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40

  ..續本文上一頁們不一樣,我們見不到他,他們有時候可以見到我們,有時候也見不到我們。不過生活在高度空間裏面看低度的容易,低度看高度不容易。譬如說四度、五度空間的人看我們容易,我們看他看不到。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現在住在叁度空間,我們看二度空間的動物看得很清楚,二度空間的動物不知道有我們存在。你把這些因緣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將它因素消除,時空就突破了。時空突破之後現出來的境界叫一真法界,宇宙人生真相大白,那叫一真法界,這才是徹底救護衆生。

  不能幫助衆生突破這些障礙,在佛法裏面講業障,諸位要曉得這兩個字,業是因,障是果報,障是報。爲什麽會有這個障?你造種種業,才起得這個障,業消了障就沒有了,所以佛法常常講消業障,連因帶果都消除了。說到業就太複雜太複雜,業的根源是起心動念。佛教給我們修行最初方便學佛,從哪裏下手?現在來講,我們現前的環境,從聽經下手。多聽、多明了,聽了之後要真正幹、要真正修行,把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爲統統修正過來。邪正的標准在哪裏?佛的經教就是標准,依照這個標准來修學,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做,教我們要舍的我們認真舍,依教奉行。你要不天天聽經,你怎麽會明白?經要天天聽,叁天不聽又被外頭境界轉了。爲什麽會有這種現象?第一個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自己做不了主,外面境界一勾引,毛病馬上就發。每天聽經是叫你覺悟覺悟,提醒你;經不能不聽,經不能不讀,道理就在此地。第二一定要依教修行,如果單是聽經不能照做,那個沒用的。聽了再多說食數寶,自己得不到受用,聽了之後真的去改過。

  救護衆生頭一個要知道救自己,自己是衆生。衆生兩個字,這個名詞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衆生。我們這個身體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這個身體叫衆生。救度衆生先救度這個衆生,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身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衆生的,這裏頭沒有我,對於我這個執著漸漸就淡了,把它淡化了。所以佛家,不僅是在道場裏面,我們見到別人道場,常常會問,你那個道場住多少人?說這個話外行,一聽你不懂佛法。真正內行人是,你那個道場住多少衆?不說住多少人,住多少個衆緣和合而生的現象,破我執。不但道場出家人是這樣問,在家也是如此,你家裏頭住幾個衆?不能說,你家有幾個人?有幾個人,《金剛經》上“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都落在四相裏頭。所以言語當中技巧,常常提醒你,你家裏有幾個衆?意思都是叫你破四相,救護衆生。我們執著,對於事相的分別執著,害了我們實在講太慘太慘,無量劫來搞生死輪回就是這個原因。幾時你能把四相破了,知道所有一切現象都是衆緣和合而生起,既然是衆緣所生就沒有自性,就無我,緣起性空。才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肯定、你相信、你承認,你也入這個境界。

  每一天我們搞的是夢幻泡影,就能夠學《華嚴經》,就能夠過“佛華嚴”的生活了。佛華嚴是什麽生活?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過的是這個生活。這個生活是大自在,這個生活無障礙,這是經上講四無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就得這個受用,你說多自在、多幸福。所以佛華嚴的生活並不是不可及的,我們可以做得到,問題是你懂不懂《華嚴經》,你真懂《華嚴經》,你就能過佛華嚴的生活。念佛求生淨土,給諸位說上上品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正是善導大師所說,“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你在這一生當中同時遇到《華嚴經》、遇到《無量壽經》,這太希有了,這緣無比的殊勝,不但你決定往生,你決定生實報土。你遇不到《華嚴》,說實在話,你依《無量壽》念佛往生,實報土真的很困難,同居土跟方便土決定有分。遇到《華嚴》,現在就能過佛華嚴的生活,把你的品位大幅度的提升,這是希有的因緣。開經偈裏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你說這個緣多殊勝。遇到之後不能輕易放過,要知道下一次再遇到的話,不知道到哪一個無量劫之後去了,很不容易。所以機會要抓住才能夠救護衆生,救自己也救一切衆生。出家同修們,你們如果發大心將來弘揚這個法門,能不能做到?能,只要發心就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你哪有做不到?可是發心之後,那個心是個願,要依行踐願;你要沒有行,願是空願,沒用處的,要以行去實踐你的大願。怎樣行?經上所講的我們統統要做,真的去幹,你就一定得到諸佛如來加持了;你不肯做,那是沒有法子了,一定要照做。第六尊:

  【無熱淨光主河神。】

  “熱”就是煩惱;“無熱”就是清涼,無熱就是斷煩惱。煩惱要用什麽東西去斷?要用智慧。定功只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定能伏煩惱。伏的功夫有淺深不同,在我們念佛堂裏面來講,功夫淺的煩惱伏住了,這一句佛號字字分明,確確實實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煩惱不生,功夫成片,淺的。深一點的,不念佛的時候也是這個境界,煩惱也不起現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裏面、應酬裏面,無論什麽場合你都保持清淨心,煩惱都不生,那個功夫深了,叫事一心不亂,這是念佛叁昧,功夫深的。理一心不亂,你是法身大士,無明破掉,完全是華嚴境界了,展開《華嚴經》,你看經文就像李木源居士昨天在這兒講演一樣,一點不費力。爲什麽?講的都是自己的事情,連草稿都不要打的。你入了華嚴境界,就是你真的是見了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自性,經文展開說你自己的事情,你還有什麽困難?明心見性是個什麽樣子?這一部《華嚴經》就是明心見性的樣子。你沒見性,拿到手,你還是不懂;你見性,一展開,你就點頭了,一點沒錯,哪裏費力?我們開始斷煩惱,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是釋迦牟尼佛。老師現在不在了,老師不在沒有關系,老師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話在,我們今天展開經卷,這裏面記載的全是老師所說的,只要依教奉行就行了。佛教給我們不貪、不嗔、不癡,我們要真幹;佛教給我們不殺、不盜、不淫,真做。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從五戒十善下手,從《觀經》淨業叁福入門,真正做到無熱惱。“淨光”是講你的心地,煩惱少,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光是智慧。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讀《六祖壇經》,我學佛第一部讀的經就是《六祖壇經》,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也沒人介紹。這是有一年度假的時候,我大概有二十幾天的假期,我到臺中去看一個老朋友,實際上是我父親的同事,在臺灣遇到,非常難得。我在他家裏住了一個多星期,他家裏面收藏的書還不少,偶爾之間就翻到一本《六祖壇經》,丁福保的注解,我就在那裏翻著看,愈看愈有味道。我第一次看經,那時還沒有正式學佛。《壇經》裏面記載,能大師去見五祖,他給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了這一句非常羨慕。我們今天要遇到人,“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怎麽能跟人家相比?爲什麽人家有這麽好的基礎?他沒煩惱就有智慧,我們有煩惱就沒智慧,就這麽個道理。煩惱是什麽?見思二惑,這大家都曉得。我們堅固的執著,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我們現在人叫它做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是主觀的見解,這裏面分成兩種;一種是在因上,一個是從果上講的。從因上講主觀觀念叫戒取見,見取見是果上說的,因上說是戒取見。還有不屬於這四大類的,一切錯誤的見解統統叫邪見,錯誤的見解。這是煩惱,見解上的錯誤。另外一類思想上的錯誤,你起心動念,貪嗔癡慢疑;疑是說對於聖教的懷疑。我們對聖教有沒有疑?有疑。爲什麽知道有疑?聽了不肯去做就有疑;你知道,你做不到就是有疑。如果你沒有疑的話,你知道一定會做到;做不到就是沒搞清楚,還有疑惑。哪有說是知道而做不到的,沒這個道理。在佛法裏面,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做很容易,知不容易。我們淨宗若論去做,《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不難;但是你要把《彌陀經》淨宗的道理搞清楚,佛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要不得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說明知難行易。所以你還不肯行,行得不徹底、不究竟,毛病出在哪裏?毛病出在對知上有懷疑,你的信不是真信。勉強恭維你幾句話,說得好聽一點,你是正信,正信不是真信。正信說明你這個信沒有錯誤,你信得很對,但是你信得並不真。真怎麽樣?真就肯幹了,那才是真的;你沒有真正去幹,你的信不是真的。所以“淨光”,清淨光明,清淨心生智慧。統統用主河神,主河是流通佛法,都是從流通佛法裏面得來的殊勝功德利益。第七尊:

  【普生歡喜主河神。】

  這個名號意思好懂。皆大歡喜,這是蒙佛法的教誨,真正明白認識佛法,明了佛法,通達佛法,得到佛法,哪有不歡喜的道理?現在我們自己明白了,我明白,社會大衆還不明白,我們還要受大衆共業之累,我們生活得不自在。要想自己生活自在快樂,必須要讓社會大衆也要認識佛法,也要明了佛法,共業才能夠轉得過來。這就一定要做宣揚佛法的工作,如何將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衆。從哪裏介紹起?一定要從認識佛法介紹起。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極力的闡揚佛法是師道,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學,他說“佛法是今世所必需”,這話說得肯定、這話說得真實。歐陽大師距離我們現在七十年,七十年前的事情,我們現在讀到他的書,看到他這一句話,“佛法而爲今世所必需”,我們聽了感觸很深,確確實實是今世所必需。爲什麽?唯有佛法能夠救護衆生,能夠挽救這個劫運。這個工作…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