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教我們把經本放下去拜佛,拜上叁百拜,豁然懂得了。這個事情常有,豁然明白了,你要寫都來不及。這一般說佛菩薩的加持,能講得通,也是自己一心專注,跟佛菩薩的願力就接通了,這個熱線就接通,所以智慧就能生起。這得解悟者都是這個境界,住大乘者。

  「其人不專修淨土。如智者,永明之類」。這都是佛門的大德,智者大師是往生淨土的,他不是專修,他是專修《法華》。天臺宗是專究《法華》,賢首宗是專究《華嚴》,那個時候等于我們現在講專科大學,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論專攻哪一門,這一門攻破了,這破講破參了、開悟了,你沒有學過的所有法門,你統統都懂,沒有不懂的。因爲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把那個根源找到了。好像一個球,我們都在球面,你從球面真正達到圓心,達到那個中心,一切都達到,你統統都知道;你走偏了,達不到那個圓心,你這個智慧就不圓滿。一定要達到中心,這個圓的中心點。所以只許可一門深入,深到底,決定不要拐彎,不能有偏差,這就行了。

  我有一年在印尼,回教大學,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其中有個學生問我一個問題,印尼有六個宗教,我們搞宗教團結,他是回教徒,問我,這六個宗教各有各的經典,各有各的理論跟修行方法,怎麼能統一在一起?那一天剛好講臺前面有個盆栽,我就舉這個盆栽做比喻。我說不同的宗教就好像不同的枝,你看那個枝幹不同的,你在這一枝裏頭,跟另外這一枝,它不一樣。如果你深入,深入到底下的根,那就通了。所以不必(就是不必要)研究別人東西,你自己一門深入,深入到最後一定通達。世出世法都同出一個根源,佛法講的自性,中國儒家講的本善,本性本善,通到本善全通了。所以一定要深入,愈深愈好,愈深你愈能夠認同,不會産生矛盾。現在的問題,就是大家對自己的這個教契入不深,又不肯研究別人宗教,所以宗教才發生問題。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道理,深入自己的經藏,也能深入別人的經藏,宗教可以合作、可以團結。宗教團結帶給社會安定和平、幸福美滿,這好事情!希望這個地球上永遠不再有宗教的戰爭。宗教不應該發動戰爭,宗教裏頭沒有矛盾,你深入去研究就知道,都是愛人的。愛人怎麼可以害人,哪有這種道理!佛法,這講得最透徹,佛法講萬物一體,自他不二,這是甚深法藏。

  智者是學教的,永明是學禅的,都不是專修淨土,他們都是上上品往生。「此論所見,更上層樓」。但是這個地方說,「惜以永明大師爲例,稍欠穩妥」。爲什麼?「因爲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他雖然是參禅,他念佛,他不是不念佛。在禅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徹悟之後,他專修淨土,一天十萬聲佛號,給我們做榜樣,給學禅的人做榜樣,禅成就不容易,淨土成就容易。「蓋經雲住大乘者」,我們看看住大乘者是什麼樣子?「其心清淨」,住大乘者,心一定清淨。「聞甚深法,即生信解」。聽到甚深之法,他就相信,他就能理解。那我們依這個標准來衡量一下,我們不夠!我愛好大乘,對于淨土不能說不信,也不能說真信,信是仰信,爲什麼?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所說的都是真的,不能全信。裏面有很多自己程度不夠,理解不到,這就有懷疑,但是,始終沒有舍棄大乘,在大乘經裏慢慢提升自己,到叁、四十年才完全接受,不再懷疑了。那好在壽命長,如果真的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就走了,我未必能往生。

  我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相信是真的。我在我家譜裏面看,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我還有個伯父,我父親的哥哥,兄弟兩個人,他們兩個人相差十二歲,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可是,我四十五歲那一年生一場病,一生沒生過病,那一次生病,我知道壽命到了。我不找醫生、不吃藥,我有個邏輯觀念,醫生只能夠醫病,不能醫命,我壽命到了,找醫生沒用。念佛,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病好了。一直到現在我延壽四十年了,這很不容易!袁了凡先生延壽二十一年。這四十年,我們感謝佛菩薩,因爲有這麼長的壽命,把疑斷掉了,沒有這麼長壽命不行。我們不是菩薩種性人,這個一定要知道。菩薩種性人,那一聞,他聽到之後,他就能深信,他就能不疑惑。所以有疑,一定要發心,要斷疑生信。那我們現在真的,如果沒有看到近代的科學報告,這疑還是斷不幹淨,總歸是有疑問。八地菩薩不是我們境界,看到科學報告,這個疑斷掉了。

  科學報告,佛經上有說,就是有這種預言,經上告訴我們,用心意識,這就是我們一般人用心意識,對宇宙,宏觀宇宙來講,可以看到宇宙的邊際,從微觀世界來講,能看到阿賴耶。所以今天科學家確實達到了佛所說的這個界限,他達到了。但是科學還可以有進步,因爲它沒有說清楚,沒有佛經上說得這麼清楚,現在只有物質講清楚了,意念怎麼來的沒講清楚,發現了。現在所看到的現象,這個念頭,科學家發現它,沒有原因突然起來的。突然起來立刻就沒有了、就消失了,這個話佛經上有,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句話科學家看到了、證明了。但是佛經上還有說,那科學,我想科學再有一、二十年,會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但是科學發展到極端,只到這個界限,不能見性,爲什麼?見性,不用心意識你就見到了,用心意識見不到,科學家用心意識。那科學家如果能把心意識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相信將來他們成佛的時候很容易,不難,只要他把這一放下,他就見到本體,就見到自性,叫明心見性,他就見到。

  「如是智慧猛利,信願堅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方所堪能」。這真的不是假的,他們這些人確實智慧猛利,一見一聽,他完全能夠信解。中峰禅師,元朝時候人。既然與「智者、永明、中峰諸大祖師」,能夠跟他們相同、相等,「又焉能位列下輩」,不能把他們列在下輩,他們是上輩往生,生實報莊嚴土。「是故夏師會本」,夏蓮居老師會集這個本。這個本子「于叁輩往生人後」,這就是講我們現在學習這一段,它一共是四大段,這最後的一段。「專引《唐譯》」,《大寶積經.如來會》這一部經,「另成一段」,叁輩往生是叁段,這是第四段,另成一段。「以表常言之叁輩往生外,另有一格」,跟前面叁個不相同的,這就是慈舟法師判的一心叁輩。「此一心叁輩,乃別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就是一心。本品當中,「一念淨心,即前《十方佛贊品》中之一念淨信」,一念淨心跟一念淨信是一個意思。前面經文說,「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這段經文講得好!

  我們再看這後面,「今雲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于彼佛。定生彼國」。這段文跟前面的經文前後互相相應,「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禅淨不二,實大有功于聖教」。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于是我們就能夠很自然的體會到,佛法大小乘十個宗派,中國小乘兩個宗派沒有了,宋朝時候就沒有了,現在南洋是小乘佛法。無論是小乘、大乘各宗各派,你依照這個經論理論方法去修行,把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統統能得往生。禅能往生、密能往生、教能往生,哪一樣不能往生!不必專修,也就是你喜歡學什麼,你就能學什麼,只要修到清淨心,這是大乘。大乘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修清淨心,所以它的目標是一個,方法手段不一樣,那個沒有關系,目標完全相同。得清淨心,只要一念想往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是說佛教所有一切法門。

  我們把宗教再擴大,那修其他宗教行不行?行,不必改變你信仰宗教。你把你修學其他宗教也是一念信心,你信天主教,你要真信天主,那一念真信,最後臨終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肯定往生。這個法門廣大,爲什麼?如果不能往生,自他不二這句話就講不通了。自他不二,那就是哪一個教派都行,自他不二!佛跟天主不二,佛跟真主也不二,佛跟大梵天王也不二,每個宗教裏面所敬仰的這些神明,跟自性都是不二的。這不二法門,把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包容在裏頭,那就一個真心,就是一個真性。用宗教的話,那是個真神,那是個真靈,說神造世界、說神造衆生行,講得通,那個神就是自性,那個神就是真心。佛家說萬法歸一,一心,萬教歸一也歸在一心,萬物歸一也是一心。大乘教上,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佛法裏面的甚深之法,我們學了六十多年,現在才相信,現在才沒有懷疑。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禅淨不二,實大有功于聖教。這贊歎夏蓮老的會集跟慈舟老法師的科判。

  我們再繼續看下面注解,「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這個清淨報土就是指的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如果真的得到一心、得到一念,一心裏頭沒有妄念,一念裏頭沒有第二念。這清淨心裏頭有沒有念?沒有念,叫一心。不是這個一心裏頭還有一個一念、還有個一,連這一也沒有,才叫真的是一心一念。所以這名詞術語它的作用是引導我們,讓我們從這個名詞術語裏頭去契入,不能執著。心裏頭真的有一錯了,沒有一。所以大乘教上佛又常說,「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有念就是二念,沒有念頭,這叫一。現代的科學有個名詞叫零點能量點,零點能量點跟我們此地講的一心一念是一個意思。科學也講到了,他們肯定宇宙之間有這個東西,零點能量點,這有很大很大的能量在其中、在裏面。

  這下面念老解釋,「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用在我們念佛法門行,因爲念佛法門它不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