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訴你妄語謊話的惡果
摘自 盧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
佛陀說法
在《寶女所問經》中,佛陀說:
口寂然,護于言語,所說無缺,口辭真谛。在于獨處,若大衆中,言常至誠。不以國故而兩舌也,不以珍寶具足貨業而欺虛言,不以父母親族貪財惜寶而兩舌也。
——善護清淨口業,凡所說的話,應當沒有缺漏,言談措辭符合佛法真谛。如果獨處,或處于大衆中,所說說言應保持至誠至信。不因爲國事而說兩面叁刀的話,不爲了做生意獲得更多的財寶而說欺騙別人、虛誇不實的話,不因爲父母親族貪財惜寶而搬弄是非。
佛家過法
甯死守信的國王
從前,有個名叫“須陀須摩”的國王,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平日遵守佛門教誡,做人老實誠懇,從不說謊言或無意義的話。
有一天早晨,國王乘車與宮女們一起到禦花園裏賞花。走出城門不久,看見迎面走來一個修行人,停在國王的銮駕前向國王化緣。
當時,國王身上正好沒有可以供養修行人的物品或食物,便向修行人說:“我現在身邊沒有供養品,請您先到宮中等候,等我回宮後,一定供養您。”說完,就和宮女們一起到花園裏賞花並嬉戲遊玩著。
當時,有個身上長著一對大翅膀的魔王,名叫“鹿足”。他飛行于天空,已經綁架了印度境內九十九個國王。
正當國王玩興正濃時,忽然鹿足魔王拍著大翅膀從天而降,宮女們還嚇得不知如何反應時,鹿足魔王已經把國王捉了起來,飛馳而去。
大家見國王被妖怪擄走,頓時驚恐萬分,哭成一團。宮女們的啼哭,驚動了舉國上下。國人見國王不知去向,人人恸哭不已,十分悲傷。
鹿足魔王背負國王騰空而行,回到了魔王的住所,把須陀須摩王安放到被他擄來的九十九個諸王之中。這時,只見須陀須摩王淚如雨下,非常傷心。
鹿足魔王見了,很不以爲然,嘲笑他說:“我說大王啊!你可是一國之君,人的生死,自有天定,你何必像小孩子一樣地哭哭啼啼呢?”
須陀須摩王回答說:“我不是怕死啊!而是悔恨對別人失去了信用。我有生以來從沒說過謊,沒做過失信于人的事。可是今天早晨有個修行人來向我化緣,我當時答應回去後就會供養他。沒想到現在出了變故,因此失信于他,犯下了欺人之罪,我是爲了這個原因才啼哭啊!”
鹿足魔王看了須陀須摩王聲淚俱下的說明,不免爲之動容,覺得須陀須摩王這種誠實十分難得,于是對他說:“你不用害怕失信于人。你幹脆回去,七日之內辦完供養修行人的承諾,然後再回到這裏來。如果過了七日不回來,我就再飛去把你抓來,反正這對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你快去快回吧!”
須陀須摩王返回本國後,連忙廣爲布施,同時立太子爲國王,向大衆表示忏悔和謝罪:“我的智力遲鈍,天生愚笨,治理國務不得其法,請大家多多原諒。我現在已經是身不由己,性命也不由自己掌握了,將要遠離你們,到不知有多遠的地方去。”
舉國人民和國王的眷屬都來向國王叩頭,不讓國王離去。大家都說:“請大王留下來吧!留下來保護我們和治理國家,不要怕那個妖魔鬼怪。他要是飛來,我們可以准備鐵屋、設精兵,與他決個勝負!”
國王聽了之後,對大家說:“不能這麼做啊!大家的心意我心領了,但請你們聽我的勸告。”
接著國王念了一首偈語:
“實話第一戒,實話升天梯。
實話小人大,妄語入地獄。
我今守實話,心中無悔恨。”
念完這首偈語,國王就獨自出發前往鹿足魔王的住所。
鹿足王看看七日之限將到,遙遙望見須陀須摩王果然如約趕來,心中十分敬佩也十分歡喜,于是對須陀須摩王說:“你真是個講實話、守信用的人啊!茫茫衆生,誰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已經從我的手裏逃走了,還回來履行約定,恪守信用,真是個偉人啊!”
須陀須摩王說:“我並不偉大,我只是遵守一個身爲人應該遵守的信條。說實話,是佛教的戒律教導我誠實守信。佛教有五條根本戒律,就是不殺生、不妄語、不飲酒、不邪淫、不偷盜。如果失信于人,就是犯了妄語戒,說謊騙人。”
須陀須摩王接著更與鹿足魔王分享了許多他修學佛經的心得,讓鹿足魔王受到了感悟。
鹿足魔王對須陀須摩王忏悔說:“謝謝您讓我聽聞到這麼珍貴的佛法。我現在決定把擄來的九十九個王都安全送達他們的國家,讓他們自由。”
從此,再也見不到鹿足魔王的蹤影,大家都說鹿足魔王去深山修行了。
只因前世誣謗人
往昔罽賓國有阿羅漢離越,在山中坐禅時,有人失牛,循著足迹來到他的住處,當時他正在煮草染衣,以宿業力,只見法衣自然變作牛皮,染汁自然變作牛血,所煮染草變作牛肉,所持缽盂變作牛頭。見此情景,此人就將離越捉縛交付于王,王即付獄。
獄中一晃就是十二年,其間,離越常爲獄監飼馬除糞。離越有五百位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他們觀覓師父,但不知所在。
在業緣將盡時,有一弟子觀見師父原來在罽賓獄中,就來告王:“我師在獄中,願王裁決處理。”
王即派人去獄中核查,使者到了獄中,只看見一人容顔憔悴,須發極長,在爲獄監飼馬除糞。使者返回後向王禀報,未曾見有沙門離越。
弟子又對王說:“願王下令:凡是比丘都允許出獄。”王即如是宣布。離越聽到此話,頓時須發自落,袈裟披身,踴出虛空顯現十種神變。
王見此情景,五體投地,對離越說:“尊者,願您接受我的忏悔。”且問:“尊者以何業緣,感得獄中受苦?”
離越答道:“往昔,我也曾失牛,跟蹤尋牛,當時誣謗他人偷牛,經一日夜。後來墮于叁塗,受苦無量,余殃未盡,今日得羅漢果,仍受報應被人誣謗。”
因爲離越前世所謗的是辟支佛,以此因緣而感得此報。
墮入無間地獄的法師
一天,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以神通去地獄,見一衆生身長數由旬,在無間地獄裏受苦。以其業力顯現,有很多獄卒拖出它的舌頭鋪在燃燒得通紅的鋼板大地上釘住,許多農夫在其舌上驅牛耕犁。有時火焰熾燃,整個舌頭與身體都被焚燒燼盡,一會兒又複活過來;又有許多農夫在舌上驅牛耕地。耕牛與農夫的腳踏下去擡起來,每步都有一個兵器現出,把舌頭割成一塊塊的碎肉。它痛苦難忍,輾轉翻滾,大聲哀號。
目犍連目睹此景,就用聲聞智慧入定觀察它前生究竟造了何等惡業,以致今生感受如是之苦,結果在其智慧所能觀察的生生世世中,只見此衆生一直都在無間地獄受苦,而且此獄壞時即轉生他獄,無有出期。
目犍連思忖,只有無所不知的佛陀才能徹見究竟,于是刹那間返回舍衛城,將所見之事禀白世尊,並問上述業報的宿世因緣。
佛陀告曰:“此衆生曾造極大惡業。往昔無失心如來出世之時,王宮中裏一位叁藏法師,爲王宮上下及內外城人民恭敬供養承侍,衣食藥物非常富足。後來,一位是羅漢比丘率五百眷屬先在王宮小住,後安住于宮外。此羅漢相貌莊嚴,具聖者之德行,很多人對他漸生敬信,恭敬供養承侍。宮內的叁藏法師失去了往日的名聞利養,心生苦惱,欲作損害。于是他在很多人面前對羅漢作無因誹謗:“那位羅漢已破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邪知邪見,你們切莫依止,恭敬供養也沒有什麼實際利益……”聽了這些誹謗,很多人信以爲真,之後不再恭敬供養羅漢。羅漢因此決定離開當地,以免他繼續無因誹謗造更多惡業。宮內的叁藏法師自然很高興,名聞利養也恢複如前,但他死後卻墮入無間地獄。諸比丘,當時的叁藏法師即今正在地獄中受無間痛苦的衆生。因他無因誹謗羅漢比丘,自無失心如來至現在我的教法下仍未得到解脫。”
目犍連複問:“世尊,這個衆生到何時方得解脫?”
世尊告曰:“將來正覺師如來出世時它才能得到人身,在其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位。得到阿羅漢果位時,也是受很多人誹謗。以他無因謗羅漢比丘,以後生生世世會受很多人誹謗。”
人生活法
妄語戒是佛製五戒之一。妄語指的是心口不一、言不稱實,以達到欺騙他人、蒙蔽事實真相的目的。可見,五戒中的“妄語”並非僅僅指向別人說假話、謊話,只要是以欺騙他人、蒙蔽事實爲目的而所用的一切手段,都可稱作“妄語”。特別是在當今這樣一個人心浮躁、唯錢是瞻的社會裏,物質條件的改善與精神活動的缺氧極不均衡,妄語更是遍及一切,虛假廣告,僞劣産品,甚至不實的新聞,哪一個與妄語無關?
佛陀告誡世人,妄語有五種:
一者妄言:謂口是心非,欺诳不實;
二者绮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
叁者惡口:罵辱毀謗,惡語傷人;
四者兩舌:向此說彼,挑撥是非。
還有一種大妄語,自己不是聖者,卻跟人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聖人;或者說自己是某位佛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這都是大妄語,就是破戒,非墮地獄不可。
在當今人類的貪欲急劇膨脹的時代,爲了獲取名利造妄語業非常普遍而嚴重。
在商界,不法商人不擇手段地吹噓誇大商品功能。譬如一種很普通的食品,卻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被吹噓成具有益壽延年、包治百病、開發智力等無所不能的功效,讓千家萬戶上當受騙,撐圓了奸商的腰包!本來令人智識昏昧的酒,在酒類廣告畫面上展示爲有益健康、清淨、高雅的形象,刊登和播放這些廣告的報刊、雜志、電視、網站等,爲了賺取廣告費,扮演幫凶的角色。
沒有職業道德的某些記者編輯,收受賄賂之後,寫出不符事實的所謂有償新聞,爲人樹碑立傳。由此,很多騙子搖身一變,成爲社會名流、成功人士,再借這個吹響了的名聲,大肆行騙。
有些醫院,在不具備真實醫療水平、設備條件等情況下,拼命在各種媒體上作廣告,聲稱醫療條件如何先進、專家的醫術如何高超,治愈率吹成幾乎是百…
《佛陀告訴你妄語謊話的惡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