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十講
星雲法師講
免費贈閱
總目錄: 《佛說八大人覺經》原文 第一講 八大人覺經的概述 第二講 佛教的世間觀 第叁講 多欲爲生死的根本 第四講 知足爲守道的根本 第五講 精進爲降魔的根本 第七講 布施爲度人的根本 第八講 持戒爲節欲的根本 第九講 大乘心爲普濟的根本 第十講 八大人覺經的總結 《佛說八大人覺經》原文 後漢 安息國 沙門 安世高 譯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第一講 八大人覺經的概述 我很歡喜把這一本佛教入世應用的聖經——《佛說八大人覺經》,介紹給諸位大衆。 在講說本經之前,我先對本經做一個概述。 我想用十次講話的時間,講完此經,本經名八大人覺,每一覺悟,作爲我一次講話的課題,正宗分有八大人覺,就要講八次。本經的經題、譯者、序分,我在概述裏講,作爲第一講,經文最後的流通分是總結,也作爲一講,前後加起來共十講,聽以我就將此次演講的題目定爲《佛說八大人覺經十講》。 佛說本經的因緣 一件事情,總有它的因緣,佛陀爲什麼要講說本經?自然也有一段因緣。 佛陀住在祇園精舍的時候,有一天在法會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請問佛陀道: “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團中,忘記自私,忘記小我,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對衆生要絕對慈悲,絕對仁愛,這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佛陀!在家學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會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關于他們如何求得覺悟,進入涅槃,懇求佛陀指導開示!” 佛陀慈祥的微笑著,很歡喜的回答道: “阿那律!你所說的是實在的話,你所問的是學大人(菩薩)的問題,我爲你說八大人覺,可于晝夜,至心誦念,……” 這就是佛陀講說本經的因緣。 經文的組織 一切經典開始都有“如是我聞”等的六成就,唯有本經沒有,因爲本經不是佛陀一會所說,乃是片斷的緣故,所以經前序分沒有“如是我聞”,經後流通分沒有“信受奉行”。 本經經文的組織,雖然和其他的經不一樣,但本經仍是有首有尾,條目分明,學者極易把握經文的本意。 內容與價值 在佛教裏,很多大德都認爲本經是最適合在家信衆受持的經典,常聽人喊“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的口號,究竟如何建立人生佛教?如何才是在家佛教?一定要提出聖言量來作爲依據,在我想,本經就是建立人生佛教、修學在家佛教的一本最好的寶典! 佛教,雖然是分在家的與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占多數;佛教,又分入世的與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著重入世;佛教,又再分現實人生的與來世受生的,但重點也仍是在現實人生。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太虛大師也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在佛教裏,人生佛教與在家佛教,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這本入世應用的人生寶典————《佛說八大人覺經》,雖然經文只有短短的數百字,但其價值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指出: 本經的內容,像航海的指南針,指示人生的前程! 本經的內容,像午夜的鍾聲,驚醒人生的迷夢! 本經是認識迷途回歸覺路的聖經! 本經是在家弟子改善生活的聖經! 經題的解釋 佛說八大人覺經 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本爲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因要了脫生死,救度衆生,于十九歲時,毅然舍棄人間不實的王子虛榮,出家學道;叁十一歲時,終于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說法度生四十九年;八十歲時,于娑羅雙樹下進入涅槃。一切佛經經題均有“佛說”二字,即一切佛經均爲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此經當然也不例外。 在講說此經經題的時候,我們先要對“大人”這個名詞有所了解,因爲這裏所講的大人,不是“大人”、“小人”的大人,也不是指做大官的,或是經營大買賣的才叫做大人。本經不是告訴人升官發財的方法,本經所講的大人,是指辦了生脫死及廣度衆生大事業的人,亦即“菩薩”之意。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翻譯成我國的文字,是“覺有情”,或“大道心衆生”的意思。我們一說到菩薩,有人就會想起供在寺院大雄寶殿中央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不錯,觀世音、地藏都是菩薩,但這裏所講的菩薩大人,指的是進入佛門已經發心學道的菩薩。 你們或許要問:人,怎麼可以稱做菩薩?其實,菩薩不是畫像,不是光供在叁寶殿裏給人供養禮拜的,菩薩是象征著活潑潑的人生,有無限的熱情,有無量的悲願,能夠自利利他的才是真正的活菩薩。 世間上只要多一個人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就多一個菩薩。菩薩分很多的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階位菩薩。觀世音、地藏、文殊、普賢固然是菩薩,是十地以上的妙覺菩薩。但若是發心辦了生死、度衆生大事業的人,也可稱做菩薩,不過,這只能稱做初發心的菩薩,或是才有信的菩薩。 此經有“八”條修行成佛的方法,是辦了生死、度衆生的“大”事業的“人”所應該“覺”悟的“經”典,所以叫做《八大人覺經》。 說起菩薩的覺悟,這就要講到佛教的心要。佛教,就是要使衆生覺悟之教。佛陀爲一大事因緣降誕于世,無非要令衆生入佛知見,無非要開導衆生覺悟之路。覺是迷的反面,衆生流浪生死,輪回六道,迷失了自己本來面目,所以曰迷;現在若能知道輪回是苦,生死可畏,覺悟到要照此經八條大人修學的法門去實踐,此謂之覺。 把佛陀說的這八條欲令衆生覺悟的道理集合起來,名曰“經”。經就是徑的意思,徑就是路的意思,照著佛陀指示的路徑去走,就能達到了脫生死、自在安樂的境界。凡是道理之所以能被稱做經:在上要契合曆萬劫而不磨滅的真理,在下要契合千萬變化的衆生根機。本經是佛講說的,而且也是發心的衆生所能修學的,所以經名爲《佛說八大人覺經》。 譯人的考證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本是印度的梵文,把梵文譯爲漢文,一定要有譯者,翻譯本經的譯者,就是後漢沙門安世高法師。 後漢是朝代名,就是我國光武中興的後漢;安息國即是現在的波斯;沙門通指學道的人,華言“勤息”,意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之謂。後漢是指安世高出生的時間,安息國是指安世高出生的地方,沙門是指安世高的身分,安世高就是翻譯本經的譯者。 法師安世高,亦名安清,本爲安息國的王子,繼位以後,終日勞煩的政治生活,使他極不自由,同時更感到富貴榮華的不實,于是讓王位給他的叔叔,他就披著袈裟,出家學道。法師生有語言天才,通曉叁十余國的語言,尤其精通漢文,博覽群經,而且能聽懂鳥獸的語言,一生神異的事迹很多。在漢桓帝的時候,他從安息國來到洛陽,翻譯的經典共有一百余部,今日所流傳的大概只有叁十多部。法師所譯的經論,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辭而不華,質而不野,在我國初期翻譯經論的曆史上,安世高法師被譽爲諸師之冠,可見他在翻譯史上的地位。 序文的宣講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東晉時的道安法師把每部佛經都分作叁分,就是所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如頭,正宗分如身,流通分如腳。道安法師這樣分判,大家都稱贊說:“彌天高判,今古同遵。”可見這分判的高明。 本經,不是一會所講的,但本經也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仍和其他經典一樣完整。 上面的四句經文,就可把他看作序分,做爲本經的開場緣起。 做爲佛陀的弟子,早晚應該有固定的修持功課。在佛教裏,各個寺院中大都以《楞嚴咒》、《彌陀經》作爲早晚必修的功課。其實照本經的序分來看,要推行人生佛教,要改變身心的氣質,以《八大人覺經》作爲早晚稱念的課誦,那是非常確實妥當的。 本經雖然可以作爲在家信徒早晚受持的經典,但出家弟子更是要受持。爲佛弟子,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發心信佛,皈依叁寶,依佛教而行,皆名爲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弟子,要以至誠懇切的心,沒有虛僞,沒有雜亂,不分春夏秋冬,不問白晝夜晚,把這八項菩薩所應覺悟的事理綿延相續,時時系念,或是高聲誦讀,或是默念于心,這就是最好的修持。 佛弟子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七衆弟子,… 《八大人覺經 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