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篇直講》教化衆生。我又才重讀此書。唐湘清這位大德居士,在序論中談到:“我也不例外,早把這本書束諸高閣。直到1964年,曾患嚴重目疾,坎坷之中,不免煩惱叢生,自愧學佛叁十年,對于洶湧而至的煩惱,竟無法控製;才把束之高閣的《太上感應篇 》拿出來細讀。出乎意料的,連讀數日,竟平息了平日無法控製的很多大煩惱。從此每日讀誦,精神日益爽朗,身心愉悅,得未曾有。因此我更欽敬提倡這本書的印光大師。確實具有真知灼見,不愧爲我國佛教界第一流的高僧,成爲一代祖師,實非偶然。這段序論吸引了我很大的注意力。我就再讀下去:“《太上感應篇》,十分深遠。”“人天乘好比中小學,一定要有人天乘的良好基礎,時而修學佛教任何那一宗,才可得到學佛的實益。好高鹜遠的人,人天乘也沒有學好,即侈談學唯識,學叁論、學禅、學密,往往佛未學成,連人身也不能保持;好比一座地基不固的大廈,隨時傾倒,不亦大可哀哉?”我忽覺茅塞頓開,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印光大師在序言中談到:“人性本善,由境涉緣,不加檢查,遂致起諸執著、好惡、種種情況,以埋沒本性者,比比皆是。”“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爲掀天、動地、觸目、骛心之議論。何者爲善?何者爲惡?明若觀火。”“願 此書周遍寰宇。庶幾人修十善,家敦孝悌:知禍福之惟人自召,善惡之各有報應,則誰肯爲惡而召乎?此風一行,善以善報,則禮讓興行?幹戈永息,人民安樂,天下太平矣。”印祖句句指破迷津,字字動人心弦,吾人尚不醒乎?李炳南老居士,又在新序中點醒偏執門戶之見的人說:“吾教拘虛之士,以其爲有漏之業,且言自教外,多藐而忽之,甚則譏淨宗印祖,序而流通,噫!未之思也,其肯爲有漏善者,已涉人天之乘,再善誘而進之,得非爲佛之津梁欤。況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他人有善,贊而成之,契機隨緣,正是佛法之所以普攝也。”
該書分十章,第一章“明義”。太上老君是以警惕性地教育大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而且深刻地指出:善惡的報應,就像人影緊跟著自己的形體一樣,絕無分離。第二章“示警。”提醒大家要小心謹慎:“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專管過錯的神明)
第叁章“鑒察”。“又有叁臺北鬥神群,在人頭上,錄人罪惡”...等。第四章,“積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哪些事情“是道”呢?全章說了二十七樁事情。例如: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遏惡揚善、受辱不怨、施恩不求報、于人不追悔...等等。第五章“善報”。所謂善人,大家都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應得的福報,不求自來;邪神凶星,不敢侵犯;衆神靈都要保護他...等等。第六“諸惡”。什麼是惡?“苟或非義而動”,如果對不正當的事動念頭,亦或“背理而行”反道理做事。亦或“以惡爲能”,做了壞事,反說自己能幹。亦或“忍作殘害”,忍心殘殺人或動物。亦或“陰賊良善”,暗中加害好人。亦或“虛誣好詐僞,攻讦宗親”,冤枉好人,或是以假充真騙人。亦或“殺人取財”,謀財害命。亦或“傾人取位”,用計謀去奪取別人的官位。或“以直爲曲,以曲爲直”就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亦或“毀人成功”壞他人的成功。亦或“沽買虛譽”,憑錢、奸巧、爭得地位或美名。亦或“包貯險心”,包藏奸詐害人之心。亦或“見他榮貴,願他流貶”,看到別人榮華貴顯,就希望他被降免。亦或“見他富有,願他破散”,別人發財了,就希望他破産亡家。亦或“見他色美,起心私之”,看到他人妻女美貌,就起邪淫之心。...如此等等,共有179條罪惡。第七章“惡報”,所作罪惡的報應,如是等罪,以上諸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余責,乃殃及子孫。(司命之神,按罪大小,罪重奪其死。若還不能抵其罪惡者,由子孫承當)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利用惡勢力或其他不下當手段,逼取別人的金銀財寶 。橫取的人,災禍抵消余者,便由其妻子家人擔當。)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或以死喪之災消禍。如僥幸不死,便有水災、火難、盜搶;賊偷...等報應。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逞凶,或任性冤枉殺人,正是換刀兵這災相報,難逃一死)。等等。第八章“指微”,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爲,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爲,而凶神已隨之。(在起心動念上,當你的念頭動于善或惡時,吉與凶便跟前而是來,都是絲毫不爽的。)第九章“悔過”,其有曾行惡事,所謂轉禍爲福也,曾經爲非作歹,以後醒悟悔改了,就應該: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這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古德之言,真實不虛。第十章“力行”,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叁善,叁年天必降之福(下功夫,就要從口講、眼觀、行動叁個方面開始)。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叁惡,叁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爲什麼不去努力改惡從善呢?)
本書對于善惡所招來禍福的因果報應,都談得如此詳細,更是勉勵大家:知過必改、善莫大焉。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人們在日生活中,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頭,都是在種因;隨其善的性質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果報。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奉勸世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但是,若要切實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話,必須首先要自淨其意。《維摩诘經》雲:“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阿含經》亦雲:“習清淨故,衆生清淨”。印順大師亦雲:“心淨衆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以淨爲本”。
這時有人若問:怎麼樣才能做到“心地清淨”呢?首先,我們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于起心動念處,不是從自私自利的“小我”出發,而在時時處處都爲衆生、爲社會、爲國家、爲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利益出發。因此,作爲一個叁寶弟子,就是要本著佛門的叁大基本觀點;
第一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宇宙觀。
第二是忘我利他,普度衆生的人生觀。
第叁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德觀。
同修們,若能真誠地照著這樣去做,就沒有這個“小我”作怪了,不起貪、嗔、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心裏自自然然就清淨了,心淨衆生淨,心淨國土淨。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南無阿彌陀佛!
《學佛先學做人》全文閱讀結束。