畏懼,這都是由于衆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輪回中,以苦爲樂,積習難返,終日爲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尋求解脫。
經典裏有這麼一段故事:在印度恒河的岸邊,有一隊背著魚籠從市場趕回家的婦女,在路上遇到一陣豪雨,這時,天漸漸的暗下來,但離家還有五、六裏的路途,正當她們無法可想的時候,恰好有一個花店的主人留她們在家過夜。屋內全是花,充滿了芬芳的香味,她們辛苦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來後,卻怎樣也睡不著,芬芳的花香使她們反而感到不習慣,直到晨雞報曉的時候,她們都還不能入睡。其中有一個聰明的女人,去把魚籠拿來放在床頭,腥味蓋覆花香,這樣,她們才安然的睡了一會兒。
被欲所囚的世間,汙穢腥臭,大家久處其中,反而以爲快樂,就如喜聞腥味的那群婦女一般。
當然,欲,不一定完全是壞的,經裏說欲有雜染欲和善法欲之分。內心不淨,貪著外境的名利聲色是欲,有著爲人服務的理想從事社會福利的工作,也是欲。所以,每一個人應增長善法欲,而減少雜染欲。
可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是雜染欲,而不是善法欲,難怪佛陀在說法的時候,常常诃欲了。
大家所希望滿足的欲望,不是眷屬增多的欲,就是資用豐富的欲;不是升官發財的欲,就是長生不老的欲。其實這些欲就真能帶給人快樂嗎?父子、母女、師生、僚屬、夫妻、兄弟、親友、僮仆等的眷屬欲是滿足了,但是,親愛的眷屬有時反而成爲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兄弟阋牆,父子反目,夫婦離婚,僮仆害主,恩愛的眷屬反目後連路人都不如,聰明的人,何必一定要滿足眷屬欲呢?
除了眷屬欲,人的資用欲也很強烈,衣食住行要求其豐富,土地金錢是越多越好,每個人都希望資用方面的物質能夠增加,其實,有時反爲資用的物質拖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爲資用欲而葬送。財色當前,朋友義氣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問,人不成其爲人,就給資用欲拖累了。
除了眷屬欲、資用欲以外,還有自體欲,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總希望面容要美麗,力氣要強健,壽命要久長,可是世相是無常的,青春不常在,美貌能幾何?就是古人說的叁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赫赫的功業之下,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
綜觀多欲的人,苦惱越多。貪財,得到財不一定快樂,人爲財忙的很多;貪名,得到名不一定快樂,人爲名累的很多;貪色,得到色不一定快樂,人爲色亡的很多;可見“多欲爲苦”的這句經文,實如警世的晨鍾!
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的境界就是無欲的境界,人能無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惱自然減少。你看那些功名場中的人物,你看那些坐賈行商的衆生,爲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谄媚,說些花言巧語,大家做著欲望的奴隸,還以爲快樂,這是多麼的悲哀!
當然,佛教並不是絕對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態度,對于眷屬、資用、身體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縱,但也無法完全脫離,所以,應該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離煩惱欲。
翻開印度的曆史,就知道當佛陀住世的時候,印度社會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縱欲的樂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盡量使生活奢靡享受;另一部分是修習外道的苦行人,是絕對禁欲的。苦行者不但斷絕男女欲,他們對于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煉自己。對于吃的東西,只用水中的綠苔,或是草根樹皮花果之類聊以充饑,他們不穿衣服,終日裸著身體,有的坐在荊棘之上或是懸岩之邊;有的臥在水邊或是火旁。這些無益的苦行,徒然苦了自己,並不能因苦行而解脫。舍離了樂行欲,又爲苦行欲所囚,這終不是解脫的方法。所以佛陀成道後,發出他真理的宣言,要修道者遠離苦行(禁欲)與樂行(縱欲)的二邊,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
以慈悲代替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讓心中生起雜染欲,自然就不會“多欲爲苦”了。
俗話說:“欲望不多的人,就沒有失望;欲望越大的人,痛苦越多。”又說:“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如地獄。”我們可以從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冢間修行,從孔子的門人顔回居陋巷,得到證明。從這些道理來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來,多欲就是苦的根源。
經文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衆生在六道中生死輪回不已,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這樣的疲勞辛苦,不就從貪欲而來的嗎?
就拿現實的生活來說,終日營求貪取,做著生活的牛馬,不時患得患失,惶惶不安,這也都是從貪欲而來。
貪欲,實在是可怕得很!世間上喪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于貪欲的緣故。你看那飛蛾投火,魚兒上鈎,不就是貪欲所促使的嗎?你看那些因竊盜罪、奸淫罪而被囚禁在監獄的犯人,不都是貪欲所陷害的嗎?
過去,有張、王二人相約出遊,他們在路上撿到一塊金元寶,二人大喜,商量結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張對姓王的說道:
“這一塊金元寶,讓我們二人遇到,是當地城隍老爺有眼,給我們發財的機會,我們應該買些酒菜到城隍老爺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這樣很好,你去買菜,我在城隍廟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歡喜這麼做。
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懷了鬼胎。
姓張的心中想:“這塊金元寶,兩個人分,一人只有一半,這一半能用多久?”
姓王的心中也想:“這塊金元寶,兩個人分,一人只有一半,這一半能用多久?”
貪欲心裏起,惡向膽邊生。
姓張的想在酒菜裏放些毒藥,害死姓王的,他好一個人獨得那一塊金元寶!姓王的見到城隍廟中無人,准備了一把斧頭,想害死姓張的,他好一個人獨得那一塊金元寶!
張、王二人自以爲想得妙計,對方決不會知道這一點。
當姓張的酒菜買來,正在向城隍爺求拜的時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頭從腦後砍來!
姓張的死後,姓王的歡喜非凡,正想拿著金元寶逃之夭夭的時候,忽然覺得饑腸辘辘,他想何不將供在城隍爺前的酒肉拿下來充饑。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覺天旋地轉,藥性發作,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張、王二人因爲貪欲過大,皆想獨得金元寶,因此萌發害人之意,沒想…
《八大人覺經 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