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古時候所謂的隱士就是這一類的人。在《華嚴經》上它也是有這麼一個社團,他們這團體是高人隱士。
我在年輕的時候讀曆史,中國的曆史每一個朝代都給這些人作傳,它的篇名叫《隱逸傳》,隱逸、隱居;逸是安逸,隱居一輩子過很安逸的生活。我在年輕的時候讀這個傳,心裏就有疑惑。因爲青史留名這是人生一樁大事,中國古代的標准是爲國家、是爲民族,立功、立德、立言,有這樣的標准曆史上才留名。我的疑惑是什麼?這些人成天沒事情幹,天天在山上高臥,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沒有一點點貢獻,爲什麼要給他立傳?我想了好久都想不通,總是有個疑問放在那個地方。到以後學佛之後才恍然大悟,知道這些人很了不起。他們給我們世間人示現一個什麼樣子?我們世間人喜歡爭,好爭,貪求無厭;他是做出來給我們看,雖然一句話沒說,做出來給我們看;他不是沒有本事,不是沒有能力跟人爭,不是沒有能力跟一般大衆來追求;他有能力、有本事,他不爭、不求。所以隱逸的高人,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出與人無爭、于世無求,做出這一個好榜樣給社會大衆看。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這種隱逸的生活、自在的生活、安逸的生活,我們對于貪求的念頭自然就淡薄,對于世間種種爭執也就能夠放下了。人能夠放下希求、放下爭執,社會就安定,天下就太平。以後我們才真正明了,古德替他們作傳留傳于青史是有道理、是應當的,他們所做的功德潛移默化。古今中外讀書人知識開通,知識開通的人你要說他無求無爭,太難太難了。今天的世界是什麼世界?競爭。人人都來爭,總統的職位只有一個,大家都來爭,都打得頭破血流。世間的財物也有限,每一個人都在爭,世間哪有不亂的道理?你去爭,你能夠爭得來嗎?能夠爭得到嗎?世間人都相信,我去爭,我才爭得到;不爭,就不能到手,一定要競爭。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了凡四訓》裏面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即使在現代社會,現代人這種錯誤觀念,你去競爭,命裏頭沒有,你怎麼樣爭也爭不到;命裏頭如果有,不爭遲早你也會得到,你何必去爭?何必去妄求?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人有智慧,聰明,“退而修其德”。我不要爭、不要求,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時節因緣到了,你不求的你得到了,你不爭的你也得到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理很深,事很廣也很複雜。真正照這樣做,也許有人說,他一生都過貧窮的生活,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一生都沒有得到,也沒有得到富貴,甚至于也沒有得到長壽。這是世間人的眼光,只看到一世,他沒有看到叁世。如果他要開了天眼,他看到叁世,這人是真正有德行的一個善人,心善行善。他在這裏死了,人家看到他到天上去當天王去了。然後才曉得他不求而得,不爭而得,富貴統統得到,超越人間。
所以我們一個人,不是這一生就完了,如果這一生就完了,還修個什麼?不需要修了。就是我們有過去生,還有未來生,未來無終;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要爲未來長時間去著想,來生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佛法裏面講得很清楚,“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想看我過去世造的什麼業,這一生所受的報就是了,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你要想知道我來生會得什麼樣的果報,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我們這一生所造作的,善心善行、善言善事,你來生的果報得大善。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身、語、意叁業都不善,來生的果報當然就苦了,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些隱居的高人,不要看他這一生生活非常平淡,于世無爭、與人無求。他的物質生活雖然比較清苦,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他一生當中讀他喜歡讀的書,做他喜歡做的事。這些高人多半都過,在從前多半過耕種的生活,所謂是耕讀傳家。自己種幾畝田,收一點糧食,維持自己的物質生活,住一個小茅篷,真正是悠閑自在,決定不是現代人所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他們有的是閑情逸致,有的是時間遊山玩水,哪裏像現在人?現在人實在講,我們仔細觀察是機器,不是人。一天忙到晚,一點悠閑的時間都沒有,物質生活雖然是說富裕,實在講苦不堪言。他的精神壓力太重,負擔太重,爲什麼?因爲他生活所需都是借貸而來的。買房子是銀行貸款,買車子也是銀行貸款,甚至于上街去買菜用信用卡,信用卡銀行付錢,從生到死借貸過日子,你說他的生活壓力多沈重。一生之所爲,爲什麼生活在世間?爲還債。他爲什麼?天天辛辛苦苦工作,還銀行的債,還保險公司的債,還許許多多的債,他生活在世間幹什麼?還債而來的,你說這個日子過得多苦。所以我們不要羨慕住花園洋房的,出門坐高級轎車的,我們一眼看出來,還債過日子的,今天所謂是泡沫經濟。哪裏有山林裏頭隱居的人,他生活過得那麼踏實,身心絲毫負擔都沒有,他一身輕松,那個生活才叫人的生活,過得是人的生活,真正是幸福美滿。現在幸福美滿世間找不到,有名無實。我們活在這個社會,生活在這個社會,對社會的狀況、社會的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在這個市區,我們跟這個時代、這個市區人大衆相處,我們在大衆當中也能過隱居的生活,所謂是“隱于市纏”,這古人的話。隱居在繁華的都市裏面,過自己自在的生活,也是于世無求、與人無爭,過一種無爭無求、自在安樂的生活。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個生活才過得真正自在、真正幸福、真正美滿。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主山神,也觸動我們很深的感慨。這是把這一類,第七主山神表法的義趣跟諸位說出來了。【複有無量主山神。所謂寶峰開華主山神、華林妙髻主山神、高幢普照主山神、離塵淨髻主山神、光照十方主山神、大力光明主山神、威光普勝主山神、微密光輪主山神、普眼現見主山神、金剛密眼主山神,如是等而爲上首,其數無量。皆於諸法得清淨眼。】這一個團體是主山神。主山神表法的義趣,前面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今天我們來介紹上首,還是特別著重表法的意思。第一尊:
【寶峰開華主山神。】
我們在這一部經裏面,務必要能體會其中真實的義趣,它的義理趣向。這一部經實在講就是整個法界,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個精要的說明。從世尊親證的境界當中來觀察,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想像的,不是幻想,也不是推理,完全是事實真相,而它真正的義趣是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在整體裏面生起妄想,發生無量的分別執著,於是 將全體的真相永遠迷失了,在這裏面無事生非,造作一些業障。業障也不是真實的,也是虛妄的,可是這種虛妄的境界,對於沒有明白事實真相的人,他確確實實有很痛苦的感受。如果真的是明白人,明白人那是莞爾一笑,他確確實實沒有這些苦樂憂喜的感受,他才能得大自在,才能夠證真正的解脫。這個意思往後還有很多很多經文都會說到,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讀這一部經就很難得真實的受用。裏面所說的每一位團體、每一位菩薩、每一位神衆、每一位衆生都是自己,都不是別人,是自己性德無量無邊的德能,用這種方式來介紹。這個方式也不是佛想像出來的,事實的真相,就在事相上一樁一樁顯示我們無盡的性德,讓我們在這裏面看到自己真正的面目,禅宗裏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能向這個方向去體會,向這個方向去觀察,自然就不一樣,對於經教你才産生濃厚的法喜,這是法喜充滿。“寶峰開華”,第一尊主山神的德號,他的別號是“寶峰開華”。峰,山峰,代表高顯。前面說過,表他的德高,心淨智高,我們現在講技術能力高明,表這個意思。這一切我們把它總歸結起來,關鍵還是在智慧,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表現出高度的能力。寶峰這兩個字就是表高度的智慧,智慧才是真正之寶。開華是智慧的起用,花是六度萬行,也是我們今天講的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服務一切衆生。無論用什麽樣的方式,我們今天講是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都在爲社會大衆服務,這叫開華。這種服務裏面做的點點滴滴,這些事業都與寶峰相應,都與真實智慧相應。諸位同修昨天晚上,我們起香慶祝新加坡國慶,我們虔誠祝福這個國家國運昌隆,人民幸福。期間精進念佛兩日兩夜,夜晚都能夠有四百人以上參加,無比殊勝。這是真實的祝福,以清淨心祝福,以這一句萬德洪名的聖號來祝福,這是世出世間祝福裏頭無比希有的,感得諸佛菩薩來供養。你們在念佛堂老老實實念佛,飲食、茶水、點心哪裏來的?諸佛菩薩送來的。佛菩薩來供養佛菩薩,你說多殊勝。你們在這裏面念佛的都是佛菩薩,供養你也是佛菩薩,佛菩薩供養佛菩薩,寶峰開華。所以我們讀這經文,它就在現前,我們現前所受的就是。只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慈悲心,爲這個國家祈福,爲這個地區祈福,爲全世界、全人類祈福,這個人不是菩薩是什麽?所以佛菩薩在哪裏?一念善心、一念覺心,這個人就超凡入聖。當你離開念佛堂,又想起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你就又從上墮落下來,掉下來了,你再進念佛堂又升上去了,這是現在是這麽個情況。慢慢鍛煉,鍛煉到升上去,離開念佛堂,踏進社會也不會墮落下來,你就成功了。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能保持著高度智慧,保持著清淨慈悲,你在這一生當中就超凡入聖,就是一般人所講的乘願再來,你就是再來人。往後不是業力,是願力,我願意這麽做,願力。在過去沒有覺悟的時候,那是業力,業力主宰你,你是生死凡夫。這一轉過來,願力,業力不要去理會它,自然就消失了。從今往後願力主宰了我們的生活,願力領導我們走向光明的前途。我們的願力跟諸佛如來的願力一樣,完全相同,這就叫乘願再來。所以念念與六度相應,行行與六度相應,才叫開華。第二尊:
【華林妙髻主山神。】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