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切衆生。他能利益一切衆生,所以他就得到覺悟了,也就是我們衆生之中的一個覺悟者。

  本來他和我們是一樣的,不但菩薩和我們一樣,就是佛——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在因地的時候,和你我現在一切的衆生也都是一樣的。你我現在一切衆生就是未來的諸佛,所以佛看一切衆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他是這樣看的。因爲這樣,他看一切衆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所以對每一個衆生,他都要存一種孝順心;看每一個衆生都是未來的諸佛,所以他就要存一種恭敬心,這麽孝順恭敬。所以對一切衆生都平等,慈眼視衆生,平等來看一切衆生。所以這菩薩就是衆生裏邊一個覺悟者,他又用他所覺悟的這種道理,來令一切衆生都得到這種覺悟,都得到這種利益,所以這又叫自利利他,這是「菩薩」大概的解釋。

  這個「念佛」:我們現在各位應該認識清楚一點,這〈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不是叫大勢至菩薩自己來念佛,是大勢至菩薩現身說法,告訴你我一切衆生,說是:「我就是由這念佛的法門,而得到圓通。你若是依照這種方法去修行,你也可以得到圓通,他也可以得到圓通,所有一切衆生都可以得到圓通。」

  所以這念佛並不是大勢至菩薩自己來念,因爲大勢至菩薩已經念無所念,不念而念,念而無念了。他得到這個圓通,可算是一個念佛的過來人。所以就告訴你我一切衆生:「你們各位知道嗎?我是從念佛這一條路走過來的,我得到圓通的這種方法,現在傳授給你,你也可以用這念佛的法門來得到圓通。」

  念佛有四種方法:

  一、持名念佛

  二、觀像念佛

  叁、觀想念佛

  四、實相念佛

  一、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專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我在臺北遇著一個人,他是很狂的。我對他說念佛,他說:「念佛有什麽用啊?我念佛不如念念我自己。」

  我說:「那也一樣,你念你自己,若能念成佛也可以的。」不過我們念佛,是因爲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時,發了四十八願。

  他在四十八願之中說:「每一個衆生,十方世界所有的衆生,若是稱我名號,他一定會成佛;如果他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覺的,我也不成佛。」

  藉著阿彌陀佛這種大弘誓願,我們就好像乘著一艘船到對岸一樣。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他過去和我們所有十方衆生簽的合同、簽的條約。所以,我們如果念佛不生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也沒有成佛的資格。因爲這種關系,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信切願來實行念佛法門。

  這念佛是最簡單、最圓融,是最捷徑的一個法門。也不需要很多時間,又不需要金錢。老年人也可以念佛,青年人也可以念佛,壯年人也可以念佛,有病的人也可以念佛,無病的人也可以念佛。這念佛法門是:

  叁根普被,利鈍兼收。

  叁根,就是上、中、下,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普通人和愚癡的人,都可以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去。利鈍兼收,無論你是最聰明的,猶如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們也一起發願,願意求生淨土。還有最愚癡的人,乃至於畜生——鹦鹉、八哥,牠們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我們人爲萬物之靈,每一個人念佛都有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有阿彌陀佛和我們簽的條約、簽的合同,他不能不算的。所以我們藉著這條約和合同的力量,決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二、觀像念佛

  觀像念佛,觀像就是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一面念佛,一面觀想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尤其兩目中間的白毫相光。常常觀像來念佛,這也很容易就得到念佛叁昧,得到一心不亂。念佛主要就是要得到一心不亂,得到念佛叁昧。你若得到念佛叁昧了,那時候風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你無論行、住、坐、臥,都在叁昧之中,行也彌陀,坐也彌陀;行也佛,坐也佛。你在叁昧中,智慧水就來灌溉你。你得到念佛叁昧,一心不亂,一定會往生的。

  叁、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觀想就是單單那麽來觀想,不需要佛像。觀想「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觀想這一首贊佛的偈頌,也會得到念佛叁昧。

  四、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時候就是參禅。所以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會反對參禅;真正明白參禅的人,也不會反對念佛。不但不會反對念佛,也不會反對教宗、密宗、律宗。禅、教、律、密、淨,這是分而言之,有五宗;合而言之,一宗也不立,一宗也沒有,都是大家互相幫助的,哪一宗和哪一宗都有相當的關系。

  我們衆生不要自生分別,在這頭上來安一個頭,說:「禅宗就是禅宗,密宗就是密宗,各不相關。」不是的!它本來都是一個的,本來沒有這麽多分別的,就是我們衆生歡喜沒有事情要找一件事情來幹,所以把它分出這一宗、那一宗;南一宗、北一宗;東一宗、西一宗;上一宗、下一宗,不知道哪一宗是我那一宗,也不知道哪一宗是你那一宗了。

  所以在美國常常有人問我:「你是哪一宗啊?」

  我說:「沒有宗。我若有一個宗,那就有一個界限了;我沒有一個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都在我這裏邊包著,我爲什麽要自己畫一個小範圍,立一個小的界限,說我是哪一宗。我是整個兒佛教的,沒有宗、沒有派;也沒有門,也沒有戶,我和哪一個都是一個。」我常常這樣說: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要真認自己的錯。「莫論他人非」,不論旁人的對、不對。「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和我自己不對是一樣的,我應該想法子改過自新才對,我不應該總挂到口頭上說:「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這有什麽用呢?所以「同體名大悲」,大家都是一體,這就是大悲心。你到什麽地方找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要你自己把它找來,不要向外馳求。

  那麽念佛,你實相念佛就是參禅呢!所以各位善知識,不要做釋迦牟尼佛一個不孝順的弟子,我們不要常常自己搗亂,自己骨肉殘傷,自己給自己麻煩,這是我對現代佛教的期望。

  今天時間已經不等著我們各位了,它說你們都應該休息睡覺羅!明天還有工作,還有事情幹,所以也不要太過精進了。希望各位回到家裏,睡不著覺的時候,多念幾聲,佛,願各位都得到一個很愉快的晚安。

  ※ ※ ※

  我們現在再念一念這皈依十方常住叁寶: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大寶積經》上說,在末法,一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在末法時代修行,不容易得到道,唯獨依照這念佛法門,就容易成就道業。

  大勢至菩薩是西方叁聖之一,西方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幫助阿彌陀佛,接引衆生,所以都提倡這念佛法門。

  我們念佛要能念到一心不亂,得到念佛叁昧,這要怎麽樣?首先要專一,你必須念茲在茲地常常持名念佛。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以前,曾經說過這樣一首偈頌,今天讀給大家聽一聽。

  這偈頌就是:

  念佛能念無間斷,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叁昧,往生淨土定有盼。

  終日厭煩娑婆苦,才將紅塵心念斷;

  求生極樂意念重,放下染念歸淨念。

  「念佛能念無間斷」,你念佛能念到無間斷這個程度上。

  「口念彌陀打成片」,你口裏常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念得風也吹不透了,雨也打不漏了。這時候正是得到念佛叁昧這種境界,所以叫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叁昧」,你一切的雜念都不生了,所謂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

  你能念到一念不生,什麽雜念也沒有了,就得到念佛叁昧了。

  你既然得到念佛叁昧,那麽「往生淨土定有盼」,你一定會有希望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這是前邊四句,後邊四句是這樣說的:

  「終日厭煩娑婆苦」,天天都覺得這娑婆是很苦惱的,極樂世界是很快樂的,所以說終日厭煩娑婆苦。

  「才將紅塵心念斷」,你因爲厭苦,就想得樂,得樂必須把紅塵這種思想,花花世界這種境界放下,所以說才將紅塵心念斷。

  「求生極樂意念重」,求生極樂世界這種的心意很要緊的,很重要的。

  「放下染念歸淨念」,你能把這染汙的念頭放下了,就是淨土成熟的時候;你若染汙念頭不放下,就得不到這種清淨快樂,這種極樂世界的快樂。

  這八句偈頌雖然聽得很淺顯,但是你細玩其味,對於念佛法門上,是很有幫助的。

  大勢至菩薩得到念佛的「圓通」:圓,是圓融無礙;通,是通達。既圓融又通達,這圓融無礙就是念佛念得圓滿了,念得成就了。也就是證得事和理都圓融無礙了,事也無礙,理也無礙。到這個境界,就叫圓通。

  「章」:就是《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的一章。這〈二十五圓通〉,各位若想知道的話,就要研究研究《楞嚴經》。

  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中天竺」:是印度的一個國家。印度有東、西、南、北、中五印度,其中有很多的國家,這般剌密谛是中天竺的人。

  「沙門」: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就是不懶惰、不退轉,你時時刻刻都要精進勇猛,向前去邁進,不要向後退,不要懶惰。這不懶惰,不是一天不懶惰,是要天天不懶惰;不是我今天精進,明天就懈怠了。我一天精進,十天懈怠,那不算的。你要生生世世都精進,生生世世都殷勤來持戒。

  這戒就是:

  諸惡不作,衆善奉行。

  你諸惡不作,也就是衆善奉行;你能衆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以持戒要精嚴,「嚴淨毘尼,弘範叁界」,要以身作則,來給衆生做一個好的儀範,好的榜樣。這是持戒。

  又要修定,定是一種禅定的功夫。禅定必須要常常修,才有定。由戒就生定,你若是想要得定,首先必須要持戒;你若不持戒,就很散亂的,不會有定;你若沒有定,就沒有慧,所以由定發慧,…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