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卻害了自己!這是因果現報,也說明了一切罪惡都是從貪欲生起的。
我國有句俗語說得好,“橫財不發命窮人”,本來財富並不是靠貪欲而能得到的,發財要有發財的福,沒有福,硬是想滿足貪欲,求富求貴,其結果都是很悲慘的!
發財的福,是從積德、布施而來,並不是從貪欲而來!
多欲既然爲苦,生死、疲勞既然是從貪欲而起,那如何來對治呢?經裏告訴我們“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我們在前面講過,欲不一定完全是罪惡的,爲社會辦福利的善法欲,不但不會有人反對,還會獲得很多人的贊揚,不過,名利財色的欲過分奢求,社會輿論也不會同情的。雖然名譽、財利、男女、欲食等欲,經裏並不要你完全斷絕,事實上也無法完全斷絕,但經裏要我們“少欲無爲”,多欲的人煩惱必多,少欲的人煩惱必少。少欲者心無谄曲,少欲者心不妄求,心無所欲則剛直,心無所欲則坦白,少欲無爲的人,就不會爲根塵牽累,身心自然就會獲得自在。
豔麗的色相,窈窕的歌舞,美味的飲食,崇高的名聞,給人的誘惑力極強,每每使人蕩情失志。欲海裏飄流的人生,身心怎麼能得到自在安樂呢!根本的對策,是遠離煩惱欲海,不要在欲海裏冒險,提高警覺,不受它的誘惑,以定動慧拔的態度,奉行佛教的戒學。雖于飲食,但不爲貪圖口味而殺生;雖然聚財,但不貪圖枉法以竊盜的手段取財;雖行夫婦之事,但不邪淫鬧出多角的惡情糾紛;雖然說話,但不說妄言绮語;如果對世間能有這少欲無爲的態度,身心固然自在,人間也就沒有紛爭了。
第四講 知足爲守道的根本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本經第二覺悟說的是多欲爲生死的根本,在這第叁覺悟裏是說知足爲守道的根本。要離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遠不能有所成就。
一般人對于這塵勞的世間,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金錢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萬,名位做到縣長想當省長,當了省長又想做部長。
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個人“心無厭足”是非常貼切的。歌雲:
終日忙忙只爲饑,才得飽來又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
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
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叁品仍嫌低;
一品當朝爲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
心滿意足爲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
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
不知足的人,就如生活在永無滿足的欲望裏。
很多人就是在功名富貴永無滿足的欲望裏,苦苦惱惱地度過了寶貴的人生。
世間的禍患,人生的罪惡,都是由于心無厭足而來,人雖然明明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但活一天,總要對這個世間貪求一天。
傳說中的佛子呂洞賓,由仙道皈依佛教,一天想要試試人間的衆生根機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他化作一個老頭兒的樣子降臨凡間,在路上,正好遇到一個小孩子,他就上前問道:
“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什麼嗎?只要你把希望說出來,我都可以滿足你。”
這個小孩心想,世間最貴重的就是黃金,有了黃金什麼事都可以做,因此他就回答道:
“我希望有一塊黃金。”
呂洞賓當即用手向身旁的石頭一指,一塊大石頭忽然變成黃金,呂洞賓就說道:
“小朋友你把這塊黃金拿去,作爲我們的見面禮吧!”
這個小孩子被呂洞賓點石成金的情形愣住了,但他思索了一會兒,就說道:
“我不要這塊黃金了。”
“爲什麼不要呢?”呂洞賓也被弄得莫名其妙。
“我要你的手指!”小孩子說。
“你要我的手指有什麼用呢?”
“剛才你說要滿足我的希望,這塊黃金承蒙你給我,但一塊黃金有用完的時候,若是你把手指給我,當我要錢用的時候,就可以點石成金了。”
這個小孩子貪得無厭,不識好人心,讓呂洞賓著實失望,他也自歎衆生難度了。
衆生的“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這是不容否認的,貪欲越多,增罪越多。可是大家都沒有想到,“大廈千間,夜眠幾尺?積資巨萬,日食幾何?”在那些萬貫家財的後面,不知隱藏著多少的罪惡!名譽高位之中,不知潛伏著多少陷阱!
增長罪惡的非法多求,約而言之,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竊取他物,如小偷、強盜、土匪,專以掠奪他人的財物爲主。
第二是抵賴債務,如借他人的財物,到期不肯歸還,倒賬、抵賴、損人利己。
第叁是吞沒寄存,如有人因事他去,將東西存放,待到領取時,否認其事。
第四是欺罔共財,如兩人合夥經商,于共得的利潤他要獨占,賺了一萬,他只肯說五千。
第五是因便侵占,如私取公物,或是偷工減料,假公濟私等等均是。
第六是藉勢苟得,如貪汙舞弊,欺騙敲詐,以顯赫的勢力使受損的人不敢伸張。
第七是經營非法,如開設酒家、舞廳,或是屠宰爲業,或是販賣殺生用具(如釣魚具)。
人心沒有厭足,非法的貪求就不會停止。本來,穿衣服只爲了遮體取暖而已,但有錢人的衣衫,力求绫羅緞帛;吃飯只爲了充饑而已,但有錢人的叁餐,非要山珍海味;住處只要能避風雨就好,但有錢的人非要雕梁畫棟;在享受方面,大自然的山水花草不夠,還要跳舞打牌。以有限的物質,要想滿足心無厭足的欲望,這怎麼能夠?因此就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了。像上面說的非法多求,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實是增長彌天的罪惡。
在欲望的生活裏打轉,因爲心無厭足,所以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但如在修道的菩薩來講,他們就會“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了。
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功臣,晉朝的道安法師,有一天,一位護法居士郄超派人送了一千斛白米給他作爲寺中的齋糧,但寺中沒有這麼大的米倉,好不容易,道安法師騰出叁間樓房,才把這一千斛白米裝進去。
于是,道安法師回覆了郄超居士一封信,信裏說:
“承蒙你送給我們一千斛白米,但卻增添了我們很多收藏的麻煩!”
一般人總是嫌東西少,而道安法師卻嫌東西多,這是聖者的胸襟,這是菩薩對世間的態度!
覺悟的修道者,對于世間物欲的看法是,多求的結果是窮,喜舍的結果才是富,東西多了,心爲形役,生活反而得不到安甯。
一個人因爲不知足,使心耽著外境,因此,財富當前,生命就在財富手裏;美色當前,生命就在美色手裏;多求的人,自己是什麼也保不住的。曆代以來的富豪在哪裏?多求者的結果究竟能得到什麼?若是能夠知足,生命才能安定,生活中才有樂趣可言。
過去有一個騎著騾子外出的人行走在旅途上時,見到前面一個騎馬的人,心裏非常羨慕,貪欲之心油然而生,但當他回頭一看,有一個人正汗如雨下的推著車,他仔細一想,不覺心平氣和了。他說:
“別人騎馬我騎騾,看看眼前我不如;
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
從這裏可以看出來,我們若是把富于我者、貴于我者拿來做爲比較的對象,自然會心懷不平,生起不知足的意念;若是能把貧于我者、賤于我者拿來和我們對比,則自然會心平氣和,如此就不會造業。“知足常樂”,這是修道者最好的座右銘。
覺悟的人就不會非法多求,因爲覺悟的人永遠是知足的。覺悟的菩薩,並不是不要錢,而是覺悟的菩薩善于用錢。錢財保存得再多,並不屬于自己,把錢財用于有用之處,才是屬于自己的。所以覺悟的人處理財富的方法:十分之二用于救濟爲善,布施供養;十分之二用于自己生活日用所需;十分之二儲蓄,留作老病旅行必要之用;另余十分之四留作經營,將本求利。
在佛法裏說財富爲五家共有:㈠貪官汙吏可以假借權勢,敲你竹杠;㈡水火無情,可使你的財富毀于一旦;㈢土匪盜賊,可強迫你獻其所有;㈣戰爭年頭,刀兵烽煙,使你反爲財累;㈤財産再多,不肖的子孫,吃喝嫖賭,可以傾家蕩産。這樣,我們的財富不是和貪官汙吏、水火、盜賊、刀兵、不肖子孫等五家所共有的嗎?能夠覺悟知足的人就會知道,財富、寶藏不一定屬于自己,享受不一定屬于自己,把財富施諸悲敬,用于應用之處才是真正屬于自己。
戰國時代的顔斶,齊宣王要拜他做老師,並且對他說:
“只要顔先生收我爲弟子,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飯食有牛羊豬肉,出外可以坐車,並賞給你妻妾子女美麗的衣服。”
顔斶輕輕的回答道:
“謝謝您的好意,我是不願當王者之師的,我願意吃飯時慢慢的咀嚼,等于吃肉一樣;走路時慢慢的前行,等于坐車一樣;安分守己,不去犯罪,當作尊貴;清淨自守,凡事以理去做,當做快樂。”
像顔斶能知足,才不會受世間的侮辱。
修學菩薩道的人,能安于貧窮,清淨守道,把求智慧、求解脫當做事業。
像惠能大師做舂米的工人數月如一日,像百丈禅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弘一律師一件棉襖能穿數十年,虛雲和尚在真如寺以水當飯而不向惡勢力屈服,像這種安貧守道的精神,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把握人生!
修學佛法的菩薩,並不一定非要過窮苦的生活才算清高,在佛教裏,大富長者多的是。若是心裏的貪欲不除,只是外表裝做苦行的樣子,也是不足取法的。
在佛教裏,也不是教我們有錢不要,正當的財富,用于正當之處,是越多越好。如果是不正當的錢財,雖一分一毫也不可取。
過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難行走在路上,見到路旁有一堆不知是誰遺失了的金銀,佛陀就指著金銀對阿難說道:
“阿難!你看到了嗎?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阿難回答。
佛陀和阿難走過了以後,在田裏工作的父子二人,就很奇怪的來看看是什麼毒蛇,哪知不是毒蛇,是一堆金銀,父子二人很歡喜,暗笑佛陀和阿難見財不要的無知,于是他們就把金銀運回家中,總以爲自己發財了。
不久,國王知道…
《八大人覺經 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