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何驗證?淨土宗十二代祖師徹悟禅師告訴我們:以臨終種種瑞相爲往生驗證。妙蓮長老在《死有瑞相定往生》一文中說:“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是否真的往生西方了呢?通常以瑞相爲驗證的依據。比如往生的人,他的面目還如同生時睡覺一樣;而且氣色紅潤、安詳自在,甚至比睡覺還要好看;有些還面帶笑容;往生十幾個小時後,還好像活著的人一樣。這些都是驗證往生的瑞相。有此感應,我們就認爲亡者決定生西方了”。(見妙蓮長老:《往生有分》,第二冊,第39頁)
二、臨終念佛往生的理論依據
臨終念佛可以往生,有沒有根據?這個問題講叁點:
1,念佛往生是修因證果的問題
因果是客觀規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連佛菩薩都不能超越的因果規律。正如虛雲大師所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佛經告訴我們:“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凡夫不相信因果,認爲是迷信。有的人因此什麼壞事都敢做,做到惡貫滿盈,綁赴刑場,這個就叫惡果現前。到那個時候,他才害怕了,但爲時已晚,這就叫“衆生畏果”。這就是不知道有因就有果,種了哪種因,就會有哪種果,只不過果報時間早遲而已。同樣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人種了念佛求生淨土的因,當然就會得到臨命終時念佛往生的果。我們學佛就應當深信、切願,一心念佛,這就是種下往生淨土的因,這是自力。到了臨命終時,就能感彌陀願力接引,同時就能得到別人的助念的緣,這是他力。因緣結合,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就會立刻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這就是果報。很清楚,必須要有因有緣,才能往生淨土。
2、“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念佛往生的根本原理。
佛經上講,是(此)心就是佛。衆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以我們念佛能往生,能成佛,就是根據佛經來的。梵文“阿彌陀”解釋爲叫無量光、無量壽。是指佛的智慧福德,也是我們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我們念“阿彌陀”就是念心,就是念我們的常住真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即心即佛,我們念佛,妄念減少了,真心就顯露了,真心就是清淨心,心不清淨就是妄心,清淨心就是佛性,佛性現前就是佛了。古人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是從事相上說,你往生是必然。“去則實不去”是從理上說。因爲衆生皆有佛性,我們的心本來是佛嘛!你念佛把清淨心念出來了,佛性就現前了。但有一點要弄清楚,佛所說的道理,都是佛親自驗證了的,我們都是凡夫,當然沒有證到這個境界,但是一定要相信“佛無妄語”。有些人産生懷疑:既然是唯心淨土,自信彌陀,爲什麼還要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不是心外求法?不是矛盾嗎?不是。《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親見到那個境界。大家讀《觀無量壽佛經》,王後韋提希遇到家庭變故,求佛救她,她說這個娑婆世界太苦了,求佛給指一條出路。釋迦佛用神通力叫她親眼觀看十方淨土,看完了以後,她覺得西方淨土最好,要求往生。不單是韋提希看到西方淨土,五百宮女同時都看到了,這是真實不虛,絕非神話。一方面說唯心淨土,一方面說實有西方。這不矛盾嗎?一點不矛盾。西方極樂世界是哪裏來的?是彌陀的願力所成。就是唯心所現。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是哪裏來呢?就是衆生的共業所感,還是唯識所變現的。例如,我們都做過夢。夢裏有環境、有情節、有人物、也有悲歡離合等等。哪裏來的?心識變現來的。晚上做夢,白天同樣在做夢。我們這些人夢還沒有醒呀!夢醒了你就能悟入佛的知見了。佛是覺悟了的人,我們這些衆生是沒有覺悟的佛。我們雖然是迷惑顛倒,但是我們的本性沒有迷,本性是佛!正因爲我們本性是佛,所以要學佛,最後必定成佛。古人把這個事情比喻成“生米煮成熟飯”。生米煮成熟飯,我們不懷疑,雖說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但本質是一回事。假如煮沙,煮上一年沙還是沙,也變不成飯,因爲本質不同嘛。衆生都有佛性,只要我們珍惜難得的這一生,認真學佛,修到佛性現前,就一定可以成佛。兩千多年來,曆史上有不少修行人走這條究竟之路,都成了佛,這是真實的!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就是我們這個心正在作佛。夏蓮居居士的偈語說得好:“彌陀教我念彌陀”,“念彌陀”就是念佛法門。“心念彌陀聽彌陀”心念耳聞,心裏頭念得清清楚楚,耳裏面聽得明明白白,這就是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彌陀彌陀直念去”,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到底,念到心無妄念、一心不亂。“原來彌陀念彌陀”。念到一心清淨,這時,你才明白原來念佛的心就是佛。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行、住、坐、臥都持名念佛,將這一句佛號作爲淨化劑,將我們這個千頭萬緒、雜念叢生的心逐漸淨化。只要掌握好“心念耳聞”這個方法,一直念下去,念到妄念消除,清淨心顯露,你就成功了。這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方法。
3、 3、經典的依據
《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學佛的人只要有深信切願和精進念佛,到了臨終的時候,他就不會有迷惑、恐怖、悲傷、留戀。這是真實不虛的。學佛的人與不學佛的人對待死亡的態度迥然不同。一心不亂是最高的標准,一般人不容易作到,你真正念到一心不亂了,往生品位很高。我們這些中下根性的人,能夠把煩惱伏得住,可以帶業往生。因爲斷煩惱很難,就象鏟草除根,一點點根子沒有除盡,第二年春天它又會生出來,徹底清除是很不容易的事。伏煩惱就象搬石頭壓草,草雖未死,但是上面有石頭壓住,就長不起來。我們念佛時,妄念一起,一句佛號就能把妄念壓住,妄念又起,又用一句佛號將它壓住,這樣,雖然斷不了妄念,但妄念就會逐漸減少。李炳南居士的《伏惑偈》所說:“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作。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是名伏惑法,真實秘密決。”有了這個功夫,修行人至少身業就不會去犯殺、盜、淫;口業就不會犯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業就不會起貪、嗔、癡。正如
《無量壽經》的48願中的第20願,“聞名發心願”和“臨終接引願”:“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頃(頃刻間),即生我刹(我國),作阿惟越致菩薩(不退轉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不滿此願,我誓不成佛)這是阿彌陀佛對念佛衆生,親口作的保證,還用得著懷疑嗎?
《地藏菩薩本願經》有如下四段開示:
1、《利益存亡品第七》說:“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曆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八識田)。是諸衆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惡道)。緣是眷屬,爲臨終人修此聖因(念佛就是成佛之因)。如是衆罪,悉皆消滅。”又說:“未來、現在諸衆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2、《閻羅王衆贊歎品第八》說:“一切衆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指犯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之罪,當墮無間地獄,永無出期。)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此處說的小小惡業,即應墮叁惡道的罪業。因爲和墮無間地獄罪比,所以稱爲小小惡業。
3、《稱佛名號品第九》說:“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爲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余業報等,悉得消滅。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時,他人爲其稱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漸消滅。何況衆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4、《見聞利益品第十叁》說:“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衆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曆耳根者,永不曆叁惡道苦。”
上述《地藏經》所說的衆生,多是不孝父母,不信叁寶,廣造罪惡,死後應墮叁惡道者。這些人在臨命終時,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爲其稱念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余業報等(包括叁惡道罪報),悉得消滅。由此可知。修淨業者,平時信願念佛,臨終又有人助念。對于消除業障,促成往生,其功德利益。何用懷疑!
叁, 要實現臨終往生,必須從叁方面努力
a) 1、念佛人方面:
首先明確念佛的目的是要了脫生死,而不是其他。至于平素大家所關心的消災免難、健康長壽和人天福報,這些只是念佛的副産品,會不求自得。這樣,目的明確,才能發得起厭離娑婆、求生淨土和自度度人的大願。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是平時的功夫,也是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的主要條件。反之,如果平時念佛的目的只求消災免難、健康長壽和人天福報,當然不能往生。
印光大師的開示:念佛的人在生病時,只能更堅定地發願求往生,決不要發願求病好。你一心發願只求往生,如壽緣未盡,反會速愈。因爲你放下了軀殼,最能消業,業消則病愈。如果世壽已盡,因你願力堅定,必定往生。反之,念佛人平時發願求往生,一旦病來,連阿彌陀佛都怕念,改念藥師佛、念觀世音菩薩,求消災延壽。試問:如果你壽緣已盡,沒有發往生的願,能夠往生嗎?!縱然,你世壽未盡,又背上疾病的包袱…
《臨終助念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