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先學做人▪P4

  ..續本文上一頁又不非但如此,還不肯將財富回報社會,更不願爲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善事。這樣一來,既種下惡因,必定會受惡報。“貪夫殉財”,事實如此。

  第二是貪色。這是我們能不能了生死的一個問題。種了惡因,必然得惡報。你種了破壞了別人家庭、敗壞社會風氣的惡因,你和你的親屬也必然要受到惡報,也必然會破壞自己的家庭,這是很現實的惡報。這種壞影響會讓子孫後代都受到極壞的傷害,招致惡報,是非常可怕的。作爲佛教徒,更應在提高道德品質和淨化社會風氣方面做出榜樣。

  第叁是貪名。名,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雖然沒有實質,但總會讓人很不容易放下。其實,貪名的根子就在于“我執”。一個人說:“我學佛做到了“無我”,我捐功德到廟裏從來不寫我的名字,而只寫一個“無名氏””。一天,他來到寺廟,仔細看著功德碑上“無名氏”捐的錢最多,心裏很滿意,惟恐無人知道,于是他就去問別人:“你知道這個“無名氏”是誰嗎?”因爲不少人都知道他的代名就是“無名氏”,卻故意揄揶地推說不知道。他迫不及待地說:“那就是我呀!”大家于是乎大加贊揚一番,他飄飄然起來,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如此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名”這個東西雖然是虛假的,但確實害人不淺,它讓人産生妄想、分別、執著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把“名”搞清楚,不破掉我們的“我執”,那麼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會時時刻刻擾亂我們想修行的心。盡管我們雖然種了一些善因,而讓“我執”更加重了,這樣出不了六道輪回。

  第四是貪食。關于飲食,學佛人應該如何看待?飲食是用來解除饑餓,維持生命的,無需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在許多人在飲食上也貪得無厭,深入研究食物的色、香、味。甚至將山珍海味吃厭了,還將螞蟻、蝸牛等列爲上品佳肴。不惜殺害大量生命,花費無數的錢財,浪費寶貴的光陰來享用所謂的“美食”,而造成的是種種罪惡,給自己製造種種疾病。醫藥雜志上曾報道,近二十多年來我國死亡率最高的叁種疾病爲: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這叁種正是西方國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在短短的二十多年裏,我們也迎頭趕上了。現在一些西方國家的醫學科學界發現這類疾病的根源是在于攝入了過多的高脂肪高蛋白質所致。近年來研究並提倡“素食主義”,就是爲了防止疾病,解決哪些食物會致人于死命這個問題。他們通過科學的化學分析化驗,發現素食中所含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與肉食品沒有高下,只是強調素食一定要加上花生、核桃等硬殼果,以及新鮮水果和蔬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如果你能素食、戒殺、放生,種的這種因,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當然,我們學佛人並不是追求健康長壽,因爲這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健康長壽則只是學佛的副産品,只要我們認真學佛,身心清淨,必然能得到健康長壽。

  第五是貪睡。對這個問題學佛的人與社會上的看法也不同。學佛人當然需要睡眠,睡眠可以調節身體疲乏,使身體得到休息,讓體力得到恢複,精力充沛。但是,睡眠過多,貪睡卻反而使人頭昏腦脹,精神疲乏。如果一旦養成貪睡這個習慣,好像永遠沒有睡夠似的,精神萎靡,懈怠懶散。真正的修行人都是節製睡眠,用功辦道。節製睡眠對身體絕對沒有害處。美國萬佛城的出家人都是實行的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實際上,只要我們內心清淨,哪怕睡眠時間不多,但睡眠的質量提高,同樣可以恢複疲勞,恢複精力。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上師,長時期以來都是每天晚上只睡眠兩小時,但九十幾歲高齡的人卻面色紅潤,神采煥發,精力充沛!僅從健康狀況來看,那些每天吃生猛海鮮、雞鴨魚肉的人能跟他相比嗎?所以睡眠少,飲食清淡決不會影響健康。

  上面幾種貪欲都是爲了滿足身體這個軀殼。應該懂得我們這個軀殼就是造罪惡的聚集點。佛經說:“形爲罪薮”薮就是聚集點,通俗一點就是垃圾桶,一個隨時造罪惡的垃圾桶。爲了愛護這個軀殼,造下了種種罪惡。現在,我們有幸聞到佛法,也懂得了得人身的不容易,那麼就應該利用它去修福慧,去做利人的事,決不能爲它去製造罪惡。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隨時隨地對治種種貪欲,才會減少在這方面再造下罪惡。以上都是的是講如何對治貪心,下面一條是如何對治嗔心。

  第九條,不嗔而修慈悲觀:嗔心也是最難對治的。嗔恨心、嫉妒心的危害非常大!在一切人際關系裏面,有嗔恨嫉妒之心,小可以使家庭不和,社會上、周圍環境裏人與人産生摩擦以及發生沖突;大則可以導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類的互相屠殺等,歸根到底都是與嗔心有關。佛教導我們要修忍辱波羅密,這是一個重要的法門,是專門用來對治嗔心的。佛教提倡的忍辱與社會上說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觀、慈悲觀這個基本觀點上的,是從叁世因果上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對待別人無緣無故的侮辱我們、加害我們,當以償報和悲心看待,做我們應該受想,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佛教有一個最好的典型,那就是當歌利王砍了佛的膀子時,佛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我首先度你。何等的氣量!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當然應當以佛陀爲榜樣。當我們遇到別人給我們難堪、過不去的時候,應該想一想,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嘛,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們僅僅被給了點難堪又算得了什麼?你這樣一想,你的心量一下就擴大了,什麼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社會上講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那不是擴大胸量,而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內心,等待機會到來時再伺機報仇。曆史上認爲著名的越王勾踐是很能忍辱的,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種忍辱是一種冤冤相報,無法了結的,和佛法的忍辱完全是相反的兩回事。

   第十條,不癡而修因緣觀:

  這個愚癡,不是指沒有文化知識,而是指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觀存在的貫通叁世的因果規律。不懂得這些,沒有正知正見,就分不出是非、善惡、邪正,幹出愚癡的事情。參考消息上曾登載:一個叫湯姆遜的美國人,個人資産高達兩億美金。但生性吝啬,生前一毛不拔。當他身患不治之症時,立下遺囑,並請律師給他做了公證:將二億美金的資産從銀行取出現金放進棺材裏,再將墳墓用鋼筋水泥做好,請兩個保安守墓。天下居然有如此愚癡之人!他就是不懂得叁世因果的典型。從因果上來講,他種下悭吝這個因,即使下一世爲人,絕對要受貧窮困苦報。他投生以後會知道自己前生的墳墓在哪裏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墳墓裏面裝有巨額美金,要想保得住,也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皇帝就是最會打主意的,常常把一座山都用來做墳墓,但是到現在還有幾座皇帝的墓被保留下來的?

  上面講的是十善的一些基本內容,都與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

  佛陀要求我們做人應該遵守的准則。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用佛法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就是要遵循佛的教導,走佛指引的利益衆生,利益社會,修福修慧,幸福圓滿的人生道路。因此,我們必須做一個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人,進而念佛求生淨土,成佛度生。

  最後,再強調一點,要把人做好,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逆境和順境,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障礙。印光大師在給衛錦州居士的信中,列舉大量的事例,說明“大聖大賢也不能使其只有順境,沒有橫逆”,開示了“因果報應貫通叁世;轉變完全由心”的高深妙理,要我們做到“上不埋怨天,下不責怪人,隨遇而安,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我們必須奉行印祖的開示,在受人輕賤時,或者受了冤枉,遭到打擊時,決不能存怨恨心、報複心,要心甘情願去受果報,作還債想,還要感謝人家替自己消了業障,成全自己一生成就;並且,回過頭來,嚴格地、深刻地反省自己,真誠忏悔,化解冤仇,知過改過,努力行善。你能這樣做,善業逐漸增長,惡業逐漸消除,自然可以轉禍爲福,改變自己的命運,在曆史上和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不少呀!

  如果我們處順境,也不能生貪著心,因而留戀娑婆;或者,你發了財,就應該廣行布施,多種善因,同時還要勤儉過日子,愛惜自己的福報。弘一大師是一個富貴人家庭出身的,他常說:“惜食惜衣,非爲惜財原惜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香港田氏化工集團的負責人田家炳,前幾年爲四川師範大學捐款八百萬元,修建了一座教學行政大樓。而他自己一家生活卻非常節儉,從不鋪張浪費,教育兒女從小孩子起,連吃很廉價的烤紅苕都不准吐皮皮,紅苕皮並不值錢,但都不讓孩子們有一丁點浪費,他這不是惜財是惜福呀!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五個兒女都很有成就,都相繼成爲他事業的得力助手。《四川日報》對這件事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高度贊揚他,從吃紅苕不吐皮皮,到一捐款就是八百萬!如此大的舍心,的確值得贊歎!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擁有財富,是你的福報;如何運用財富,則是你的智慧。這位企業家,既有福報,又有智慧,難舍能舍,值得稱贊。我們學佛人還應該明白,富貴榮華容易令人迷戀,障礙修行。所以“富貴學道難”。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就不會被好環境所轉移。

  我們真要想這一生了生死,生淨土,成佛道,就必須從做人下手。我今天特別提出這個問題,與同修們共同勉勵。

  附:

  讀《太上感應篇直講》後感

  《太上感應篇》,過去我曾讀過。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的禍與福都是由于自己的所作所爲招來的。善的所作所爲,就有善報;惡的所作所爲,就有惡報。而且善惡的果報,就好象人的影子一樣,緊跟著形體,絕對沒有絲毫差錯的。這段話深刻說明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的事理。所以我腦子裏對這本書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由于我乃佛門弟子,這本書是道教的,以後也就再也沒有仔細讀它了。今年,淨空法師印贈了二萬本《太上感應…

《學佛先學做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