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先學做人▪P3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說笑話,前兩年報上曾刊登過一則消息:南京某大學有兩夫婦都是教授,卻被他們溺愛的親生兒子給殺死了。他們自己培養了一個將自己送進墳墓的劊子手!還有一位記者在一篇文章裏談到,現在有一種新型的兒童玩具,電紐一按便會展現出各種各樣現代化的武器來打擊敵人。當記者看見一個小孩正在玩那種玩具,便上前問到:“這些武器中,你喜歡哪一種?”小孩答到:“我喜歡刀。“記者又問:“爲什麼呢?刀可是最原始的武器啊?”這個小孩竟然回答:“我喜歡刀,把腦袋砍了看著它冒血,這個才過瘾!”多可怕的想法,我們做父母的值得深思,我們培養的是什麼人?這是在培養希特勒,培養劊子手啊!這樣的小孩,難道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責任嗎?!殺生的惡報是最重的,受花報,(只是開花,這沒結果)是疾病纏身和短命;受果報,是死後到地獄道去償還。

  第二,不偷盜。

  這條戒本來叫做“不與取“,就是別人沒有給你,不管你用什麼手段,把它弄到手裏,都叫偷盜,這是佛教對待財富的根本觀點。種偷盜的因,必定得貧窮的果報;種布施的因,必定得財富的果報。曾國藩的外孫聶雲臺,學貫中西,解放前曾任上海商會會長,他著有一本叫《保富法》的書。中年以後信佛,他用佛學的觀點列舉了大量的事例來說明怎樣才能夠發財,又怎樣才能保得住財富。現在社會上大家都想發財,卻不懂得如何發財的道理和發財的方法,你應該如何如理如法去謀求財富。我們並不是講不能發財,而關鍵在于你發了財後該怎麼使用你的財富?如果你發了財僅僅只是爲了個人享用,去花天酒地揮霍浪費,而不懂得回報社會,不爲社會做一點點好事,那是在造罪惡。你將財富用一部分來爲社會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好事,那是在培福報。所以,有無財富,那是福報;會不會用財富,那是智慧。

  第叁,不邪淫。

  對于當前社會風氣來說,這條戒律相當值得重視。作爲佛教徒,我們必須明白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我們要想出輪回,關鍵的問題就是關閉生死的門戶,對于我們今後了生死、出輪回、生淨土,這是一條重要保證。

  第四,不妄語。

  妄語戒裏特別強調的是大妄語。現在有很多人不信因果,任憑自己瞎吹,說自己開悟了,曉得過去未來等,這是在種地獄因!我們千萬要注意,以免上當受騙。我們如何識別真妄的標准,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曾經這樣講過:無論一個人說得好熱鬧,我們只要看他在財色面前是什麼態度,就不難看出他說他開悟是真的還是假的了。

  第五,不飲酒。

  不飲酒這個戒不屬于根本戒,但還是應該很重視,這樣對我們身心清淨有極大好處。我們能夠遵守五條戒律,就可以做到防非止惡,在這個基礎上再奉行十善就不困難了。戒是製止我們作的,作了就犯戒。十善是要求我們做的,不作那是絕對錯誤的,這是很積極的。只要我們能夠認真地守好五戒,積極地奉行十善,這就是人天乘修行的綱領,給我們打好了做人的基礎,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了生死,出輪回。所以不要認爲守五戒簡單了,這是修出世法的起點,修菩薩行的基礎。

  下面介紹一下十善的內容,著重談一談與當前我們修行的有關問題。   

   第一、不殺生而放生、護生:

  從放生護生推而廣之,應多多地去爲社會做救死扶傷、敬老愛幼、濟貧助殘、救人急難、調解糾紛以及其它的社會公益事業和維護和平的事業。作爲佛教徒我們都應當勇于承擔這類有益于社會的事。這就是在修菩薩行。舉個例:1998年夏天,成都市府南河發生了叁個青年舍身救人的事迹,但引起了種種的議論。有很多人贊揚他們這種見義勇爲的行爲是很值得提倡的;也有人惋惜:那麼年輕就犧牲了,太不劃算!還有一些人竟認爲這種見義勇爲的事情搞不得!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能夠舍已救人,就是修菩薩行。過去諸佛在修菩薩行時,舍頭目腦髓救衆生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我們凡夫能夠發這個願,當然可以消除自己多生的罪障,增長福德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佛經上有一個記載:一個婦女抱著她的小孩過河,一不小心,失手將小孩子掉進了河水裏,這個婦女當時非常悲痛,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她的孩子,她這一念頭是爲了救小孩,小孩也是衆生之一,所以她死後,生到天道。我們從這一事例來推斷,那叁個青年雖然死了,但他們下一世必然往生善道。從因可以推果,這不會錯。

   第二、不偷盜而行布施:

  偷盜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財富,但是偷盜者不知道種下這個惡因,得的果報是貧窮困苦。反過來說,種布施的善因,才能夠得到富裕的福報。從因果規律來分析,我們用財富來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這跟社會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爲布施的人一生享用的福報絕不會因爲他的布施而減少。比如,一個應該是百萬富翁的人,他布施出去了五十萬,他最終的財富是不會減少的。就好像一口井,把井水抽完,但過了幾天,井水又會重新還原到原來的水位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福報應該有多少,就會有多少。而布施出去的這一部分財富,相當于存放在“布施銀行”裏,“布施銀行”是最保險得利息最高的“銀行”。《地藏經》講,這叫“舍一得萬報”,也就是民間常講的“一本萬利”。而接受布施的人,也是過去生中種下的善因,才會得到的善報。但是,你得到布施後,福報就勾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布施並不一定是好事。《臺州佛教》曾刊載一個消息:“一九九0年,福建莆田廣化寺舉行大規模建設,有一些印尼華人商人,到廟裏來敬香,並大量布施錢財。回印尼後他們的生意都很順利,這件事傳開後,布施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算了一筆總賬,這批印尼華人布施給廣化寺重建工程的總額高達一千多萬元。他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越布施越富裕,越布施越發財了。第二個例子是:一九九一年浙江新昌大佛重建時,有一個叫黃尊祥的香港商人,他在夢中夢見了大佛,于是他到這個廟裏來拜佛,並捐款一萬元。返回香港後,他經營的生意異常順利,他信心大增。後來又多次專門到廟裏來捐款,感到每一此捐款後自己公司所得利潤一次比一次更大,于是信心倍增,個人捐款總額竟高達一百多萬元。後來他成爲香港叁家公司的總經理。這些事例可以說明,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布施決不會蝕本。

  第叁條,不邪淫,而修梵行:

  梵行就是清淨的生活。在家居士除了夫妻關系外,絕不能亂搞男女關系。這是不道德的行爲,也是破壞別人家庭關系的罪惡行爲,必然會受到應受的惡報。我們學佛人首先應該清心寡欲,應該認真持戒修行,做到用佛法來指導生活,把家庭變成清淨道場,把親屬看成法眷,現在大家同念彌陀,將來大家同生淨土,這樣,這種家庭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家庭。

  第四條,不妄語而說誠實話:

  社會上有一些人說假活成了風氣,據說是怕說真話會吃虧。其實說假話的人,別人最多受你一時的騙,不可能長期騙下去,一旦假話被敗露,這個人的聲譽信義都完全沒有了。學佛千萬不能這樣做,做人,不論你是做什麼行業的,都應該本著一個誠實的態度來工作和生活,用誠實的態度來待人接物,這就是在種善因。北京同仁堂是一個以誠信而發達起來的很好的例子。他的老板姓樂,從清代開始做藥的生意。他始終不渝地認爲:生意一定要以誠信爲本,尤其是做藥生意這類行業,就更是直接地爲病家救死扶傷,是在做善事。所以同仁堂的藥保證質量第一,絕不摻一點假,藥的療效可以達到藥到病除,深爲人們所信賴。比如說,有些中成藥裏要用黃金製作,他就一定會認真地把黃金的用量用夠,決不打絲毫折扣。甚至有時急需用時,還將家人的黃金首飾拿出來用。他的很多親戚朋友對此很不理解,都說做生意怎麼能這樣做呢?你就打個廣告說藥裏有黃金就行了,買主又不在場,你這麼認真,要虧本的呀!但是同仁堂的祖先的看法就迥然不同,他認爲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實實在在地在種因,種的善因,怎麼會虧本?怎麼會得惡報?果然,他這個做法完全正確。雖然他的藥成本高,價格比別家的貴一些,但貨真價實,療效顯著,深獲用戶信任,沒有任何一家藥房能與他竟爭得過的。現在北京同仁堂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並至今享有盛名。顯而易見,說誠實語,不妄語,是不會受惡報的。

   第五條,不惡口而說柔和語: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以慈悲爲懷。菩薩行裏的四攝,有一條叫愛語攝,愛語就是說話和顔悅色,使用讓人樂意接受的語言,這樣能廣結善緣,也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第六條,不兩舌而說調解語:

  在人際關系當中,當遇到別人之間有矛盾時,決不能在雙方之間製造糾紛,反而使矛盾激化。而我們只能用善言去調解、去幫助別人排憂解難,這才是很好的結善緣。多結善緣是于人于己都非常有好處,尤其是受過菩薩戒的居士更需要特別注意,勿說四衆過失,因爲《優婆塞戒經》的戒條裏把說四衆過失列爲了重戒。我們常常在不經意地閑談之中就犯了這條戒,這樣做對自己的修行十分不利。

  第七條,不绮語,而說樸實正直語言:

  绮語,就是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語言。學佛的人要懂得:直心是道場。我們應當存直心,說直話,這才是佛教徒的本色。如果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或者說黃色下流的語言來汙染別人的心靈,這個很不應該。而且種這種惡因,必然要受到相應的惡報。

  第八條,不貪而修不淨觀:

  從這一條到第十條是對治貪、嗔、癡叁毒的。貪欲主要是指的對財、色、名、食、睡,這是每一個人在學佛道路上的大障礙,這個問題不解決,學佛要想成就很難。

  第一是貪財。一般人對于財富的追求和欲望都是無止境的,永遠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天,貪得無厭是最爲貼切的形容。因此往往可以不擇任何手段地盡量去謀求財富,待到財富到手後,又大肆揮霍,盡情享受。…

《學佛先學做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