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在此地是形容多,像森林一樣。這兩個字諸位一看就明了,是在講行門。行門裏面包括我們這一生全部的生活工作,所有一切的活動,處事待人接物,都與佛在經教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這叫做華林。“妙髻”,髻是高,跟前面寶峰那個峰的意思一樣,你的智高、你的德高、你的行高。因爲他這一個團體是主山神,所以高這個意思,每一位上首都有這個意思在,無有一樣不高明。但是高,要記住要妙,妙是什麽?妙是不著相,你這個高是真高。如果這個高要著了相,就變成貢高我慢,就差很遠,就大錯特錯,就不妙了。妙,他雖高,他也很謙虛,這是真妙。我們中國古老典籍裏面,流傳到今天還被人所喜愛的《易經》,《易經》六十四卦,它卦象都是采取象形跟會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都有凶,都有吉凶禍福。其中只有一卦,唯一的一卦,只有吉沒有凶,六爻皆吉,六十四卦只有一卦。這卦是什麽卦?謙挂,謙虛,謙虛只有吉沒有凶。它卦象叫“地山謙”,上面是坤卦,是地;下面是山,山很高。山在地底下,你看那個味道,這是謙的意思;山在地底下,妙!山在地上面,不妙;山在地底下,妙。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所以無論是我們智高、德高、行高,樣樣都高,但是對一切人、事、物表現出來謙虛,表現出來樣樣都不如人,這叫妙高,這個妙了。我們看到妙髻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要把這個道理用在我們生活上。處事待人接物,無論對什麽人,對最愚癡的人,業障最重的人,罪業再深的人,我們都謙虛恭敬,這是山神教給我們的。
【高幢普照主山神。】
這第叁尊。“幢”,法幢,法幢要高顯、要普照。爲什麽?才能夠利益一切衆生,在佛法術語說,才能普度一切衆生。現在世界科技已經發達到現前這個階段,我們已經可以運用這些高技術,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現在高幢普照,用科技真的很像這麽回事情。我們在此地講經,現場直播,送到網路,送到衛星,衛星是高高在上,真的是高幢普照。所以今天弘法利生,說實實在在已經不必到處去奔波,到處奔波講經說法,那是在過去那個時代,很不得已,交通不方便。菩薩發願做衆生“不請之友”,哪裏還要人來請?不請就要去。可是利益衆生始終是有限,你旅途上耽誤很多時間,到一個地方也不能長住,縱然去講一個月,也許你這一生在這個地方只有一個月的緣。諸位想想看一個月,這個地方衆生聽經,他就能開悟嗎?就能證果嗎?辦不到。能做得到的只是幫助衆生種一點善根而已,結一點法緣而已,不能得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諸佛菩薩、古大德教給我們,知道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很重,真實利益要怎樣才能成就?長時薰修。長時薰修,天天在一起研究討論,天天在一起共修,這才能成就。這個事情那就難了,天天在一起,我們哪有這麽長的時間?住在這一個地方,顧不到那個地方,我們沒有法子分身。現在科學技術幫了我們的忙,我們用電視、用網路來傳播,我們在此地講經,全世界都能夠收聽得到。負責做傳播工作這些同修告訴我,下一個月我們的畫面就可以出現在網路上,所以在網路上、在衛星上都能夠收看我們現場的講經說法。只要你有耐心,你歡喜學習,我們每一天都不間斷,這是科學技術帶來的方便。我們今天坐在居士林的講堂,這個講堂雖然不能夠說盡虛空、遍法界,大概這個地球差不多了,所以這個道場是坐在地球上的道場,整個世界同時都能夠收看得到,這就是高幢普照。這一個德號裏面還有更深的意思,更深的意思我們凡夫很難體會,可是不能不說。高幢就是弘法利生的本願,建法幢,演慈辯,這是諸佛菩薩的本願。我們有沒有?當然有,這是自性裏面本具的,不是學來的。可是我們迷失了自性,佛教給我們學習,學的是什麽?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句“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每一位同修都念過這一句,念是念了,有沒有發這個願?佛是把這四句傳授給我們,讓我們依照這四句發願,單單天天念,你一天念上一萬遍,不發願那也是枉然。可是雖不發願,你天天念,阿賴耶識種子種下去了,不定到哪一個時代、哪一生、哪一劫,要遇到緣了,這個種子會起現行。起現行時你會依照佛的教誨發願,這個願就是高幢,高樹法幢。我們肯發願,就是你自己肯發願,決定得一切諸佛菩薩加持。爲什麽?跟一切諸佛菩薩同心同願。所以我們不必求他來加持、求他來保佑,不用,你發願,他就來了,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不發這個願,你怎麽求加持,求不到,這一定要懂得,一定要心跟佛心相同。佛的心虛空法界,佛的願也是虛空法界,他的心、他的願、他的志、他的德、他的能,給諸位說都沒有形相,沒有形相才能夠遍虛空法界,有形相就不行了。我們今天所差的就是因爲執著身的形相,我們就不能遍虛空法界。佛不執著身相,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他能夠現身,應當現什麽身,他就現什麽身。他現身沒有意思,不是“我想現什麽身”,那一想就糟了,一想就現不出來了。我們現在想現什麽身,現不出來,爲什麽?有想。有想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有想是迷,無想是覺。可是無想,大家千萬不要錯會意思。無想覺,好,我什麽都不想,無想了,覺了沒有?還是沒覺。爲什麽不覺?因爲你還是有想,他在那裏想“無想”,想“無想”還是不能覺。無想真正的意思是無有想、無無想,那才叫真的無想,有無兩邊都斷掉才叫真的。我們總是會落在一邊,不落在有、就落在無,所以怎麽樣搞都沒有能夠搞對准。像我們開號碼鎖一樣,怎麽撥都沒有撥准,不是過這一邊就是偏在那一邊,我們的麻煩在此地。所以心跟願要跟佛相同。居士林建道場、建講堂、建念佛堂,還要建彌陀村,李居士告訴我,多少人在擔心錢從哪裏來?你擔心什麽?不要你出錢,要你出錢你才擔心,不要你出錢。問題就是我們心願解行跟佛果然相應,就得諸佛威神不思議的加持。加持我想諸位同修已經感觸到了,你在家裏頭發心去念四十八小時,有沒有人給你准備這麽多好吃的東西?這麽多飲料?沒有。爲什麽?佛菩薩沒加持你。你到這個地方來,爲什麽什麽都有?想什麽就有什麽。他們想白木耳,昨天中國大使館送來很多白木耳,馬上就送來。佛菩薩送來的,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有這個念頭,還沒有說出來,人家那兒已送來了。所以你還操什麽心?認真辦道要緊,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佛經讀得很多,大家都知道布施供養的福報很大,真正的福田是什麽?諸佛如來是無上的福田。種福到哪裏?找有佛的地方種福,去修供養、去修布施。這個地方現在有佛在此地,哪個是佛?諸位統統都是佛。你到這個地方來,萬緣放下,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佛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的心本來是佛,你現在一天到晚阿彌陀佛,就是心作佛,你怎麽不成佛?大經上常常給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唯心所現。我們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薩就是作菩薩,念貪就作餓鬼,念嗔就墮地獄,念什麽就現什麽境界。我們現在天天在念佛,我們真的是在作佛。現在才開始做,做得還不像,不像沒有關系,多做就像了,多做幾個月,多做幾年不就像了嗎?佛是人做的,菩薩也是人做的。所以有這麽一個環境,大家在此地作佛,諸佛怎麽會不供養?諸佛怎麽會不布施?一定的道理。我剛才聽李居士告訴我,許許多多買米、買菜、買什麽東西,買了,送到這個地方,他一看是這個地方要的,不收錢就走了。他知道修福,縱然他自己沒有發心,臨時佛菩薩附在他身上,就發心了。所以他也是佛,也是菩薩,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只要真心辦道。
我初學佛的時候,剛剛接觸佛法才二十幾歲的時候。章嘉大師教導我,只要真正發願,爲佛法、爲衆生,他老人家告訴我,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所以我這一生過得很開心、很自在,爲什麽?佛菩薩安排的,我要操什麽心?順境佛菩薩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仔細想想佛菩薩安排得太妥當了、太妥善了,不是我們自己能夠設想得到的,我們自己替自己安排,都沒有佛菩薩安排這麽樣的妥當。我本來自己給自己安排,韓館長往生之後,我們相處叁十年,叁十年的護持讓我們在講臺上沒有中斷,這一分恩情很深很深。我在臺灣五十年,半個世紀,臺灣的同修、臺灣的道場確確實實很難離開。原先我自己的安排,是准備叁個月在此地,叁個月在臺灣;在此地講《八十華嚴》,在臺灣講《四十華嚴》,這是我的安排。還得要照顧加州的道場、德州的道場,都是館長建立的,我們義不容辭要維護。哪裏知道館長往生之後,佛菩薩安排我們長住這個地方,哪裏都不要去。臺灣想回去,不讓我回去,佛菩薩安排的。全心全力在這個地方做一個模範道場,歡迎全世界各個地區到這邊來參學,知道什麽叫做道場,道場必定有它的學風、道風。我們念佛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道風,真幹;講堂一年到頭講經不中斷,學風;這才叫道場,這有道。
早年我在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有一次問我們同學們,那個時候有五十多位同學,要我們大家說說自己的願 ,像夫子對學生一樣“各言爾志”,我們每一個人向老師禀白我們自己的願 ,很輕松、很愉快。我告訴老師,他問到我,我說我希望將來有機會,在世界各個地方講經,我不要道場,處處作客。老師聽了,瞪著我的眼睛,“哦!你倒是滿會享受”,他很肯定的說:不行,搖頭。我說:爲什麽?他就說:有幾個人聽一座經能開悟?這個話的確把我問倒了。我們如果說一生都作客,每一個地方去講一部經。我有一年在美國,美國有個同修來問我:要不要建道場?我告訴他,中國大陸請我去講經,現在來的信件我估計應該有叁百個地方,我每一個地方去住一個月,講一個月,叁百多個地方講完了,我已經差不多到一百歲了,我還要地方幹什麽…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